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和女友穿越到东晋 > 第82章 华夷之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生活在外族入侵年代的人都抱着和牛尚、贾元类似的想法。

伴随着历史上第二次寒冷期,在亚欧大陆上发生了影响极为深远的的民族大迁徙。

经历了三足鼎立,一统天下的司马氏政权,为了填补中原地区的人口损失,招抚以匈奴、羯、鲜卑、氐、羌为代表的“五胡”。

“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

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中原地区的民族构成。

八王之乱以后,内迁的胡人对司马氏政权的虚弱不堪深信不疑。

原本依附于司马氏政权的“五胡”纷纷建立起政权。

公元304年,氐族领袖李雄,建立成汉政权。

同年,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建立前赵。

自此,百余年间,中华大地上先后出现了58个大大小小的割据政权。

史称“五胡十六国”。

在欧洲,随着匈人西迁渡过黑海,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避难。

就在淝水之战爆发的同一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在巴尔干半岛的色雷斯,安置迁入的西哥特人。

作为统一罗马的最后一任皇帝,狄奥多西一世想不到的是,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攻入了永恒之城罗马,掀起了推翻罗马统治的大动乱。

与在民族大迁徙中,陷入分裂,秩序崩溃的欧洲不同,中华大地在经历三百余年的动荡之后,重新恢复了秩序和繁荣,进入了辉煌璀璨的第二个历史高峰。

杨行秋认识到,这其中离不开一个重要的思想观念。

“华夷之辨。”

牛尚、贾元还有新加入的庄户,之所以对入侵的异族嗤之以鼻,甚至欲除之而后快。也是这一思想观念的具体体现。

历史上率先进入农业文明的华夏民族,在与周边游牧文明的交往中,由于文明发达产生了一种优越感。

萌生出了“华夷之辨”的观念。

汉族先民自称为华夏,亦作“诸夏”。

称周边其他族群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春秋时期,犬戎攻破镐京,给当时的各诸侯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建立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观点,“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主张以教化归服处理民族关系。

每当中原不稳,四夷内迁之时,“华夷之辨”就成为用来抵御异族政权的强大思想武器。

两晋之时,“华夷之辨”已经从先秦两汉之时的文化判别,演变为血统、地缘判别。

江统作《徙戎论》,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的理由,建议将关中内附胡人,迁出关外。

在永嘉之祸后,这一观念更是深入人心。

“帝不能用。未及十年,而夷狄乱华,时服其深识。”

杨行秋认为,五胡乱华是有政策、战争、天灾等多方面原因促成的,是历史必然结果。戎狄的内迁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其根本原因,是司马氏政权,罢州郡武备,封建诸王的政策。

对于杨行秋来说,转变这一违背历史大方向的思想观念,是首要任务。

该用什么方式,能让他们能理解呢?

不如让他们见识一下,历史唯物主义?

有王贤的例子作参考,思路就很清晰了。

杨行秋说道:“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九州之中,诸夷错处。四海之外,夷居其半。有圣云,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贾元听后点点头,牛尚又是一脸纯真地看着杨行秋。

“《诗》云,时维鹰扬,凉彼武王。周祀绵长,而幽、厉不能守。荒沉于酒,淫于妇人,三川皆震,国人嗟怨。后西夷犬戎,迭相侵扰。而周祀断绝,岂戎狄之过欤?

是以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间之。”

王贤想听得更清楚一点,站到了牛尚身边。

“秦汉之时,宾服四夷,海内称臣。威虽能制夷,德不能抚民。国祚遂终,非武备松弛而失天下,因苛暴擅赋以废人望。

今中原倾覆,衣冠南渡。不效天地之法,不顺四时之序,不度生民之义,不尊礼仪之则,华夏便为夷狄。

效于天地而顺于四时,度于生民而尊于礼仪,夷狄可为华夏。

岂可厚己薄人,以夏制夷?”

杨行秋说完这一大套理论,王贤略有所思,贾元满头大汗。

牛尚目光呆滞,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杨行秋知道他的文化程度恐怕理解不了这么多长篇大论。

他敲了敲牛尚的额头,问道。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