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黄帝内经智慧解读 > 第8章 (12)脉诊面诊:双管齐下,解锁临床诊断新视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章 (12)脉诊面诊:双管齐下,解锁临床诊断新视角

脉象的“小大”以及“华色浮沉”等,是中医脉诊中的重要观察指标,这些细微的变化都是医生通过长期实践积累,用手指在患者手腕处的桡动脉处进行感知和判断的。

在中医理论中,脉象被视为人体内气血运行状态的直接反映。脉象的“小大”通常指的是脉搏的强弱和幅度大小。脉象强而有力,通常表示体内气血充足,身体健康;脉象弱而无力,则可能意味着气血不足或存在其他健康问题。

而“华色浮沉”则更多地描述了脉象的色泽和浮沉变化。脉象的色泽通常与气血的充盈程度以及脏腑的功能状态有关,如红色脉象可能表示热证,青色脉象可能表示寒证等。而脉象的浮沉变化则反映了气血在体内的运行状态,浮脉通常表示气血浮于体表,可能是外感邪气或体内正气不足;沉脉则可能表示气血运行不畅或脏腑功能失调。

医生在进行脉诊时,需要通过手指的感知来辨别这些细微的变化,并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等其他信息进行综合判断,从而得出准确的诊断。因此,脉诊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中医理论知识。

对于新学习脉象的朋友们,我们需要多人的实践来进行学习,来让自己进步,脉象都是一点一点实践出来的,摸多了就能感觉到书中所说的各种脉象的存在。

关于五脏功能显露在外,确实可以通过相类事物的比相来推求,这是中医理论中的“象思维”的一种体现。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五脏(心、肝、脾、肺、肾)不仅各自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而且它们的功能状态也会通过人体的各种外在表现来显露。

比如说,心主血脉,它的功能状态可以通过面色、舌象等反映出来。当心血充足、功能正常时,人的面色会红润有光泽,舌色也会红润;反之,如果心血不足或功能失调,面色就会变得苍白无华,舌色也会暗淡。

同样地,肝主疏泄,它的功能状态可以通过情绪、气机等方面来观察。当肝气疏泄正常时,人的情绪会稳定愉悦,气机也会顺畅;而如果肝气郁结或疏泄过度,就会出现情绪波动大、气机不畅等症状。

其他脏腑也是如此,比如脾主运化、肺主呼吸、肾主藏精等,它们的功能状态都会通过相应的外在表现来显露。中医医生通过观察和推求这些外在表现,就可以对五脏的功能状态做出初步的判断,从而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当然,这种比相推求的方法并不是绝对的,因为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是复杂多样的,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但是,通过相类事物的比相来推求五脏功能状态,确实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五脏,即中医理论中的心、肝、脾、肺、肾,它们各自的功能与特性在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中有着详细的描述。至于五脏各自相应和的声音,这并非指实际可以听到的声音,而是指五脏功能正常时,人体内部所呈现的一种和谐状态,或者说是一种“内音”。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与五音(宫、商、角、徵、羽)相对应,这五音不仅仅指音乐上的音调,更是对人体五脏功能状态的一种象征。例如,宫音象征脾土,主消化、吸收;商音象征肺金,主呼吸、宣降;角音象征肝木,主疏泄、藏血;徵音象征心火,主血脉、神明;羽音象征肾水,主藏精、纳气。

当五脏功能正常,相互协调时,人体内部就会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状态,这种和谐状态可以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来感知和鉴别。虽然这种和谐状态并不是直接以声音的形式呈现,但我们可以从人体的气色、脉象、舌苔等方面来感知和判断五脏的和谐程度。

因此,说五脏各自相应和的声音可以凭意会鉴别,其实是指通过中医的诊断方法,结合中医理论,来感知和判断五脏功能的和谐状态。这种和谐状态对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五色的细微变化,确实,眼睛作为我们获取外界视觉信息的主要器官,具有非常敏锐的感知能力。在中医理论中,五色(青、赤、黄、白、黑)不仅代表着不同的颜色,更与人体脏腑、气血的健康状态密切相关。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眼睛观察五色的细微变化并不是简单地看到某种颜色就下定论,而是需要结合中医的望诊理论,观察颜色的深浅、明暗、润燥等细微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在人体不同部位(如面部、舌苔等)的表现。

