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迷雾星球的曙光 > 第48章 悟佛性不执本心,明大道即离识障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8章 悟佛性不执本心,明大道即离识障

妙成龙和盛施圆今天学了《妙法西域记》的第十记,内容如下:

我问上师:众生是不是具有共同的本心?

上师回答:每个人都以菩提自性妙心而能表现为活着,正常生活工作,也就是佛性。但要说众生有共同的本心,这说法不合究竟真相。为什么呢?如果众生真有个共同本心,那它有没有“明白”的特性?如果有,那所有众生都应该能知道彼此在想什么,可现实不是这样;如果没有,那每个生命就会因为缺乏“明白”的能力,连正常生活都做不到了。

我问上师:那该怎么理解菩提妙明佛性对众生来说没有差别呢?

上师回答:菩提妙明佛性,该起作用时就起作用,不用的时候也不会消失,但又如同不存在一般无处追寻,又能即用即现。只是因为众生各自的业障不同,才显现出千差万别的样子。比如,有人看到这个,有人看到那个,为别业妄见,或者大家一起看到某些东西,为同分妄见。虽然如此这般“见”的能力大家都一致,也不能说这种能力就是众生同一个本心。为什么呢?因为众生毕竟各有各的形貌性格,如果本心相同,那随心现显的形貌性格为何不同呢?就众生的佛性起作用而言,菩提妙心佛性其实是没有固定实体的,一旦执着它为众生本心的话,就会把如来的妙明自性错当成有实体的存在,即这个实体就是众生,这就是不合菩提真相的认知。

我问上师:如果不被业识障碍迷惑,不把菩提自性错认成众生的心,而是实实在在地认识到菩提自性即名本心,这样可以吗?

上师回答:不行。菩提妙明佛性,有障碍时能显现出妙性,没有障碍时就归于空寂,就好像不存在一样,怎么会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本”呢?说众生有个“本心”已经是虚妄的说法了,更别提说菩提妙心佛性有个“本”,此“本”众生相同的说法了。如果众生真有个永恒不变的本心,反而没法解脱了,因为固定不变的东西就会有局限,怎么能达到自由自在、脱离幻象的涅盘境界呢?

我问上师:那怎样的见解才符合佛法道理?难道佛性的“性觉妙明”不能算做它的“本”吗?

上师回答:菩提妙心自性,性觉妙明,对众生来说既不是相同,也不是不同,它的妙明性自在永恒,常住不灭,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但人们用自己的认知去判断这种常住不灭为恒本,这本身就是不合道的认知。为什么?如果它是恒本不动的常,那它的“妙性”就消失了,如果它是随缘即变的无常,那么它的“湛明”性就消失了。故说它“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在说菩提为心的时候,也只能勉强说“妙心”或或者“妙明心”,亦可勉强说“妙本”或者“妙明本”。这样的“妙本”如来,当用当有,离一切相法则空湛虚明。但是我们知道,只有真实存在的东西,才能对比出相同或差异。但菩提妙心本质的这种空性于众生用处又怎么能拿来对比呢?没有对比的差异,又哪来的相同之说呢?所以说,菩提自性非同非异。众生说同说异,都是用这个妙心的明了性妄加分别的概念。如果没有这个妙心,连同异的概念也就都不会产生了。有障碍时,妙心显现出种种差异,因为差异又生出“相同”的概念,一旦有了同异,对立和分别就产生了。

我问上师:既然众生被障碍迷惑会产生不同的心,那我说众生都用同一个妙心,而不是本心,这样说可以吗?我觉得这种说法和菩提妙明性,性一切心的说法差距不大了吧?

上师回答:你这样说是把众生当成固定存在的实体在谈心的相同,这是虚妄的想法,和“菩提妙心唯一自在,是一切根本”的正确认知有本质区别。说众生有相同心,不管此心是“恒本”还是“妙为”,都会使修行的人容易执着“有心是空”的概念,把菩提当成一种“空的存在”,这不是佛法的究竟含义。为什么?因为菩提的“照见”之性,是在识障中显现的,不是独立存在的。但众生总把菩提自性当成“有”或“无”,进行对立分别。所以,对于修行者来说,明白菩提是妙幻的法性,融入在六尘世界,就知道幻法各不相同,本心又怎么会相同呢?也就是各种障碍产生各种心念,明白心念和障碍都不是真实的,就能见到如来,也就不会执着于幻法的同与不同,从而领悟佛法的中道真义。

我问上师:这么说,众生都是菩提妙明的幻法,说各个有心,说本心,都没有实际意义,对吗?

上师回答:对。哪有什么真实的“众生”?不过是菩提妙明的幻法罢了。给幻法安个有相同的心,更是错上加错。所以说众生有“真心”或“妄心”,都是不合实相的见解,不符合佛法。说“真”说“妄”,其实“真”和“妄”都是虚妄的。

我问上师:既然说众生是菩提妙明的幻法,幻法又因为有识才成幻,那众生是不是同用一个阿赖耶识?这不正符合如来“一即无量”的妙理吗?

