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工业之动力帝国 > 第十七章 坑爹的星辰大海 (十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十七章 坑爹的星辰大海 (十七)

“改装核潜艇??”

这几年熊伟信越发觉得,事情到了梁远手里之后,总是向着无法想象的趋势发展。

“这么大的事情,小远怎么不报备一下呢”

熊伟信抬手指了指屋顶。

“报废的东西有什么好说的,再说收购核潜艇这个建议也不是远嘉提出来的,这个计划完全是挪威人搞出来的,刘文岳在Subsea 7公司技术部听取技术部门的发展报告时,才知道在我们收购之前,挪威方面和苏联询问过相关方面的事宜。”

在九十年代初期,随着深海采油技术的发展,一种水下大型工作站在海洋工程领域被提了出来。

一般来说,海上钻井平台只是解决了勘探钻探和油田打井的问题,真正的资源开采是个十分庞大的水下生产体系。

一个合格的海上油田生产区域包括水下井口、水下采油树、海底管汇及跨接管、脐带缆、海底增压与分离设备、控制监测设备、生产立管等等。

水下生产系统开采出的油气资源,不但原油和天然气混合在一起,还包涵了极大的水份,在油田开采后期油井出油是含水量往往会突破百分之八十,而工业应用上标准原油的含水量不高于百分之五。

哪怕在新世纪全自动分离处理油气资源的水下处理模块也没有彻底成熟,因此类似于超级油轮的复式储油卸油船(FpSO)就成了技术上唯一的选择。

从水下生产体系开采出来油气资源,通过FpSO进行原油脱水,天然气分离之后,经过计量装置把处理好的原油打入储油仓,等待穿梭油轮将原油运输回陆地。

海上采油有一点和陆地上类似,就是在油田区域不停的打井,在陆地上这事很简单一部磕头机,一段管线直接搞定,在海上这事儿的难度被极大提高。

钻井平台打个洞然后拍拍屁股走了,水下建立井口,铺设管道,首次油气分离设备的安装,各种阀门控制等水下工作都由辅助支援船只进行施工。

单位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油井,意味着更低的成本更多的产量和更多的金钱,不过海洋和陆地最大的不同就是季节性多发的台风给正常生产施工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核潜艇就是这样走进了海洋工程师的视野。

在挪威Subsea 7公司的发展计划中,打算把漂浮在水面生产体系施工支援船舶体系彻底水下化。

水下化的好处除了避免因天气问题影响施工之外,靠近工作面可以带来更快的施工速度,更低的施工事故率,更少的耗材,最重要的是能给企业业主带来更多的利润。

在海上产油井的施工费用多达四万至六万元/米,一口油井或气井的施工费用基本都是亿元级别起跳,花掉二三个亿打好一口油井是非常普遍的事,而用核潜艇改建的水下工作站在节省施工成本上有着很大的优势。

心里有鬼的梁远详细的和熊伟信说了一遍核潜艇改水下工作站的来龙去脉,先把自己打扮成了一朵无暇的白莲花。

“海洋石油勘探一口井居然要上亿元,远嘉搞海洋石油开采不会赔钱吧?”

熊伟信有些担心的问了一句。

此时的国际油价还不到三十美元,而以海洋石油八十年代国际平均的开采成本来看,没有低于三十二美元的,看起来搞海洋石油开采的都是赔掉裤衩的节奏。

在石油天然气开采领域,每桶原油的成本可分为三大部分,勘探成本,开采成本,开采成本以外的其他成本,以各种设备设施折旧为主。

勘探成本是指在资源勘探队伍在各种玄学的武装下,对着地球到处打眼钻洞,蒙对了就发财了,蒙错了就玩完了。

一般来类似壳牌,Bp,美孚这类大型石油集团每年的玄学费用都多达百亿美元,其中大部分钱都相当于丢到水里,只有极少数资金才能发现有商业价值的结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共和国大庆油田的发现史,十一区号称大鸟萌妹可以自攻自受的自大非酋偷渡欧洲失败被大美利坚吊起来打,连五彩小蘑菇都被喂了两颗,不是主角怎么信玄学都是没用地。

这种情况分摊下来导致了油田的勘探成本居高不下,陆地上每桶石油的价格中有十五至二十美元,海洋上每桶石油的价格中有二十五到三十五美元都是勘探费用的成本核消。

原油的生产成本相当于确定油田产量之后,开始上各种设备上各种人员把石油从地底搬运出来,当所有设备,人员就位之后,开始把石油从地底搬运到地面,在完成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费用都是开采费用,这个费用海上比地面略贵一点,在整个九十年代地面开采成本都保持在五美元/桶左右,海上开采成本保持在六美元/桶左右

