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大汉征服者 > 第135章 学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朕本布衣,这些年游遍关中,见多了挣扎在温饱线上的穷苦百姓,也看多了世家大族的穷凶极奢,那么些民间贤良为谋进身之阶不得不依附于士族,寻求被士族乃至官府举荐为官的机会。

官员乃是王朝执政之基,是代天子牧民之人,然而这天下间太多的官员沦为世家大族的私器,为了报答培养之恩,他们可以毫无顾忌的去枉顾国朝之利,不惜损民苛民为士族谋利。

朕想问问元辅,大汉的官员到底是士族豪强的家奴还是王朝之官!”

霍光赫然道:“故而陛下设皇家太学,试图自己培养人才入仕为官,掐死士族把持朝政的途径,那么下一步想来陛下是打算废察举之制了吧。”

这已经不是霍光第一次问出这样的问题,上一次刘病已的回答是准备开科取士,但并非是历史上科举的那种开科取士。

具体如何当时刘病已也没想好,可如今他想好了,算是一个比较折中的办法。

另外,刘病已觉得自己有些过于激进,改革中枢官制他都费了不少时间才下定决心,可中枢官制改革说到底只是王朝内部的职责变动和权责划分,满京城的官员最多也就会因为不习惯而产生些许不满,说会强烈抵触也不太可能,无非就是一个慢慢接受转变的过程罢了。

察举制需要不需要改革,答案是肯定的,刘病已绝对不会容忍士族控制人才把持官场,然后经过几百年的发扬壮大成为真正的门阀。

但是怎么改,什么时候改,刘病已一直都没能下定决心。

这不是刘病已优柔寡断,而是他太清楚改革人才举荐制度会在士族当中掀起何等的狂风骤雨。

最主要的是改到什么程度,后世科举让平民子弟走上政治舞台,从削弱士族的角度来讲,科举制度肯定是优于察举制,但是到了后世的应试教育年代,各级学校的出现让华夏大地的读书人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出现,进而诞生了大量专业性人才。

但是在两千年前的大汉,刘病已并不觉得科举和应试教育合适。

科举考的是什么?从隋唐时期的驳杂到明清时期的八股,翻来覆去考的内容除了诗词歌赋、四书五经、军事策论外都离不开儒家那一套。

道德文章写的花团锦簇就能成为治世名臣?那是典型的瞎扯淡,光有理论没有实践经验的儒家官员走上政治舞台,除了那些号称满身浩然正气的以外,有多少是成为能臣的?

华夏封建时代的文明进程一直遥遥领先于全世界,然而到了清代在短短一两百年时间就被西方反超而且还远远甩在身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是思维僵化,是固步自封,或者说儒家早就习惯了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那一套治国方式,文明进程确实在缓缓前进,但在某些时候反而出现了倒退。

比如大宋王朝比大明王朝早诞生几百年,而在几百年前的大宋就因为发展手工业和商业让民间相对富庶,可到了大明呢?

还有大汉王朝的推恩令和宋代的藩王制度,最大程度上限制了藩王坐大和大量消耗国家财政的弊端。

然而到了大明,现成的作业不抄,以至于不事各业的宗室经历一两百年的繁衍终于成为王朝难以承受的负荷,最可笑的洪武皇帝为了让民间复苏故而鼓励农业,所以定下的商税三十税一的制度经历几百年都不根据社会现状进行改变。

当然或许也是因为改变不了,因为三十税一的制度对于豪族太友好了,皇帝想改一句祖制就能被压的死死的。

朱元璋一厢情愿的认为他给帝国定下的制度只要万世不移,那么大明王朝就能千秋万代传承下去,然而他不知道什么是与时俱进,没想过明初的制度适合不适合一两百年后的大明,更没想到他以为以天下养宗室,会造成什么样的恶果。

所以对于刘病已而言,没有什么是最好的制度,只有最合适当前时代的制度,那么察举制合适不合适?显然不合适。

应试教育合适不合适?同样不合适。

在如今这个时代,读书终究还是极少数人的福利,天底下的万民真正能够读起书的少的可怜。

至于全民教育……哪怕是义务教育都不现实,想要发展义务教育,除非王朝有足够的财力支撑,别说现在刘病已要花钱的地方多到数不清,就算他有余钱在短期内也不可能干那事。

要知道现如今的大汉还是纯农耕时代,家中的孩童就是壮劳力,把壮劳力全部脱产去读书,就算他这个皇帝肯花钱,民间也一定会抵触,孩子都去读书了,地谁来种?

种地的劳力不够,难不成把地荒了,那来年不得饿死又拿什么交税?

“朕打算察举制与学举制并行为大汉选举人才之制。”

“学举?”霍光微怔,皇帝乱七八糟的想法真是不少,这一次倒要看看又玩出什么新花样。

刘病已非常严肃的颔首道:“元辅也知道朕设立皇家太学,是为国育才,此举肯定会让士族不满,但是朕并没有废除察举制,因此士族还没有生出太强烈的抗拒之心,但是过上几年,等到太学学子学业有成,进而步入仕途对士族形成冲击之后,估计士族就该甚嚣尘上了。”

霍光微笑点头,皇帝表现出了和这个年龄并不相符的睿智,把事情看的很透彻。

皇帝更不知道他弄出来的造纸术在士族间引起了多少不满,而那些破事都是他帮着挡了出去。

“说到底这太学招收的都是贫苦农人家的孩童,其中有近三成甚至都是遭了灾被卖掉或者连父母都死了的孤儿。

士族觉得朕以后遴选官员一定会以太学学子为主,那么豪门士族为了求变,也必然想要把自家子弟送入太学就学……”

霍光淡笑道:“陛下钦定每年九月为太学招收新生,今年就有不少贵门向老臣垂询,想要摸清楚陛下对于往后官员入仕可有什么新规,若是果如外界猜测,他们便打算将自家孩童送入太学读书,最不济也可以用庶子先行探路。”

“早有所料罢了。刘病已冷笑道:“以庶子探路,这些豪门士族还真是谨慎,不过在这些权贵眼里,想必是太学学子贫贱还不配与家族嫡子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