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义军的力量还在不断发展壮大。】
【在苏州,一个叫做石生的人率众响应起义;在湖州归安县,也就是如今的浙江吴兴一带,一个叫做陆行儿的人带着当地百姓起义;在婺州兰溪县灵山峒地区,朱言、吴邦两人拉起了起义队伍;在永康县方岩山,有陈十四;在处州缙云县地区,有霍成富、陈箍桶等人……】
【另外,还有不少和摩尼教有关的人员在其他地区发动起义,起兵响应:如台州仙居县的吕师囊,如越州剡县的裘日新,也就是仇道人,这个地方在如今的浙江嵊县西面;如衢州的郑魔王等等。】
【其他地区,也有不少农民正在集结人手,准备发动起义,攻打处在自己附近的州县。】
【如果在起义之前,起义军就已经过来——有旗帜飘扬,有鼓声号角,当地的农民们就会前来迎接,并踊跃加入起义军之中。】
【而地方上的北宋官兵,只要听到方腊来了的消息,就望风而逃,立刻瓦解,城中的官员们也都是纷纷直接弃城而逃。“官吏狼顾,丧魂沮魄,弃城而遁者不可胜数”。】
【这样一来,短短时间内,方腊所领导的、引发的起义浪潮就席卷了整个北宋王朝赖以生存的两浙地区,也就是北宋的东南半壁河山。】
赵佶被这一连串的人名地名砸的头晕眼花。
“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他不可思议地喃喃道,语气中充满了不敢置信,以及不愿意相信的逃避之情。
那个叫做方腊的乱民,以妖邪之道蛊惑百姓,还成功蛊惑了不少人,这也就算了,这确实是朝廷没能及时处理妥当——既然得到了那个姓方的地主的密保,怎么还能让方腊成了气候?
但是,方腊这么蛊惑百姓,搅弄风雨;可其他地方怎么也会有这么多人,怎么也会有这么多百姓被这些居心叵测之辈所蛊惑???
赵佶觉得自己不能理解。
而且。大宋在地方上的官府和军队竟然是这么的不堪一击吗?!
这方腊起兵的时候,也不过都是一群乌合之众而已,既没有甲胄,也没什么兵戈,更是没有任何正经的军队训练,也没有什么正经经受过教育培养的军中人才……
这样的一群人,怎么能够打下来县城,又接连攻下其他州县,连战连捷,甚至还夺下了大宋的重要地区杭州的?!
这怎么可能?!
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大宋的军队呢?即便这些国内的军队战斗力不如那些边军,可是,可是——怎么也不应当差劲到了这个地步吧!
大宋的军队,大宋的将领呢?
还有那些地方官员,仗还没开打呢,只是听说有这些叛军要过来,他们怎么竟然一个个就都弃城而逃了?他们对国朝的忠心呢?气节风骨呢?……
赵佶觉得自己完全不能理解,这上面讲述的任何内容他都不能理解。
当然,其实只要他换一个角度,那他自然而然就能够理解了。
毕竟,这上面其实将很多事情都解释得非常清楚:赵佶这个皇帝是如何过分压榨百姓,如何任用宠信奸臣,如何只知道享乐而不之道治理天下,如何……
百姓的日子是何等的水深火热,如何走投无路,如何不得不在直接死掉和反抗一把然后极大概率会死同时不一定有结果中做出一个选择……
百姓们为什么会听从方腊的话,方腊为什么会生出这样的心思;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地方的人选择响应方腊的起义;为什么那么多的普通百姓也都会选择跟从这些起义,甚至自发组织起来,攻打附近的州县或者欢迎起义军……
以及,为什么起义军在最初的时候,明明既没有甲胄,也没有什么兵戈,但是却能够击败当地的数千官兵,随后还连战连捷。
这些,这上面其实都讲得清楚明白。
只要赵佶愿意从这个角度去看事情,愿意承认这些内容,那么他就根本不会“无法理解”。
只不过,赵佶并不愿意承认这些事情是真实的。
他不承认这些就是事实——虽然这些事实就摆在那里,他承不承认都不影响。
赵佶不承认,也根本不觉得自己会是这样的皇帝,同样并不觉得自己简单的做一做自己的喜好之事能够给整个天下造成这样巨大的负面影响——这怎么可能嘛!
“都是方腊这厮心怀不轨,图谋已久,才导致了大宋天下遭此一劫……”他一边转圈,一边道,“这摩尼教也在这其中参与极深,果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也应当全面禁绝才是……”
至于说大宋的官兵为什么如此不堪一击,为什么地方官员和将领都没能发挥多少作用,但这些暂时都可以放一放再说——涉及到官军的整个体系制度,涉及到地方官府的整个制度,赵佶非常清楚,这可不是什么好搞的东西。
【那北宋朝廷如今在干什么呢?怎么没有在这个讲述之中看到北宋朝廷的应对呢?】
【这当然是因为,北宋朝廷——至少其中不少大臣,以及作为皇帝的宋徽宗赵佶,还不知道这件关系到北宋江山社稷的大事呢!】
【没错哦,他们还都不知道。朝堂上依旧一派歌舞升平之景,宋徽宗依旧快快乐乐搞自己的书法绘画创作,建造自己的园子,享受底下讨好他的人的孝敬。】
【但事实上,东南地区的前线不是没有告急,也不是没有急报传回京师,只不过当时主理朝政的宰相王黼把这些消息全都压下去了,他想要瞒而不报,从而粉饰太平。】
【而以当时的北宋朝堂现状,这种惊天动地的大事还真的就被他成功压下去了,没有任何消息传到其他官员耳中,也没有传到皇帝赵佶的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