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自以为让杜如晦等人瞒得密不透风,影月教之事便不会传入李世民耳中。
他万万没料到,当碧瑶初次踏入李泰府邸的那一刻,百骑司的密探便已如风般将消息传至高句丽前线,径直落入了李世民的手中。
李世民阅过密报,眼中闪过一丝锐利。
他想知道,面对这样的局势,他的儿子会如何应对,于是,他决定暂时按兵不动不过多干预,静观其变。
时间如流水般匆匆而过,影月教在李承乾的巧妙布局下土崩瓦解。
李世民得到消息,嘴角勾起一抹满意的笑容,李泰与李承乾的做法很让他满意。
随即,他召集凌游、李靖等一众心腹大臣,商议班师回朝之事。
“诸位爱卿,辽东之乱已平,朕决定明日启程回朝。”李世民的声音在大帐中回荡。
众人闻言,齐声应道:“臣等遵旨!”
李世民点了点头,示意众人退下,随后他站在王宫门口,望着远方天际逐渐落下的夕阳,心中思绪万千。
这一夜,对于大唐将士来说,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夜晚,他们背井离乡近一年之久,如今终于能够踏上归途,与家人团聚,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心中充满了期待。
然而,对于高句丽的百姓来说,却是一个充满担忧的夜晚。
他们害怕大唐军队撤退后,自己会再次陷入高句丽贵族的奴役之中。
不过,他们并不知道的是,李世民此次回朝,将带走一大批高句丽官员和各族子弟。
他们将被安置在长安的国子监学习大唐的文化和制度,为日后的高句丽治理奠定基础。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李世民便下令启程,除了程咬金率领五万大军留守平壤,其余人则随李世民一同返回长安。
大队人马缓缓行进在通往长安的道路上。
一路上,李世民不断接到各地送来的奏报和建议,他认真阅读每一份奏报,仔细斟酌每一个建议。
而那些高句丽的子弟们则好奇地打量着周围陌生的土地和风光。
他们心中既忐忑又充满期待,不知道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样的未来。
与此同时,长安城中已是热闹非凡。
百姓们得知皇帝即将凯旋归来的消息后纷纷涌上街头准备迎接圣驾。
皇宫之中更是张灯结彩、鼓乐齐鸣李承乾指挥着大臣们紧张有序地筹备着盛大的欢迎仪式。
当李世民的队伍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出现在高句丽与大唐的边界时,已是黄昏时分。
夕阳的余晖洒在将士们疲惫而坚毅的脸庞上,映出一道道耀眼的金光。
李世民驻马远眺,目光深邃而坚定,仿佛要穿透层层迷雾,直抵那遥远的彼岸。
随着队伍的缓缓前行,一座座京观映入眼帘。
那是由隋朝将士的尸骨筑起的高台,岁月在其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却依然无法掩盖那股肃杀与悲壮的气息。
李世民凝视着这座高耸的京观,心中翻涌着难以言喻的情感。这座京观,是隋军将士的英灵所在,他们曾为大隋浴血奋战,最终却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他目光如炬,仿佛能穿透历史的烟云,看到那些将士们奋勇杀敌的身影。
他转头看向身旁的宝藏王,目光中透露出森然的寒意。宝藏王被他的气势所震慑,浑身发抖,仿佛置身于冰窖之中。
“宝藏王,你可知这座京观代表着什么?”李世民沉声道,声音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这是隋军将士的英灵所在,他们为大隋流过血、拼过命,最终却落得如此下场。你高句丽当年之举,实难逃其咎。”
宝藏王被吓得魂飞魄散,连忙伏地求饶:“启禀陛下,这都是高建武干的,和臣无关啊!臣对此事一无所知,求陛下明察!”他的声音颤抖不已,显然是恐惧到了极点。
李世民冷哼一声,语气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虽非你所为,但高句丽也难辞其咎。念在高句丽现在已经并入大唐,成为大唐的一部分,朕便不再追究此事。但你要记住,从今往后,务必要尊重大唐的子民和将士,不得再有任何轻慢之举。”
说罢,他挥手命人拆毁部分京观,将隋军将士的遗骨收殓起来带回大唐妥善安葬。
这一举动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与缅怀,更是对大唐将士的激励与鞭策。他们看到了陛下的决心和意志,也看到了大唐的辉煌与未来。
与此同时,长安城内也是一片繁忙的景象。李承乾正在与大臣们讨论政事时,突然有侍卫急匆匆地走了进来。
“启禀太子殿下!”侍卫恭声道,“陛下差人报信说大军已经距离长安不足二十里了!”
“什么?父皇这么快就到了?”李承乾闻言惊喜交加。他站起身来,整理了一下衣冠,“快!诸位大人随本宫出城迎接!”
陛下御驾亲征回朝是大事中的大事,太子与百官自然不敢怠慢,他们早已提前准备好了迎接的礼仪和程序只等陛下的到来。
不多时李承乾便率领着百官等候在了长安城外的十里亭。
此刻的十里亭外已是旌旗招展、鼓乐齐鸣。
李承乾站在最前面,目光焦急地望向远方,突然一阵马蹄声传来紧接着便看到一队队骑兵出现在视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