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封建历史女权人 > 第100章 邓绥(八)大发明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0章 邓绥(八)大发明家

公元121年三月十三日,一代女权人邓绥在东汉的洛阳皇宫内病逝,年仅四十一岁。在成为东汉女权人十六年的时间里,邓绥奉献了自己的治国才能。

她所立下的赫赫功勋,宛如璀璨星辰般闪耀于,东汉王朝的历史长河之中,其光芒不仅在那个时代,令人敬仰有加,更是穿透岁月的重重迷雾,在后人心目中,留下了深刻而永恒的印记。

在悠悠千载的时光流转里,眼光独到的历史学家们,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位杰出女性,对她予以极高赞誉。他们以如椽巨笔详细描绘着,她的丰功伟绩,字里行间流露出,无尽钦佩之情。这些史家们仿佛跨越时空界限,亲身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并为之震撼不已。

更有甚者,一些观点犀利、见解独特之人竟然大胆断言:此女堪称一代无冕之女皇!如此论断虽稍显夸张,但也足以说明她在众人心中地位之尊崇,影响力之深远。毕竟,能被冠以“女皇”之名者,必是具备超凡魅力与卓越才能之人。而她,无疑当得起这一殊荣。

公元 121 年,春寒尚未褪尽的三月,时光的指针定格在二十六日,这一悲伤而肃穆的日子。这一天,邓绥下葬的仪式拉开了沉重的帷幕。

灵柩从庄严肃穆的大殿缓缓启程,群臣百官怀着沉痛而敬畏的心情,陪列两侧。黄门鼓吹之声三通响起,雄浑而悲凉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鸣钟鼓的沉重声响,更是让整个氛围愈发凝重。天子亲自举哀,那悲戚的面容和哀伤的眼神,无不透露出对邓绥离去的深切悲痛。

三百名女侍史官,皆身着素服,其间掺杂着白素,宛如一片洁白的海洋。她们引棺挽歌,歌声哀婉凄切,仿佛在诉说着邓绥一生的功绩与传奇。灵柩下殿就车之时,黄门宦者小心翼翼地引导,将其送出宫省。

邓太后的魂车,由华丽而庄重的銮辂、青羽盖、驷马、龙旗九旒组成,每一个部件都彰显着尊贵与威严。

车前有方相开路,凤皇车紧随其后,大将军之妻参乘,太仆之妻御马,女将、女骑,沿着车驾整齐引导。而公卿百官和天子,皆置身于郊外的扈从仪仗队中,他们神色肃穆,身姿挺拔,以最庄重的姿态,为邓绥送行。

这一场盛大而悲怆的葬礼,不仅是对邓绥地位的尊崇,更是对她一生功绩的缅怀与致敬。如此规模宏大的葬礼,吸引了无数民众的目光,成为了当时社会关注的焦点,葬礼中的种种仪式和细节,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展现了古代丧葬文化的庄严与神秘。

回望邓绥的一生,她的事迹宛如璀璨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且持久的影响。

她以其卓越的智慧,果敢的决策以及仁德的治理,被后世视为历代临朝太后的典范,成为了一座令人敬仰的丰碑。

在东晋时期,群臣怀着对国家治理的期望和对邓绥事迹的尊崇,纷纷上书劝谏当朝太后。他们言辞恳切,希望太后能够效仿东汉和熹皇后的故事,以其为楷模来治理国家。

于是,明穆太后庾文君和康献太后褚蒜子,均深受触动,决心效仿和熹皇后的踪迹。她们在治理朝政时,借鉴邓绥的智慧和策略,努力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

到了北魏时期,侍中崔光同样怀着对国家繁荣的渴望,劝谏胡太后效仿东汉和熹邓后。他详细阐述邓绥的治国理念和成功经验,期望胡太后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引领国家走向昌盛。

唐朝之时,武则天临朝,当时正处于李唐皇室衰败之期。面对复杂的局势和严峻的挑战,武则天便决定效法和熹皇后邓绥,从权之制。她试图通过借鉴邓绥的手段和方法,来重振朝纲,稳定局势。

而在晚清时期,尚书沈兆霖和赵光,怀着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上疏劝谏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效法前朝杰出皇太后垂帘听政。

在他们列举的众多典范中,将东汉和熹邓皇后列于榜首。他们希望两位太后,能够以邓绥为榜样,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邓绥的影响力,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她的治理理念和策略,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她的事迹成,为了人们对优秀统治者的期待和向往的象征,激发了社会对于良好治理的追求。邓绥的形象和故事,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丰富了古代女性在政治领域的典范形象,对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和历史上许多女权人相比,邓绥最为突出的地方,就是在她的运作之下,作出了很多历史性的开创之举。而且,这些创举是在多方面领域的。

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发明创造领域。例如,号称中国四大发明的造纸术,就来自于邓绥时期。而且,发明造纸术的蔡伦正是在邓绥的大力支持之下,才有了更好的研发环境,从而,造纸术应运而生。

