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跟着姓名学国学 > 第452章 九个小时收复台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九四:商兑未宁,介疾有喜。

心中如果有疑虑,不妨大声说出来,大家愉快地协商解决,暂时可能不会有结果,但只要我们发现问题,隔离问题,解决问题,就会有喜庆的结果。

平定三藩之乱后,康熙帝决心收复台湾。

郑成功收回台湾一年后便会其长子郑经(1642年-1681年)活活气死。郑经和四弟的乳母私通,竟然还生了一个儿子,这被视为乱伦。

于是郑成功被气死后,郑经在接替他成为台湾明郑时期的统治者时,也遇到了波折。有人认为他不适合继位,并且试图另立山头。

郑经以陈永华为谘议参军,周全斌为五军都督,冯锡范为侍卫,准备武力夺取政权。

就在这时,清廷派人前来招抚。郑经忙着要解决内部问题,暂时无意与清军开战,便提出仿效朝鲜向清朝朝贡。

郑经看似愿意向康熙帝俯首称臣,但这其实是一个坑。

而且是一个大大的坑。

康熙帝一旦接受这个提议,便意味着承认台湾明郑政权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必须尊重它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台湾和朝鲜的情况大为不同。

朝鲜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本该作为中国的藩属国朝贡。

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郑经也是实实在在的中国人,康熙帝当然不可能接受这个提议。

在双方谈判的时候,清军与明郑暂时停战。郑经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重回台湾,一举肃清内敌,结束内斗。

当清使带来康熙帝的意见时,郑经表示,如果清廷让他削发登岸,他誓死不从。

随即在台湾开垦荒田、兴修水利,开办教育、安抚乡民,倒也把台湾经营得有声有色。三藩之乱时,郑经一度在陈永华的支持下,出兵占领福建厦门及沿海一带多座岛屿。

陈永华,又名陈近南,是明郑时期有名的抗清名将,他创建了民间反清组织天地会,并出任第一任总舵主。

天地会还有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叫作洪门。一直到民国时期,洪门还与青帮、哥老会并称为三大帮会组织。

康熙帝为专心歼灭吴三桂部,遣使和谈,称郑军如果退守台湾,则可永据台湾,“从此不必登岸,不必剃发,不必易衣冠,愿意纳贡则纳贡,不愿纳贡也没关系,一如箕子之朝鲜、徐福之日本。”

由此可见,徐福出海登陆日本的说法,可不是当代人的戏谑之词。至迟在四百年的清朝康熙年间,这就是一个得到官方盖戳认定的意见。

此时,明郑王朝的财务透支,郑经顺水推舟放弃沿海据点,退守台湾。

公元1680年,清廷再次致书郑经,打算遵守旧约仿效朝鲜“不剃发,不登岸,称臣入贡,”以消弭沿海战乱,不使生灵涂炭。

郑经回信表示同意,只是增加了一个要求:留海澄(今福建漳州龙海区海澄镇)为互市地。福建总督姚启圣不同意,和议于是再次搁置。

此时,金门、厦门已被清军收复,明郑政权再也无力反攻。郑经意气消沉,开始沉湎酒色,不理政务。他的岳父冯锡范趁机窃取权力。

一年后,郑经和陈永华相继去世。冯锡范联合刘国轩发动政变,拥立十二岁的郑克塽继任延平郡王。

此时的台湾早已乱成一锅粥。

连续三年发生水旱灾害,导致粮食歉收,米价飞涨。因为连年征战,更使王府府库空虚,财政拮据。为扩充军队抵御清军,延平王府不得不加强对台湾百姓的压榨,导致各种矛盾激化。五万郑军也早已军心涣散,士气低迷不振。

焦头烂额的明郑政权再次向满清朝廷请求称臣进贡,不剃发登岸。

但是现在,轮到清廷不答应了。既然友好协商,商量不出一个结果,那就干脆用武力扫除阻力,让宝岛台湾重归大陆怀抱。

福建总督姚启圣见收复台湾的时机已到,向康熙帝推荐了水师提督施琅。

施琅(1621年-1696年)是福建本地人,熟悉当地的海洋风候和潮汐,而且精通阵法,善于水战。在以骑兵取胜的清军中,他是非常难得的海上战将。

更重要的,他与郑氏家族有仇。

施琅本是郑芝龙的部将,顺治年间曾随郑芝龙降清,后来受郑成功的招揽加入抗清队伍。谁知两人个性不合,渐渐心生芥蒂。不久,施琅因擅杀部将,被郑成功认为有心谋反,于是将他的父亲和弟弟处斩。

施琅则逃到大陆,死心塌地投靠清朝,即使不被重用,穷到要依靠妻子当裁缝贴补家用也无怨无悔,一心覆灭郑氏报仇。

受命回到厦门后,施琅废寝忘食,一面造船,一面练兵,只等攻击令下达,即挥师入海。

公元1683年六月,施琅督率水军分四路进军。

施琅亲率五十六只大型战船组成主攻部队,正面强攻郑军主阵地娘妈宫。另由总兵陈蟒率领五十条战船,从澎湖港口东侧突入鸡笼屿,作为奇兵夹击娘妈宫。总兵董义统率另五十条战船组成西线,佯装登陆牵制西面守军。其余八十条战船作为预备队,随主攻部队跟进。

满清水军只用一天时间扫清外围。经过三天充分休整后,只用九个小时攻克澎湖郑军,杀敌一万二,俘虏五千余人,缴获战船一百余艘。而清军仅阵亡不到三百人,负伤一千余人。

一战而定台湾,郑克塽再无战意,率群臣投降。

施琅率舟师抵达台湾受降。他主动到郑成功庙祭祀,高度评价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举动。祭祀完成后,施琅热泪纵横,表现出了以大局为重的广阔胸襟。

班师回朝后,施琅上疏力主在台湾设府县,屯兵戍守。

康熙帝听取了他的建议,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即台湾府、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诸罗县(今嘉义),隶属于福建省,又分别在台湾和澎湖驻军留守。

此举不仅有利促进了中国的和平统一,也促进了大陆与台湾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台湾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