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大汉征服者 > 第133章 元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刘病已惊讶之处就在于此,因为这他可没说,然而霍光能体会圣意,足见其政治智慧。

当然在明代以阁臣兼吏部尚书的不止一两个,也有一些吏部尚书唯内阁首辅马首是瞻的。

但总得来说,内阁成员不兼吏部乃是约定俗成的规矩,而且阁臣兼领六部也只是领个衔,不插手六部具体事务,不过这些无所谓,对于刘病已而言先把架子搭起来,微调那是以后的事。

这一次官制改革,诸如和礼部职能不少重叠的太常寺、光禄寺直接不设。

少府、钦天监、太医院等官府依旧保留不变。

还有就是大理寺和都察院。

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也就是俗称的三法司,重大案件, 通常由三法司会审,其中刑部受天下刑名, 都察院纠察, 大理寺驳正。

说实话三法司的存在很大的合理性,也是封建王朝司法制度走向完善的重要标志。

但同时也会出现避重就轻,推诿避责,相互扯皮的现象,所以刘病已再数番考量之后,决定废除大理寺和都察院。

等到时机成熟之后他会推出公检法,彻底拟清司法职能。

除此之外,税收部门是否从户部当中直接独立出去,刘病已还没有考虑清楚。

大明还有科道,也就是六科廊言官,这些言官品阶极低,但权力不小,尤其是各科给事中,那可是连各部尚书都未必放在眼里,给个侍郎都不换的狠角色。

言官在有明一代战力之彪悍堪称耸人听闻,纯粹就是一群职业喷子。

这群喷子上喷天下喷地中间喷空气,管你是封疆大吏还是部阁高官甚至于皇帝,只要他们想喷就没不敢喷的,一旦开喷就如同疯狗一般死死咬住不放,最后不把人咬个半身不遂都不带完事的。

言官之所以能这般彪悍,因为有两大法宝,一是风闻奏事,二是言官无罪。

有明一代最后被喷废喷死的重臣多不胜数,就连皇帝拿这群职业喷子无可奈何,逼急了就玩廷仗。

可廷仗……不好意思,身为言官要是被皇帝揍了,那绝对是光宗耀祖,仕林楷模,你打的越狠,他们喷的就越是起劲,就差没把口水喷到皇帝脸上叫嚣赶快揍我,往死里面揍,只要揍了,那就是不畏强权,一等的政治资历!

总之刘病已没有受虐倾向,所以也不打算照搬明代的六科制度,对于他而言,有御史台充当言官这一职责就够了,而且没有风闻奏事和言官无罪这一说法,身为人就该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这本身就是道德准则。

至于言官监督之责,刘病已设立了鉴查院,鉴查院的职责是监督天下官员不法事,如今改革的官制当中的是明面上的也就是明鉴,但是霍光乃至全天下的官员不会知道,明鉴只是做给官员看的,鉴查院真正犀利之处在于暗鉴!

他会在天下交织出一张无所不知,无孔不入的巨网,暗鉴成员可以是士族读书人可以是贩夫走卒可以是寻常百姓,每一个暗鉴成员互不统属只对上线负责,他们的存在就是这张巨网上的丝线。

“元辅费心了。”刘病已轻叹一声合上奏章。

霍光微微一愣,主要对元辅这个称呼委实有些不太适应。

其实这称呼是很有学问的,比如皇帝称呼他为大司马,是因为大将军不常设,都算不上正式官位,而众臣则称呼他为大将军,是因为大将军比大司马更能代表权势。

这元辅……元者,首也始哉,用来称呼内阁首辅再合适不过。

“元辅,这官制中为何没有枢密院?”

霍光微笑道:“臣与众卿商议,觉得枢密院和兵部职能完全可以合二为一,若是分而置之,兵部显得名不副实,老臣是无所谓,但不能不为后继兵部尚书考虑一二。”

刘病已表示相当理解,也确实觉得霍光说的不无道理,要是真把军事职能一分为三,兵部基本上就沦为鸡肋一般的存在,估计从其余部门侍郎升任兵部尚书都能算得上是降职了……

兵部掌军械、军饷发放、替皇帝发布军令,负责武将任免升迁,乃至负责战争规划,但不实际统领一兵一卒。

都督府掌军事训练,战时有统兵作战之权。

如此一来两者互不相干,兵部掌于文官之手,都督府控于武将之身,两者只要不合二为一,皇帝自可轻易掌控全局。

“元辅说的是。”

“陛下,臣有一事不解。”

刘病已淡笑道:“元辅直说。”

霍光正色道:“臣对于翰林之任比较费解,按照陛下所言,非翰林不入阁,而翰林官还需要地方上十年从政经历,敢问这翰林如何遴选,可有品级限制?”

刘病已沉默……

翰林……自唐始,自明而大盛,不过明代以前的翰林官基本上是文采斐然的侍从官,到了明代有了内阁之后,开辟庶吉士入翰林,翰林清流直入六部,由内部入阁之路。

因此绝大多数翰林清流并无地方执政之经验,指望他们风花雪月,写一手漂亮的道德文章不算个事,可要是要他们理天下政……

当然这也不能说绝对,比如张居正。

刘病已要的不是青词翰林更不需要只会写道德文章,风花雪月的清流所谓君子,他需要的是治世能臣。

治世能臣最基本的素质是要懂民生艰苦,知道百姓需求,并且私心杂念没那么重,最好能将国的利益摆在家族的利益之前。

当然,这很难,刘病已并没有太好的办法来评判大臣的道德水准,所以他只能用最简单的办法去做,比如要求翰林必须有地方从政经验。

有地方主政做亲民官的经历,只要不是绝对的蛀虫,不是那种完全不顾百姓死活的败类,但凡还有一点良知,但凡还有一点恻隐之心,都该知道这天下的百姓活的有多苦。

当然即便知道了,也不代表就会去闻去问,但是就算大浪淘沙,也能出几个真正的好官,而这种好官若是成了部堂成为阁臣,想必能在一定程度上造福天下!

但是霍光问的问题不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