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各有想法,不尽相同。”
汲黯叹息一声,“你能跳下水保护大堤,足以证明你是什么样的人,我相信你心中有数,陛下真的要做什么,其他人也无法阻止。”
仔细想想,不趁着有卫霍加上陆鸣的时候多打仗,难道要等以后没有这三个人的时候再打么?
想到这,汲黯的心情轻松不少,现在打,一定赢。
上朝时,李蔡对迁徙计划又有补充,
“陛下,河西之地初定,如今迁徙五万灾民,以及日后可能迁徙的各类百姓会日益增多,需要足够数量的各类工匠才能维持百姓日常所需,
不如趁此机会,以分田来吸引各地百姓主动迁徙,朝廷了解其中人员情况后,对各类工匠进行有针对性的招募,给出更有利的迁徙条件……”
李蔡洋洋洒洒说了很多,总之就是要把河西作为一个长期的战略要地,补足各类人口,使其能自给自足,承担起控制西域的作用。
这也是朝廷以往的习惯性做法,从朔方城开始,刘彻就是这么做的。
这段时间,陆鸣思考过自己提出的生产建设兵团,大概也就是类似的模式,自给自足,有比较强的军事能力。
原本的生产建设兵团是什么模式他并不了解,只是知道个名头,按字面理解就是生产和军事合二为一,
但是以大汉目前的条件,河西不能有太过强大的独立组织,河西四郡各自向朝廷负责更为稳妥。
“你们觉得尚书令的提议如何?”
总体上,刘彻还是比较满意的,河西四郡要能担得起屏障的作用,也要成为大汉经略西域的支点。
但李蔡的提议还是有些中规中矩,没有陆鸣的提议激进,两者中和一下会更好。
“陛下,富民侯曾提议建立河西生产建设兵团,全民皆兵,军政合一,以便灵活应对当地局势,
臣以为此建议有值得采纳之处。”
卫青有自己的考虑,
河西四郡纵向分布,隔绝匈奴和西羌,要面对来自双方的压力,尤以敦煌郡距离长安最为遥远,
一旦遇有战事,需要有人能够就地指挥才能及时加以应对。
“臣认为可以在敦煌郡进行尝试,将军政大权集于一人,以加强对敌能力。”
目前的各郡太守有指挥军队御敌的权力,但并不是军队的直接长官。
两者之间是两个系统,这是朝廷对地方官员的一种制衡。
按照陆鸣所说的东西,则是军政合一,能提高地方战斗力,但不符合强干弱枝的策略,
如何使用,需要仔细权衡。
“富民侯,这是你提出来的东西,你亲自给大家讲述一下。”
陆鸣应声而出,当初写过的奏折还在脑海中,复述一遍即可。
和卫青相比,总体思路大差不差,都是为了加强河西的屏障和支点作用,
安置灾民是扩充河西人口的最好办法,
至于以后用河西作为支点去打谁,不用明说,朝堂众人都知道。
陆鸣说完后,刘彻等人没急着表态,而是看向汲黯,等他的反应。
可等了一会后,却发现汲黯根本不出声,就像没听到一样。
“右内史,你对富民侯所言有何看法,尽管说出来。”
刘彻忍不住主动开口,前几天还因为这些事和李蔡吵得不可开交,今天怎么哑巴了。
“陛下,富民侯所言确实有其道理,还请陛下仔细斟酌。”
汲黯声音平静,他知道刘彻的意思,但不想再为此争辩什么。
刘彻差点笑出来,这么能喷的人,今天竟然哑火了,不合理。
按照常理,不管谁提出把灾民优先安置到河西,他都会喷一喷,如今却闭口不言,
双标,这老头妥妥的双标。
“我记得同样的内容我曾经说过一次,那时的右内史似乎不是这种态度。”
李蔡回想一遍,自己说的和富民侯说的没什么差别啊,都是一个意思,你这人怎么前后不一呢?
汲黯轻飘飘看他一眼,“那能一样么?”
一句话,把整座朝堂上的人都噎的说不出话来,太过分了,实在是太过分了,
你装都不装一下,赤裸裸的区别对待。
“富民侯最先跳进水中,以身躯保护大堤,天下间要是还有哪个侯爷能做到,老夫也这么对待他。”
理直气壮!
刘彻脑子里闪过《史记》——陆鸣剧透版上对于汲黯的评价,“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
凭借这么多年来的了解,以及他今天对待李蔡的态度,刘彻非常确定,司马迁的评价很中肯,
汲黯确实性情倨傲,在看不上的人面前不讲究礼数,有问题当面就开怼,容忍不了别人的过错,
对待合得来的人与合不来的人态度非常明显,装都不带装的。
“……”
李蔡不想说话,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这老家伙拿陆鸣当例子,他还不好反驳,这个气不得不受着。
“还请陛下及诸位大臣以后能善待河西之民,勿以天下苍生之苦换取自身功业辉煌。”
话题一下子有些沉重,没人想在这件事上和他辩论。
河西之事略显复杂,商讨完毕已经是半个时辰后的事情,最终敦煌郡被定为试验地点,采用军政合一的模式,给予敦煌太守最大的权限和灵活性,
其他三郡依然保持现有制度,对敦煌郡形成一定制衡。
“陛下,河南郡太守已被带回多日,如何处置还请陛下定夺。”
卫青回来后,河南郡太守和古鼎都被晾在一旁,刘彻始终未曾理会,今日头号大事已经商议完毕,终于能轮到另外两个。
“对于如何处置河南郡太守,朕一直没能拿定主意,今日正好议一议。”
刘彻对黑名单和政审制度颇感兴趣,如何实行还要看看众人态度,不能盲目推行。
“御史大夫,你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河南郡太守干过的事情。”
张汤出列上前,
刘彻没去理会,他可没闲着,身负监督百官之责,太守一级的官员发生贪墨大案,少不了他的参与,
他早就审问过冯京,得到的信息简直触目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