上师回答:阿赖耶识!是为了明了菩提的“妙明性”又给无上菩提道果起的一个名字而已,为了了悟菩提幻法的特点。种种幻法离了菩提真体,本身就没有独立的自性,是虚幻不可追寻的,不像菩提自性体当用当有,比如说离开辣椒的缘法,你要让舌头感知辣味是不可能的。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还谈什么共同不共同呢?

我问上师:我诚已明,菩提自性空湛妙明,如果说种种识障过后实实不在,那种种无量众生,以及山河大地我为何缘所又见呢?

上师回答说:“所有让你困惑的障碍,是六根于妙心已成迷障。这些障碍就像得了眼病的人,会看到空中有花一样,其实并不真实存在。菩提内心妄出的六根就好比是眼病,而那些内心清明、不执于六根作器表象的人、已经悟道的人,看待世间万物,都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菩提真相以及菩提真真如智慧,这才是事物的真实本质。

如果你能不被表象迷惑,那么看到障碍时,反而能从中领悟到事物的菩提妙明本质;但如果你错误地执着于表象,那这种迷惑就成了更深的执念。有些人认为‘阿赖耶识’就是众生共同的佛性被污染了,而众生的差别就在于被污染的程度不同,只要修行到不被污染就可以成道。但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如果真是这样,那只要有一个人修行成功、内心清净了,所有人就都应该跟着悟道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既然这个人修行成功,说明他的‘道’、也就是菩提自性已经不再被污染,而如果所有人的‘道’都是同一个,那岂不是所有人都跟着清净悟道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我问上师:我懂了,不能说众生有同一个本心,也不能说有同一个阿赖耶识。因为众生和众生心(业障)都是菩提妙幻法性,没有你、我、众生这些固定的相。

上师回答:对。菩提自性,本性灵妙觉明,有障碍时显现作用,无障碍时湛然清明。为什么叫“明”?因为在障碍中显现,所以叫“明”。但这种“明白”还不是真正的菩提明见,就像水中倒影的月亮,既不是真月,也不是影子。你现在的理解,还是用意识心去认知,是在“明白”的基础上产生的想法。

我问上师:既然菩提妙心本性灵妙觉明,有障碍才显现作用,那众生的一切识障从哪里来的?

上师回答:这都是无数劫以来,众生自己造作的结果。时间久了,把虚妄当成真实,误以为世界、山河大地、众生这些都是本来就存在的,从而迷失本性,不知道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为什么?因为见闻觉知后留下的虚妄念头,就像眼病患者看到空中有花。而山河大地这些业障,又随着见闻觉知不断显现。所以对菩提妙本自性来说,见闻觉知就像眼病。

我问上师:我生来就看到山河大地在那里,为什么说是我自己的念头造成的,还留下障碍呢?

上师回答:所有众生,从入胎开始就带着虚妄的念想,一代代传递这些颠倒认知,形成六根来感受世界,然后以妄续妄,念头不断产生。现在你明白了根本,不再颠倒,就能脱离烦恼,当下见到清净本然的真实本性。一切所见,都是清净自然的,不执着于心,也不执着于法。能做到不起执着心,就是清净的修行人,就能修持三摩地。

我问上师:我怎么才能做到不起执着心呢?

上师回答:每个人业障不同,果报也不同。如果你发愿修行,愿意脱离贪嗔痴,诸佛菩萨就会护佑你,修行路上就少些阻碍,也不会被魔事干扰。慢慢在佛法中领悟中道,时间久了,心自然就远离贪爱、嗔恨和怨怼了。

看完妙成龙微微皱眉,合上书本,眼神中带着一丝困惑,开口说道:“今天听了上师讲的这些,虽明白了众生本心和阿赖耶识都不可执着,可真要在生活中时时不起执念,谈何容易。就拿我每日的功课来说,有时总想着要完成得尽善尽美,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执念呢?”

盛施圆轻轻点头,思索片刻后说:“确实如此,我也有同感。上师说一切识障都是众生自己造作的结果,那我们平日里那些不经意间的起心动念,说不定就在积累新的业障。但既然知道了这个道理,或许可以试着在每一个念头升起时,多问自己一句,这是不是虚妄的呢?”

妙成龙叹了口气,接着说:“可生来便被虚妄的念想包裹,如今想要从中解脱,感觉前路漫漫。就像上师说的从入胎就带着颠倒认知,这一代代传下来的东西,根深蒂固啊。”

“但上师也说了,只要明白了根本,不再颠倒,就能脱离烦恼。”盛施圆目光坚定,“我们既然已经知晓了这些道理,便是迈出了第一步。就像那盏佛前的灯,虽只能照亮一小方天地,却也能指引我们前行。”

妙成龙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笑意:“你说得对。而且上师还提到,发愿修行,诸佛菩萨会护佑我们,减少修行路上的阻碍。我们只要坚定信念,慢慢领悟中道,定能让心远离贪嗔痴。对了,你打算如何在日常中修行,做到不起执着心呢?”

盛施圆抬头望向天空,缓缓说道:“我想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吃饭时专注于每一口饭菜的滋味,不被杂念干扰;与人相处时,时刻提醒自己不被情绪左右。通过这些点滴小事来磨炼自己的心性,你呢,有什么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