例如,面部的颜色变化可以反映人体气血的盛衰和脏腑功能的强弱。面色红润通常表示气血充足,身体健康;而面色苍白则可能表示气血不足或阳气虚弱。同样,舌苔的颜色也可以反映人体消化系统的健康状况。舌苔白腻可能表示体内湿气过重,而舌苔黄厚则可能表示体内有热邪。

因此,当我们用眼睛观察五色的细微变化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中医理论知识,并结合具体的望诊技巧和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准确地了解人体内部的健康状况,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在中医里,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和脉象,可以获取关于病人体内状况的重要信息。面色是气血的外在表现,而脉象则是气血在血管中流动情况的直接反映。当色脉两者结合起来分析时,往往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

对于面部呈现红色且脉象急促而坚实的情况,确实可能诊断为邪气积聚在腹中。这种邪气积聚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如饮食不当、情志不畅等。当它影响到消化系统时,就会妨害饮食,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关于心痹这一病名,它通常与心脏功能失调有关。在中医理论中,心主血脉,若心气虚弱,则血脉不畅,容易导致邪气侵入。而思虑过度往往是导致心气虚弱的重要原因之一。当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大脑会消耗大量的气血,若长时间过度思考,就会导致心气不足,使得心脏无法有效地推动血脉运行,从而导致心痹的发生。

因此,对于这类疾病的治疗,中医通常采用补益心气、疏通血脉的方法。通过调理饮食、调整情志、适当休息等方式来增强心气,同时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来疏通血脉,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理论中,面部呈现白色且脉象急促而浮大,同时伴随着上虚下实的状态,通常会被诊断为肺痹。这种情况下,患者往往会出现惊恐的症状,并且病邪积聚于胸中,迫使肺气喘促,但实际上肺气本身是虚弱的。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种病症的中医理论基础。面色白通常与气血不足或阳气虚弱有关,而脉象急促且浮大则表明气血在体表有所聚集,可能是由于外邪侵袭或体内正气不足所致。上虚下实则指的是上部(如心肺)功能虚弱,而下部(如肝肾)则相对充实,这种不平衡的状态也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肺痹作为一种病名,它指的是肺部功能受到严重损害,导致气血流通不畅,进而影响到全身的健康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常常会出现呼吸急促、气喘、咳嗽等症状,同时还可能伴有胸痛、胸闷等不适感。由于肺气本身是虚弱的,因此患者往往难以抵抗外邪的侵袭,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

对于肺痹的治疗,中医通常采用补益肺气、宣肺平喘的方法。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服用中药来补益肺气,增强肺部功能;同时采用针灸、推拿等手法来疏通经络、缓解症状。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需要注意调整饮食、作息等方面,以增强身体素质和免疫力。

谢邀。

在中医理论中,面部呈现青色往往与肝脏功能失调有关。当面部出现青色,并且脉象长且左右弹及手指时,通常被诊断为病邪积聚于心下,支撑两侧斜肋的病症,这种病症被称为“肝痹”。

肝痹的成因多与寒湿有关。寒湿之邪侵入人体后,容易阻塞气血流通,导致肝脏功能受损。肝痹的病理特点与疝相似,都是由于气血流通不畅,导致局部出现疼痛和不适。

肝痹的症状主要包括腰痛、足冷和头痛。腰痛可能是因为病邪积聚于腰部,导致气血不畅;足冷则可能是因为寒湿之邪阻塞了下肢的经络,使得气血无法顺畅流通到足部;头痛则可能是因为病邪向上蔓延,影响到头部的气血供应。

在治疗肝痹时,中医通常会采用温阳散寒、舒肝解郁的方法。通过服用中药来温补阳气,驱散寒湿之邪;同时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来疏通经络,缓解疼痛和不适。

需要注意的是,肝痹的治疗需要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因此,在出现类似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并咨询专业中医医师的意见。

面部呈现黄色,脉象上大而虚,确实在中医理论中,这样的表现往往与病邪积聚在腹中有关,并且可能伴随有气逆产生。这种病症被称为“厥疝”,其症状特点较为独特。

首我们来了解一下厥疝的基本病机。在中医看来,厥疝主要是由于体内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腹部积聚了病邪,进而引发气逆。而面部呈现黄色,则可能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气血生化不足,无法滋养面部所致。脉象上大而虚,则进一步印证了体内气血的虚弱状态。

