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穿着青袍的黑脸道人与穿着红袍的白脸道人在殷郊的引荐下出列。
黑白无常?
好像不是的,这俩人舌头看起来不是很长。
两人同时一礼,异口同声道:“贫道乃五夷山散人萧升(曹宝),拜见陛下。”
修士口称陛下,意义重大。
除了龙族与闻仲外,从未有修士认同过子受的“商始皇”之称。
修道是讲因果的,如果他们觉得纣王配不上始皇,绝不会口称陛下,一旦称以陛下,就说明真心拜服。
子受听到萧升、曹宝的名字,立即反应过来。
毕竟这俩人的出场是封神演义里为数不多的搞笑场面。
百来字加一首诗,就完成了登场到上榜一条龙,堪称流水线式送人头。
比起这两人本身来,他们手中的法宝更让人印象深刻,“落宝金钱”为一枚长着翅膀的铜钱,号称无物不落,曾落了赵公明的定海珠、缚龙索,比起孔宣的五色神光来,也不逞多让。
这俩人可是初代RMB战士,乾坤一掷的开创者。
等等,落宝金钱....
子受瞪大了眼睛,该不会.....
殷郊接过萧升手中的托盘,道:“父皇可一观此物。”
随后,便将托盘上的红绸解开。
一时间光华大作,一方圆圆的物件挥着小翅膀飞在空中,看的群臣一愣一愣的。
“此宝名曰落宝金钱,两位道长有感我朝货币混乱,特意带来此宝,助我大商一统货币,实在功在千秋,我已遣人按落宝金钱的模样,以铜制作了万个金钱,又曰铜钱,起初百姓还有些不适应,但是用了一阵子之后,却是感恩戴德,比此前的铜贝要好的多,也有着更稳定的价值,逐渐开始适应了交易制度,我等安抚外来百姓也变得容易,只需铸币发放即可。”
真的是铜钱...
不止是那飞在空中的落宝金钱,还有托盘里的铜钱。
方孔圆钱。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制的方孔圆钱。
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的方孔铜钱。
没有人比子受更清楚统一货币有多么重要了。
这是商业繁荣的基础。
金银都是次要的,铜钱才是流通的基本货币,一旦出现,基本可以宣告商业开始走向正轨。
此时铜贝是主流货币,但以青铜铸成的铜贝,是商朝晚期才出现的,在此之前的货币为海贝、石贝、骨贝。
这些贝币总不能因为铜贝出现而废弃,仍在市面上流通,可由于不好定值,交易显得有些混乱。
而铜贝由于没有固定模板,发行数量其实不多,一枚铜贝购买力还挺大,所以现在仍有大量交易还是用着原始的以物易物。
铜钱一出,有了标准货币模板,能够批量制造,来源不稳定,奇形怪状的铜贝便被取而代之,人们会接受,也是正常的。
因为真的太方便了。
子受估摸着落宝金钱可能还有其他妙用,例如防伪啥的,绝不只是当做一个普通模板。
总之,统一货币,这是天大的功德。
看萧升、曹宝的满脸笑意就能知道。
子受正在飞速思考,货币统一不可逆,朝歌都已经用起来了,自己总不能再给他全收起来融掉。
似乎货币统一对当昏君也有好处?
比如.....卖官鬻爵?!
给官职定出标准价格,搜刮大量钱财!
妥了!
今天已经新设了执金吾与西园七校尉这些新官职,子受还能编更多的官出来!
历朝历代的都能给你编出来!
厂公做不做?XXX文。
千户干不干?XXX文。
知府行不行?XXX文。
要武将?二营长怎么样?
明码标价,一切好说。
反正都是虚职,不考虑发俸禄,最多发个证明啥的。
子受笑了起来:“皇儿做的不错,既有益,朕当大力推广,萧道长、曹道长献宝,有功于社稷,当大赏,不若就为....”
子受顿了顿,他一开始打算直接效仿宋徽宗整出道流官阶,专门为道士设置官职,可再一想,不成啊!
在正常历史里道士不会法术,宋徽宗信用的着名道士和道官,也成了当时的黑暗贪腐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封神世界里敢自称道士的都有些道行!全是能人!
道流官阶在宋徽宗手里甚是荒谬,可在封神里,就变了意味,这事不能干。
那封什么呢?普通官职他们肯定不会要,国师是留给申公豹的,这俩人还不够级别。
子受想了想,道:“两位道长实乃道德之士,为我大商贡献良多,朕见铜钱之中无有文字,不便辨认,不若取两位道长之名,铸升财、进宝于其上,以表功劳。”
萧升、曹宝对视一眼,皆是看到对方眼中的惊喜。
纷纷拜倒,衷心大呼道:“谢陛下厚赐,臣铭感五内!”
他们的称呼都变了,不再以贫道自称,张口称臣。
这代表他们彻底和大商连在一起,是大商臣属,而不再是之前的散修。
这对仙人来说很难,修道之士千千万,整个大商也只有闻仲一人为臣。
因为有道修士大多不愿意将自己的气运和人族的朝代捆绑在一起,一旦朝代衰落,自身修为、气运都会受损。
而且修士不能随便以法术干涉人族事务,没有法术也就相当于一个普通人,能对王朝做多大贡献?
哪怕贪图虚荣富贵,也做不到高官。
根本不划算。
闻仲例外,他读了很多书,别人一目十行最多看二十行,他能看三十行,效率太高了。
可萧升、曹宝还是这么做了,因为他们感到了一丝机缘。
在他们谢恩之后,便有几缕凡人看不见的金色功德,从落宝金钱之上分到了两人身上。
子受看这两人一脸激动有些莫名其妙,只是问向殷郊:“可还有事要奏?”
殷郊想了想,摇头。
子受也松了口气,这些事情无关轻重,妲己的建筑以及灌江口、陈塘关的骂名足够弥补,至于统一货币的大功德,也得商业兴起之后才会有人意识到。
杨任见殷郊上奏完毕,出列奏道:“臣有奏。”
“准奏。”
“臣.....”
杨任奏毕,子受的脸变得和萧升一样黑。
杨任又提出了人殉,他就是这么的执着,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缓和纣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可以打压诸侯,但要徐徐图之,不然这次土方南下不敢点烽火引诸侯来援,就是以后的结果。
一次是这样,两次,三次呢?
.....
你们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