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万担粮食买赵云,我赢麻了 > 第189章 兖州报社如雨落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儒生深入调查后发现,被弃养的多为女婴,男婴虽数量较少但并非没有。

深入了解得知,百姓苦于人头税,生存艰难。兖州州牧听闻此事,倍感痛惜,打算取消人头税,但考虑到兖州财政,又打算增加一层田税,特在此时征求百姓意见。

同意者在报上写“同意”二字,不同意则写“不同意”。待第二天报童收报时,可借机将报纸收回,届时将意见反馈给州牧府。

第四条,兖州州报人力短缺,而兖州地域广阔,消息定然不在少数。官府允许各家族开设私人报社,为兖州百姓提供信息。

第五条,言论当自由。从未听过有清明之官会因言治罪。兖州州牧府每一条行政举措,都关乎百姓生计,与百姓息息相关。

因此,欲人人参议政治,人人评判兖州州牧府执政得失。若有官员敢因言定罪,当斩立决。

第六条……

边让看着报纸上的每一条信息,都要停顿一会儿,深思熟虑。

等最后看完,才发现已至日中,到了吃饭时间。

“哎,这报纸真是奇妙,足不出户便能了解天下之事。这报社有点像昔日许氏兄弟在雒阳的月旦评,不过气度上不可同日而语。”

“这袁武真是大气度,每条政策都让人挑不出毛病,此等仁德,上古贤君莫过于此。”

边让感慨一句,不禁感到幸运。

在之前,天下大乱,黄巾肆虐,兖州百姓民不聊生,各个家族苦不堪言。

以他为首的兖州儒生们原本相中了袁绍,以为袁绍是拯救兖州的真命天子。

没成想,阴差阳错之下,袁绍令袁武主政兖州,效果居然出奇的好。

袁武听人劝,开言路,政治清明,简直不像个带兵打仗的将军。

兖州有袁武带领,实乃众人之幸。

边让感慨万分,随后便召集家里人开会,打算讨论边家创立一个私人报社之事。

这是他扩大影响、传播学问的好途径。想他堂堂兖州名士,应该会有人买账吧。

在边让这边积极筹备之时,其他儒生也在加紧行动。

比如祢衡,在与袁武辩论之中,虽辩败,但在兖州可算是出尽风头。

一众儒生都知道兖州来了一个不畏强权、不惧官员的硬汉。

虽然与袁武辩论之前,大家都不确定袁武是否会因言降罪,但祢衡此举,存在非常大的风险,稍有不慎可能入狱,更有甚者会人头落地。

不过好在他遇到的是袁武不是曹贼,他不仅没死,反而吃了好大一波流量。

如今,祢衡作为兖州各大家族的座上宾,儒生们都以结交祢衡这个刚正不阿、不畏强权、坚持儒家大义的儒生为荣。

祢衡发现,这兖州民风远远胜青州,更适合他这种刚正之人生存。

在这里,他结交到许多志同道合之人,甚至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那就是成立报社,做一个天下第一喷,名字他都想好了,就叫“天下第一报(喷)”。

嘿嘿嘿,天下喷子三百万,见我也需尽低眉。

键来!

为此,祢衡更是打算连夜写信,让他家里人搬来兖州生存。

好在,考虑到青州贼人数量,祢衡这才遗憾作罢,转而联系一众儒生,打算向这些同道中人寻求资金帮助。

类似祢衡这类人不在少数,在兖州,许多儒生们行动起来,打算也成立个私人报社,增加家族影响。

对此,袁武双手双脚表示赞同。

报社这个东西,可以大大减少兖州州牧府的行政成本。

靠袁武麾下这么点人来监督官员,发现社会缺点,查找不法之事,靠兖州州牧府那得等到猴年马月。

而有了报社之后,他们为了新闻,为了热点,会绞尽脑汁,将百姓关注的事情寻找出来。

原先,袁武需要花费大量钱财去监督百官。

如今,有报社介入,可以发挥百姓的能动性,不花一钱办了大事。

在后世无数经历中,已经验证靠朝廷自己监督自己既不合理,也没多少用处。

只有民间监督才能监督到位,袁武此举,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走在最为正确的道路上。

不过,唯一的缺点是报社私有化,会导致许多虚假消息遍布横飞。

许多报社为了扩大影响,选择小事化大,大事捅破天,主打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甚至会对兖州造成一定的混乱。

不过,这只是暂时的。

大家都是花了真金白银去看报纸,那些胆敢欺骗百姓之人,会随着时间推移,慢慢不被大家信任。

唯有真心作报,辛苦走街串巷找资料,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不法之事,才会被一众百姓持续追订。

而兖州这边忙忙碌碌时,冀州有一大家子风尘仆仆来到兖州北方边境。

来人正是荀家,以书香传世的顶级世家。

自从之前打算举家投奔袁绍之后,荀家便举族打算迁入渤海郡。

一路上从豫州出发,穿过兖州,进入冀州,眼看就要进入渤海郡。

没成想路上一打听,发现袁绍在河内盘踞,而袁武去了兖州。

作为袁绍领地的渤海,反而没有多少袁家人。

因为交通不便,荀彧也难以跟二袁父子取得联系,一番思索之后,便打算留在渤海等候消息。

这一等,就等到袁武平定兖州,等到北方公孙瓒开始骚动。

想着如今渤海成了无根之萍,荀彧也不过多停留,一封书信传给袁武之后,便带领家族来到兖州。

一路兜兜转转,荀彧跑了大半个中原,终于还是回到原来的地方。

一进兖州,荀彧便感到这兖州与之前大不一样。

首先是百姓的变化,虽然依旧面黄肌瘦,但眼中有了光芒,人也显得有了精神。

其次便是兖州大族儒生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饭馆酒肆之中。

在以前,尤其是灵帝统治时期,酒馆饭店冷冷清清,而且往往都立着一块牌坊,上面写着“莫谈国事”等几个字样。

而那些酒馆老板也总是贼眉鼠眼,仔细盯着一众客人,生怕他们“胡言乱语”,惊扰了官家,给他制造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