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跟着姓名学国学 > 第215章 哭面虎李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24

    +
  • 恢复默认

六三:来之坎坎,险且枕,入于坎窞,勿用。

重重坑穴到来,凶险故暂且休息,落入坑穴之底,不要轻举妄动。

前方是一重又一重坎,避开第一个未必能躲过第二个,避开第二个未必能躲过第三个。出得龙潭,又入虎穴,这就叫祸不单行,继续下去很凶险,怎么办?

暂且休息吧!

我们走到一边去,离龙潭虎穴远远的,岂不是就比较安全了?

若是一不小心滑进坎井之中,落到坑穴的底部,又该怎么办?

更加不要轻举妄动。

我们不知道坑穴之中有什么未知的凶险,比如说机关暗箭,比如说蝎子毒蚁,既然目前看起来无事发生,小心保持现状,静静等待救援为上。

唐高宗的凶险不只来自于宗族内乱,不只来自于后宫权争,同样也来自于贵胄重臣,比如说舅舅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和尚书右仆射褚遂良(596年-658年)。

长孙无忌是鲜卑族人。作为唐朝的开国元勋,他为唐朝的稳定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当之无愧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

长孙无忌既是勋臣,又是国戚,但他深深懂得功高不居的道理,多次上表请辞封赏,包括尚书左仆射、司空以及国公封地等等。他越是推辞,越是得到信任和重用。

唐太宗病逝后,遗命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辅政。唐高宗登基后,长孙无忌进拜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任扬州都督,主持朝政。

同中书门下三品,后又改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在唐宋两朝,其权力相当于宰相。

封建王朝,皇权与相权的角力从未停止。所以宰相的名称、权力几经变易,从丞相、三公到三省,再到明朝的内阁大学士和清朝的军机大臣。为限制相权,朝廷的最高权力中枢甚至一朝多变。

比如唐朝,刚刚鼓捣完善三省六部制,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领相权,但很快就又变出一个同中书门下三品来分解三省长官的职权,同时把实权最大的尚书省长官硬生生踢出决策层,将其变成了一个单纯的执行机构。

相比三省制的频繁变动,六部制则随着时代演进逐渐稳定。因为这个层级的高官,很难威胁到皇权,反倒有可能成为相权的掣肘。

唐高宗对舅舅长孙无忌恭敬有加,基本上长孙无忌的奏折和建议,都不打折扣地采纳照办。相比起来,长孙无忌对待外甥唐高宗的态度,远远比不上对妹夫唐太宗那么谦恭,并且他还开始有意识地夹带私货。

比如他受命审理房遗爱谋反案时,就借机把政见不合的吴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蜀王李愔和驸马都尉执失思力等人都牵连入狱,或赐死,或流放岭南。

这种夹带私货也许是唐高宗喜闻乐见的,因为这剪除了其皇位的潜在威胁,让他的龙椅坐得更加安稳。

但在册封武则天为后一事上,长孙无忌和另一位辅政大臣褚遂良公然唱起反调,这就让唐高宗不能忍了。

褚遂良是与虞世南、欧阳询等人齐名的“初唐四大家”之一。他的书法代表作是由唐太宗李世民亲笔撰文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该书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最能代表其楷书风格。

褚遂良是一位着名的书法家,也是一位不错的政治家,最高官至尚书右仆射,差一步就成为尚书省的最高掌权人。

在唐朝,因为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前担任过尚书令一职,尚书省不再设尚书令,只以尚书左右仆射为长官,其中又以左仆射为尊。

在废王立武之前,唐高宗召集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以及右仆射褚遂良商议。褚遂良在反对派中一马当先,冲到了最前方。他把官笏放在台阶上,摘下官帽,叩头流血道: “还陛下此笏,乞归田里。”

如此激烈的态度,自然引起了武则天的嫉恨。她被册封为皇后后,褚遂良被外放到潭州(今湖北省长沙市)任都督,第二年春天又被调往更远的桂州(今广西省桂林市)任都督。不久,褚遂良被诬谋反,再次被贬到爱州(今越南清化)并死于此地。

褚遂良被干掉以后,长孙无忌唇亡齿寒,很快暴露在敌对势力的枪口下。

公元659年,中书令许敬宗使人向唐高宗呈奏密章,称长孙无忌图谋造反。

许敬宗是一个厉害人物,文人无行的突出代表。当年他在宇文化及的屠刀下,靠着哭泣哀求活了下来,后来几经辗转投靠到李世民麾下,成为“十八学士”之一。

他凭着见风使舵的本事最后官至宰相,也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但他死后的谥号却糟糕的很,初曰“缪”。

这是一个恶谥,意思是“名与实爽”,名不符实。

幸好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于是通过公议改了一个谥号,曰“恭”。

什么意思?

既过能改。

这就相当讽刺了,说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许敬宗是武则天的马前卒,他先通过诬告整死了褚遂良,现在又将矛头对准了长孙无忌。

他受皇命审查长孙无忌谋反案,很快得出结果:长孙无忌谋反已露苗头,为免他狗急跳墙,号召同党举事,恳请陛下果断处理,尽快拘捕。

唐高宗李治再次哭了,但他只要一哭就准没好事,因为他是一头哭面虎。

唐高宗哭着说:我怎么忍心给舅舅判罪,后代史官会怎么看待我?

大家看看,他不是不想给舅舅判罪,只是需要一个理由堵住天下悠悠众口,并给史官之笔一个交代而已。

这事难不倒身为十八学士之一的许敬宗。他于是举出汉文帝杀舅父薄昭的例子,语重心长地劝谏皇帝: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啊。

长孙无忌于是大难临头。

唐高宗决心不与长孙无忌当面对质,直接下诏削去其官职和封邑,流放于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长孙无忌的儿子也都受牵连而被罢官,流放岭南。

这样显然还不够。同年七月,唐高宗又命李积、许敬宗复审此案。

其结果是长孙无忌被逼自缢,家产悉被抄没,近支亲属全被流放至岭南为奴婢。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死后,唐高宗开始独断专行,据传此后二十余年时间内,再无人敢犯颜直谏。

唐高宗李治,字为善,史载其宽厚仁慈,颇重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