其他成本就是各种开采设备设施的投资折旧,如果以海洋开采为参考,一般来说分摊到中小型油田的储量上,大致保持在八美元/桶至十二美元,如果分摊在大型或是巨型油田上,很可能下降到一两美元。

如果不考虑已经产生过的投资,单从现金流流入的角度考虑,对于已经投产的油田而言,所谓跌破成本价都是骗人的,只要国际油价高于六美元/桶,只要油田不停产就会有源源不断利润到来,这也是后世欧佩克组织逐渐瓦解不在具有号召力,美国页岩气,老毛子西伯利亚油田怎么搞也搞不死的关键因素。

油田的设备一旦建好,哪怕国际油价跌成二战之后的历史最低点九美元一桶,对于拥有油田的产油国来说都是稳赚不赔的生意。

对于梁大仙而言,石油工业中成本非常高的勘探成本只不过是用手指头在地图上戳戳画一个圈而已,成本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荔湾油气田的储量完全可以看成大型油气田,如果考虑的海洋石油装备可以随开采地点便捷的移动,远嘉在南海开采石油天然气的成本不会超出十二美元/桶。

以目前国际二十七美元/桶的石油价格参考,完全是打着滚的赚。

“伟信叔叔,你要是不问我就不说了,给你透露个绝密消息,上个月月底,Subsea 7租赁的地球探索者号钻井船,在距离香港三百公里左右的南海海域珠江口盆地打出了一口高产气井,根据Subsea 7发来的报告显示,在该区域很可能存在一个超大规模的天然气气田群。”

自从某人嚷嚷着开发南海油气资源,已经过去了两年多,围绕着某人这个大理想连战争都打了两场,眼下终于到了收获的时节。

这两年远嘉虽然没对海洋石油领域进行高强度投资,但持续性的投入一直没断过,这次收购挪威Subsea 7水下作业公司之前,双方已经在海洋石油领域有过合作。

当初南沙一仗打完,组织很讲究给梁远丢来了两块储量千万吨级别的近岸小型油田,这块小油田的开发方案就是Subsea 7做的。

某人收到组织的礼物之后,心怀鬼胎的退掉了一块开采难度较小的油田,而是选择把珠江口以南二百至四百公里的所有有谱没谱的区块全都划拉到了碗里。

当时熊伟信还问过梁远因由,某人极其装13的说了句这颗星球的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有些事总得有人去干总得有人去提前考虑,不是我就是别人。

不过梁远为了把荔湾气田名正言顺的摆在明面上也费了不少心思,国内的海洋石油施工勘探队伍压根就没有在水深1000米以下海域施工作业的能力,此时具备这种深海作业能力的国家只有英,法,美,苏,挪威这寥寥几国,后世海洋工程装备相当发达的韩国和新加坡暂时都没离开新手村的范畴。

共和国虽然限于技术能力没办法开采,但进行地质勘探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梁远大笔一挥打着看看自己圈的地到底是啥模样的名义,先租了一艘海洋玄学,啊,是海洋科研考察船对远嘉圈下来的地块进行大范围科考,研究地质构造是否具备储藏油气田的特征。

梁远圈下来的区块在地理上有个学名,叫做珠江口盆地。

广义的地理位置上,珠江口盆地位于东经113°10’—118°00’、北纬18°30’—23°30’之间,是一块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400公里的矩形区域,整个盆地面积超过二十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共和国湖南省大小,盆地从属于南海北部大陆架和陆坡上的一个大型新生代为主的沉积盆地,沉积岩厚度大于米。

在这么大的面积上找油田和当年11区开发大庆差不多,基本是大海捞针全靠命,不过梁远之所以对荔湾油气田念念不忘,根源在于梁远准确知道荔湾气田位于位于南中国海珠江口盆地29/26合同区块(19°54'43.4“N,115°24'54.4“E,区块面积约3,965km。

当年荔湾投产时,梁远正在玩模拟飞行,当时有论坛技术大牛打算以共和国的海上油气田为背景做一个海上任务的mOd,梁远为了这个mOd做了一些外围工作,荔湾油气田的准确经纬度就是那时候记下来的。

一般来说盆地构造很容易沉积下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明显具备生成油气田的客观环境。

一圈考察下来,为了证明海洋科研考察船存在的价值,交上来的报告自然写着从地质构造方向考虑珠江盆地具备大规模油气田生成的物理环境~~~巴拉巴拉~~~一大堆。

但真有还是假有,是否具备开采价值就看业主是否氪金验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