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公孙贺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忠诚,成为西汉时期一位备受尊敬的将领和丞相。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年少的骑士到七次出击匈奴的将军,再到位列三公的丞相,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公孙贺的世界,感受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一、出身与早年经历
出身北地义渠
公孙贺,字子叔,北地郡义渠(今甘肃宁县)人,祖先是胡人。他的家庭虽然并非出身名门望族,但他的父亲(或祖父)公孙浑邪在汉景帝时期曾担任典属国、陇西太守之职,为家族赢得了一定的声望和地位。
少年从军,屡立战功
公孙贺自幼便对军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年少时便从军,多次参与战斗并立下战功。这些战功不仅让他赢得了同僚的尊敬和上级的赏识,更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爆发的吴楚七国之乱中,公孙浑邪参与平叛并建有功勋,为家族增添了荣耀。
选为太子舍人
汉景帝前元七年(前150年)四月,胶东王刘彻被立为太子。公孙贺因多次从军有功且为平曲侯之子,被选为太子舍人。这一职位让他有机会接近并侍奉未来的皇帝刘彻,为他的仕途铺平了道路。
二、官居九卿与拜将封侯
擢升为太仆
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春正月甲子,汉景帝崩于未央宫,太子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公孙贺作为东宫旧臣,被擢升为九卿之位的太仆一职。太仆是掌管天子出行车舆马匹的高级官员,秩禄中二千石。这一职位不仅让公孙贺更加接近皇帝和朝廷的核心权力层,也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七次出击匈奴
在汉武帝时期,公孙贺多次以将军的身份出击匈奴。从元光元年(前134年)至元鼎六年(前111年),他先后以太仆之职出任轻车将军、骑将军、左将军七次出击匈奴。虽然并非每次出击都能取得显着的战功,但公孙贺的勇敢和忠诚却赢得了汉武帝的赞赏和信任。
马邑之谋与无功而返
元光元年(前134年),大行令王恢受马邑城商人聂壹之言建议汉武帝伏兵马邑城诱击匈奴。公孙贺被封为轻车将军,驻兵在马邑城旁的山谷中。然而,由于计划泄露,匈奴单于察觉到了汉军的伏兵并撤退。此次军事行动以失败告终,公孙贺等众将皆无功。
元朔五年的大捷
元朔五年(前124年)春,公孙贺以骑将军的身份跟从车骑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在这次战役中,汉军大获全胜,捕获了匈奴王多人。公孙贺因功被封为南奅侯,食邑一千三百户。这是公孙贺军事生涯中的一次重要胜利,也为他日后的仕途增添了光彩。
酎金失侯与再击匈奴
然而,公孙贺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元鼎五年(前112年),因献给朝廷祭祀宗庙的黄金成色不足、分量不够,公孙贺被夺去侯爵之位。但汉武帝并未因此冷落他,元鼎六年(前111年),武帝欲给因军功封侯又因酎金失侯的公孙贺复侯机会,便封公孙贺为浮沮将军,遣其领兵一万五千骑从五原郡出击匈奴。然而由于匈奴在武帝年间一系列连续反击中元气大伤,公孙贺远走二千余里至浮苴井却并未遇见匈奴一人,最终无功而返。
三、位列三公与冤死狱中
代石庆为丞相
太初二年(前103年)正月戊寅(一说“戊申”),丞相石庆去世。汉武帝欲拜公孙贺为三公之首的丞相。然而,自汉高祖以来丞相皆用列侯任之,因此武帝于闰三月丁卯封公孙贺为葛绎侯,并诏其续任丞相之职。公孙贺初时因害怕自己不能胜任此重任而拒受丞相印绶,但在武帝的坚持下最终还是接受了任命。
担任丞相期间的挑战
公孙贺担任丞相期间正值朝廷多事之秋。自丞相公孙弘老死任上之后,李蔡、庄青翟、赵周皆因罪自杀,前任石庆虽秉承其家严谨作风但亦数次受到武帝谴责。公孙贺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和面临的挑战因此兢兢业业、勤政爱民力求为朝廷和百姓做出更多的贡献。
巫蛊之祸的冤屈
然而,公孙贺的丞相生涯并未能善终。征和元年(前92年),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因擅用北军军饷被捕下狱。公孙贺为了救儿子请命抓捕阳陵人朱安世以赎公孙敬声的罪过。然而朱安世却在狱中上书诬告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以及行巫蛊诅咒天子之事。征和二年(前91年)春正月公孙贺被抓捕并冠以多项罪名最终父子双双死于狱中。公孙贺的冤死不仅让他自己蒙受了不白之冤也让他的家族遭受了灭顶之灾。
四、主要功绩与后世影响
主要功绩
公孙贺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忠诚为汉朝的边疆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七次出击匈奴虽然并非每次都能取得显着的战功但他的勇敢和忠诚却赢得了汉武帝的赞赏和信任。此外他还担任过太仆和丞相等重要职务为汉朝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后世影响
公孙贺的故事和事迹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勇敢、忠诚和担当精神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和楷模。他的军事思想和战术策略也为后世的军事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此外公孙贺的墓地也成为了后人缅怀这位伟大将领和丞相的重要场所。
五、轶事典故与传说
议封三王
元狩六年(前117年)三月乙亥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上疏武帝请求封三位皇子刘闳、刘旦、刘胥为诸侯王。武帝将疏文交由御史审批。在多次商议和上疏后武帝终于同意于四月乙巳日封三子为王。其中太仆公孙贺在议封三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三次参与商议并最终促使武帝同意了霍去病的请求。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公孙贺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体现了他对皇子和朝廷的忠诚和支持。
孙叔奉辔
司马相如所作《上林赋》中描绘了一幅天子出猎的壮观图画其中提到了“孙叔奉辔”的场景。《史记集解》注:“孙叔者太仆公孙贺也。”这一典故不仅展现了公孙贺作为太仆的职责和形象也体现了他在朝廷和文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此外“孙叔奉辔”也成为了后世文学作品中描绘天子出猎场景的经典词汇之一。
不受相印的传说
太初二年(前103年)武帝欲拜公孙贺为丞相。然而公孙贺最初却拒受丞相印绶并向武帝顿首痛哭表示自己才能不足以胜任此重任。武帝及左右大臣看见公孙贺悲哀都触动感情流下泪来。虽然最终公孙贺还是接受了任命但他的这一举动却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人们称赞他谦虚谨慎、勇于担当的精神也感叹他未能善终的悲惨命运。
六、公孙贺墓与纪念
公孙贺墓
公孙贺墓位于咸阳城西北120公里处彬县水口乡祁家崖村西。墓冢底部周长40米,高3米,属陕西省名胜古迹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孙贺墓原来茔域宽阔,现墓冢仅存一半,残存封土东西长11米,南北宽7米,残高3米。墓北立有石碑多块,分别记载着公孙贺的生平事迹和墓地的保护情况。这些石碑不仅成为了后人缅怀公孙贺的重要场所也为研究他的生平和事迹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纪念与传承
公孙贺虽然离世但他的事迹和精神却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人通过修建墓地、立碑纪念等方式来表达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同时公孙贺的故事和事迹也被广泛传颂和传承成为了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重要精神力量。
七、总结
公孙贺的一生是传奇而悲壮的。他从一个普通的骑士成长为西汉时期一位备受尊敬的将领和丞相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挑战。他的军事才能、忠诚和担当精神为汉朝的边疆安全和政治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他的丞相生涯却以冤死狱中而告终让人不禁感叹命运的无常和世事的沧桑。让我们铭记这位伟大的将领和丞相——公孙贺!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