对于女性来说,四肢过劳、出汗后感受风邪,往往是厥疝发生的诱因之一。这是因为女性在过度劳累或出汗后,身体容易变得虚弱,此时若再感受风邪,则容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厥疝。

在治疗厥疝时,中医通常采用调和气血、温通经脉的方法。通过服用中药来调和体内气血,同时结合针灸、推拿等手法来温通经脉,促进气血流通,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厥疝的病机较为复杂,且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在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感受风邪,以预防厥疝的发生。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及时就医并咨询专业中医医师的意见。

面部呈现黑色,并且脉象下坚实而大,这种表现在中医理论中通常被认为是病邪积聚在小腹的前兆,这种病症被称为“肾痹”。肾痹的成因多种多样,但其中较为常见的一个原因是冷水沐浴后睡觉受凉。

首先,面部呈现黑色可能与肾脏功能失调有关。在中医理论中,黑色通常与肾脏相对应,因此面部呈现黑色可能是肾脏功能受损的表现。而脉象下坚实而大,则进一步说明病邪已经积聚在下焦,也就是小腹部位。

关于肾痹的成因,冷水沐浴后睡觉受凉是一个重要的诱因。当人体在冷水沐浴后,毛孔处于开放状态,此时若立即睡觉且受凉,容易导致寒气侵入体内,进而影响到肾脏的功能。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主藏精、主水液代谢等功能,若其功能受损,则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在治疗肾痹时,中医通常采用温补肾阳、散寒通络的方法。通过服用中药来温补肾阳,增强肾脏的功能;同时结合针灸、推拿等手法来散寒通络,缓解疼痛和不适。

此外,预防肾痹的发生也非常重要。建议大家在冷水沐浴后要注意保暖,避免立即睡觉或受凉。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及时就医并咨询专业中医医师的意见。

在中医理论中,面部呈现的不同色泽,如青、赤、黄、白、黑,往往与五脏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而问题中特别提到的“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等组合,并强调面带黄色表明土气尚存,是判断病情轻重和生死预后的重要依据。

在中医五行理论中,黄色与土相对应,土又代表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面带黄色往往被看作是脾胃功能尚存,气血生化有源的表现。这种面色的人,即使在其他脏腑出现一些病变,但由于脾胃功能尚好,气血充足,往往有更大的康复可能性。

而问题中提到的“目青、目赤、目白、目黑”等眼部色泽变化,则可能与肝脏、心脏、肺脏、肾脏的健康状况有关。然而,只要面色呈现黄色,就说明土气尚存,脾胃功能未衰,这为病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了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观察面色的方法虽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并不能完全依赖它来诊断病情和判断生死。因为人体的健康状况是复杂多变的,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脉象、舌象、症状、病史等,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和判断。

在中医理论中,面部的色泽与人体内脏的健康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你提到的“明清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面黑”等现象,在中医诊断学中确实被视为病情严重的征相,特别是在这些现象出现而面色却失去黄色时,更被看作是“土气败绝”的征兆,可能预示着生命的终结。

这里的“土气”指的是中医五行理论中的“土”,它对应于人体的脾胃系统,是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面色黄润是脾胃功能正常、气血旺盛的表现。当面色失去黄色,变得晦暗或者出现其他异常色泽时,往往意味着脾胃功能严重受损,气血生化无源,身体的生机与活力逐渐丧失。

而“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等现象,则分别对应着心火亢盛、肝气郁结、肺气虚弱等不同的脏腑病变。这些病变在中医看来,都是导致人体阴阳失衡、气血紊乱的重要因素。当这些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时,就会导致面色失去黄色,出现“土气败绝”的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些面部色泽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体内脏的健康状况,但并不能作为判断死亡的唯一标准。因为人体的健康状况是复杂多变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诊断中,中医医生还需要结合脉象、舌象、症状、病史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此外,对于已经出现这些异常面部色泽的患者来说,及时就医、积极治疗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中医的调理和治疗,有可能改善脏腑功能、恢复气血平衡、延长生命。当然,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此章针对于面色来说,会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也就是说,通过我们通过面色来诊断我们的疾病。对于中医文化来说,需要我们长时间学习的一个过程,但还更需要向中医师咨询和询问的。在没有深度的学习过程当中,不要自我去轻易的诊断,所以在此篇章中,我在反复的强调,如有疾病要去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