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跟着姓名学国学 > 第472章 晚清第一名臣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中孚卦六爻讲述了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组建湘军,推动洋务运动的历史故事。

曾国藩(1811年-1872年)是长沙府湘乡荷叶塘(今湖南娄底双峰县境内)人。他出生这一年,民族英雄林则徐以殿试第四名高中进士。

1838年,他与晚清另一位名臣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同为殿试第三甲进士。李文安排名第一百一十二,曾国藩排名第四十二,成绩略好一些。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在殿试之后又多了朝考与散馆考试等环节。

殿试之后,一甲三名直接进入翰林院。其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余的进士名录由礼部送翰林院掌院学士奏请皇帝后,还要再举行一次考试,称为朝考。朝考选拔出来的优秀者,称为庶吉士。

曾国藩参加完朝考后,被列为朝考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复阅试卷时,将其擢升为第二名。“虞吉,有它不燕,”翰林院庶吉士虽然地位尊贵,几乎是将来名列内阁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朝廷正式官职,而是国家人才储备库。根据规定,庶吉士在翰林院还需要苦修三年后再参加一次毕业考试。因为大家通过考试后便可授予官职,离开翰林院走马上任,所以这个考试被称为“散馆”。

同科的一甲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虽然不用参加朝考,且可以直接授官,但他们也要参加散馆考试。能否保住原有职位,照样要看考试成绩。

三年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鹤鸣在阴,其子和之,”国难当头,曾国藩参加散馆考试,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一年之内,曾国藩先后四川乡试正考官,补授翰林院侍讲,充文渊阁校理。“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自参加科举考试十年之内,他连续七次升迁,累迁至内阁学士加工部左侍郎,名列中枢,官居二品。

1851年正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发动太平天国起义。咸丰帝”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曾国藩进言当务之急首在用人,又上书《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直陈咸丰帝过失。

他的谏言太过直接,咸丰帝还没看完,就愤怒地把奏折扔在地上,拂袖而去。待情绪平复后,他重新认真阅读奏章,虚心纳谏,并褒奖曾国藩,不久任命他为吏部左侍郎。

此时,太平天国运动已成燎原之势,席卷大半个中国。腐朽的八旗军、绿营官兵根本无力对抗太平军。

曾国藩本因母丧奏请丁忧,在这样的形势下,被清廷夺情。他遵从清政府奖励团练的命令,在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关系,寻思组织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这就是湘军的前身。

他麾下聚集了同为湖南人的满清中兴名臣胡林翼和左宗棠等人。他们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形成了一个以曾国藩为中心的士人群体,被称为理学经世派。

在奏请朝廷获得批准后,曾国藩在衡州练兵,又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以筹建水师。他很快遇到了组建湘军的第一大难题:军饷不足。

湘勇士卒的饷银几乎比绿营兵高一倍,还要购买洋枪洋炮和制式军备,他兜里那点银子根本不够花。曾国藩苦思冥想后,向咸丰帝求了几千张清朝最高学历“监生”的文凭和虚衔官职的空白委任状,然后向各地士绅出售功名和空头官职。就这样,曾国藩组建成一万七千人且装备几百门洋炮的湘军。

1854年,曾国藩发布《讨粤匪檄》,率湘军奔赴战场,与太平军正面对阵。谁知他苦心打造的湘军同样不堪一击,在被太平军击败后,曾国藩羞愤交加,打算跳水自尽,幸被幕僚拼命救起来。

命虽然被保住了,他的职务却没保住。因战事不利,他担任的各种要职被革除。

曾国藩屡败屡战,一度因指挥有方而获赐黄马褂,但很快他又被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烧毁战船一百余艘。曾国藩险些被俘虏,他再次愤怒至极,打算策马以死,又被部下拼命拦下。

因太平天国内乱,曾国藩渐渐反败为胜,不再需要整天寻死觅活。就在前线节节连胜的时候,他的父亲突然去世。曾国藩回家奔丧,期间两次上书请求在家为父守孝,获准许。

这时候湘军在多条战线上凯歌高奏,不到一年时间,咸丰帝诏命曾国藩出任浙江军务,救援福建。经过多年征战,曾国藩率湘军攻破天京,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因功加封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获赐双眼花翎。“月几望,马匹亡,无咎,”就在军功与荣耀即将臻至顶峰的时候,他急流勇退,主动奏请裁撤湘军二万五千人,获准。

曾国藩富有远见卓识,很早就提出要师夷智以造炮制船。他“有孚挛如,无咎,”怀着安国兴邦的信念在安徽安庆设内军械所,试造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艘轮船“黄鹄号”。又由他规划,由李鸿章实际负责,在上海创办当时规模最大的洋务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并在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他想通过自己造船制炮,建立一支近代海军。

1868年,曾国藩授武英殿大学士,同年调任直隶总督。这一年,江南造船厂制造的第一艘轮船试航,舰名恬吉。同年底,曾国藩入京拜见慈禧太后与同治皇帝。

四年后,曾国藩在南京无疾而寿终正寝。清廷为之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号文正。这是历代文人梦寐以求的谥号,有清一代仅八人得此谥号。

曾国藩和中唐名将郭子仪一样,是功高而不震主的典范。

面对清朝的腐败衰落,曾国藩认为“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他认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提倡重用德器兼备之人,严惩贪官污吏。

与郭子仪以自污保身不同,曾国藩强调忠君卫道,以仁、礼、忠、信作为治军之本,借此维系军心,并用来明哲保身。

曾国藩深知“翰音登于天,贞凶”的道理。当年他攻克天京后,声望至于顶点,令清朝统治者大为不放心。曾国藩不仅马上奏请自裁湘军,同时印行《曾国藩家书》,通过一千多封家书讲做人做事的道理,表明自己忠心为国的心迹,从而消弭了皇帝对他的忌惮。

一代伟人非常欣赏他,曾说过“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伟人对曾国藩的治军思想也有所借鉴。如治军最重精神教育,如以“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制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