在公元 102 年,邓绥成功登上皇后之位。就在此时,她展现出了非凡的远见与智慧,毅然决然地下令:“万国贡献禁止进贡金银珠宝,只需进献纸墨(绢素古纸)。”

这一决策,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当时,社会对于金银珠宝的过度追求,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奢靡之风的盛行。邓绥深知这种风气的危害,故而以禁令的方式,引导万国改变进贡的方向。

当时,蔡伦出任尚方令,负责御用器物的制造。尚方令这一职位,使他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能够随时随地接触到各地进贡而来的纸张。

要知道,在那个时代,纸张的来源广泛且品质各异。各地的纸张在材质,工艺和质量上都存在着差异。而蔡伦凭借着自身对工艺的敏锐感知和不懈探索,充分利用了这一丰富的资源。

他仔细研究不同纸张的特点,分析其优劣,不断尝试和改进制造工艺。这些来自各地的进贡纸张,无疑为蔡伦改进造纸术,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物质基础。

蔡伦所处的时代,正是文化传播和知识积累,迅速发展的时期,对于优质书写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长。而蔡伦的改进造纸术之举,恰恰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我们熟知的,被写进历史课本的地动仪,也来自于邓绥主政的时期。公元 111 年,主政的太后邓绥,展现出了非凡的眼光和魄力,她以公车之礼,将张衡郑重地请入朝,并任命其为郎官,而后又擢升其为太史令。张衡这位才华横溢的学者,在太史令这一重要的官位上,得以尽情施展他那令人惊叹的聪明才智。

他的发明创制,堪称惊世之举。那独飞木雕,犹如一只灵动的飞鸟,堪称世界最早的飞机雏形,展现出了他对飞行原理的深刻理解和大胆想象。

而浑天仪,作为世界上第一架自动的天文仪器,其精妙绝伦的设计令人叹为观止。它能够准确模拟星宿的出没,与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完美契合,当这一杰作运转之时,朝野上下无不被深深震撼,为之轰动。

还有瑞轮蓂荚,这世界上第一台机械台历,以及精准计时的漏壶,每一项发明都凝聚着张衡的智慧和心血。

尤其是那以水为动力的浑天仪,其工艺之复杂,设计之精巧,简直是巧夺天工。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那个时代,总有一些目光短浅、愚昧无知之人。偏偏有一些跳梁小丑跳了出来,他们对这伟大的发明嗤之以鼻,竟说它是淫巧之物,是旁门左道。他们的狭隘和短视,实在是令人愤慨。

但值得庆幸的是,女政治家邓绥,具有锐意改革的精神和勇气。她深知创新的重要性,对张衡给予了,充分的欣赏和坚定不移的信任。在邓绥的支持下,张衡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研究之中。

后来,经过无数次的反复研究和实验,张衡再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成功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测量地震方向的仪器——地动仪,这一伟大的发明,为人们提前预警地震提供了可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他还造出了测定风向的候风仪,为气象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衡所处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阻碍。传统观念的束缚,资源的匮乏以及技术条件的限制,都给创新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然而,张衡凭借着对科学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在邓绥的支持下,突破了重重障碍,为人类的科学进步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另外,在军事武器的领域,邓绥时期,也有突出的发明和创造。在汉代,弩机的制造技术,不断发展,逐渐趋于成熟。而到了东汉时期,更是迎来了弩机制造的鼎盛辉煌时刻。

在临朝听政之初的公元106 年,邓太后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力,下达了一则重要的诏书,指令由中尚方监,负责弩机的制作。这一决策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当时的军事需求和国家战略考量。

时光流转至公元108 年和公元115 年,邓太后再次展现出,对弩机制造的高度重视,分别下令制造了两批,同样由中尚方监作的弩机。

邓绥下令制造的中尚方弩机,堪称工艺的杰作。其设计之合理,令人赞叹不已。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和规划,以达到最佳的性能效果。

制作过程更是精良无比,工匠们运用精湛的技艺,倾注心血,力求完美。不仅如此,中尚方弩机,还兼具美观与实用的双重特性。

这一独特的设计,为射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有利于更加精准地选择远射距离,从而在战场上发挥出更强大的威力。

悬刀采用双层加厚的设计,这不仅在结构上起到了显着的加固作用,增强了弩机的耐用性和稳定性,而且在使用时,握持起来更加舒适,让射手能够更加自如地操作。

此外,这一设计,还巧妙地增加了艺术美感,使弩机不再仅仅是一件冰冷的武器,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郭匣两端突出的设计更是独具匠心,这种创新的结构便于在弩臂中牢固固定,在弩机制造史上实属首例。这一创举充分展现了邓太后执政期间,对于军事装备制造的卓越智慧和大胆创新,为当时的军事力量提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一时期的弩机制造技术的进步,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工艺水平的精进。弩机的制造工艺,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军事技术的重视和追求,以及对于工艺美学的独特理解。精良的弩机,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更令人拍手称绝的是,邓绥在教育上,还大胆打破了封建时期的惯例。邓绥以坚定的决心和无畏的勇气,积极地为广大女性,争取那长期被男性所垄断的受教育权。她深刻地认识到,女性一直被陈旧,僵化且束缚性极强的意识形态所禁锢,生活在压抑和局限之中。

因此,她怀揣着强烈的使命感,试图将女性从这种令人窒息的困境中,解放出来,为她们开辟一条,通向知识与自由的道路。

公元119 年,邓太后以非凡的魄力和创新精神,创办了一所全新的学堂。她广泛征召五岁以上的宗室,以及邓氏近亲中的男、女,共计七十多人,一律邀请他们到专门开设的学馆中,学习珍贵的经书。

为了确保教育的质量和公正性,邓太后甚至亲自担任监考之职。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童,她更是关怀备至,专门为他们设置了师保,让这些孩子们能够朝夕入宫,接受无微不至的抚循教导。

这所由邓太后创办的学堂,是中国历史上,有着明文记载的最早的官办男女同校的学校。在那个时代,贵族女性,往往被忽视了文化教育的机会,邓绥对她们这种不识文化的状况心生怜惜。

于是,通过这一具有开创性的举措,她毅然将文化教育的范围,向贵族女性敞开。这种大胆而前卫的举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史无前例的,完全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邓绥亲自创办的这所官邸学校,开创性地兼收女生,这一举措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她开创了中国女子受学校教育,以及男女同校的先河,这一伟大的创举,被视为男女平等教育思想的萌芽。

在此之前,女子教育大多局限于家庭教育的范畴,而邓绥的努力,使得女子教育首次从家庭的小天地,迈向了学校的大舞台,这是女子教育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也正因如此,邓绥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女校长。

邓绥的这一系列举动,发生在封建礼教森严的时代,其面临的阻力和质疑可想而知。然而,她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智慧,成功地推动了女子教育的发展。她的努力促进了社会性别观念的转变,为女性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值得一说的是,在宫廷娱乐上,邓绥也有开创性的举措。在她的授意之下,罗马的杂技被引入到了东汉。

公元 120 年,这一年,掸国怀着无比的敬意和友好,向邓太后进献了一位独特而神秘的人物——大秦幻人。这位来自罗马帝国的魔术师,拥有着令人瞠目结舌的神奇技艺。

他能够自如地变化形态,口中喷火的场景犹如神话再现。还能自行肢解身体,其惊险程度令人心跳加速。更能巧妙地将牛身瞬间换成马头,展现出超乎想象的神奇能力。此外,他还擅长跳丸之术,一只手竟然能够同时抛接多达 10 丸球,其技艺之娴熟,动作之敏捷,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这位魔术师向邓太后表明,自己来自海西,而海西正是那遥远而强大的大秦(罗马帝国)。据他所述,从掸国西南的海路,能够通往大秦。这一信息无疑证明了这些大秦魔术师是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历经千辛万苦,最终经由掸国来到了华夏大地。

次年(121 年)的元会,乃是一场盛大而庄重的庆典。邓太后特意让大秦幻人在庭中,进行表演,以展示这来自异域的奇妙技艺。当大秦幻人开始表演时,汉安帝与群臣,都被眼前的奇景所震撼,他们瞪大了眼睛,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和极度的惊奇。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这新奇的表演持欢迎态度。保守派的陈禅站了出来,表示强烈反对。他言辞激烈地声称:“帝王之庭,不宜设夷狄之技。”他的观点显然是陈旧且狭隘的,未能理解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价值。结果,邓绥太后以其睿智和开明,对陈禅的保守态度予以驳斥,并将其贬谪。

正因邓太后的支持和推动,这些外来的杂技技艺,逐渐在全国各地传播开来。在四川、河南、山东等地,都发现了多达 29 例跳丸的画像。

其中,仅在四川的画像砖、石棺和摇钱树中,就发现了跳丸图像 16 例。而且,他们还将球和剑一同抛接,在当时被称为“跳丸飞剑”。这一独特的表演形式,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受到了罗马幻人的启发。

不仅“跳丸飞剑”,就连“吐火”这一技艺也有了相关的发现。在成都出土的东汉《宴饮杂技》画像砖画面中,清晰地呈现了跳丸、跳瓶和巾舞等精彩表演。

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是社会进步和开放的重要标志。在那个交通和信息传播相对困难的时代,大秦幻人的到来,以及他们所带来的技艺,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

这些外来杂技技艺与本土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借鉴,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促进了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它们打破了地域和文化的界限,增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

可以说,在女权人的角色上,邓绥对于东汉王朝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功绩。可是,在科技、教育、文化融合这些方面。邓绥的远见,以及创新的举措,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以说,这些种种,都对日后的历史具有深刻的影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