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大汉征服者 > 第125章 天下兵马大元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车骑将军龙额侯韩增冷笑道:“最是明显不过,陛下已经等不及了,这是要褫夺大将军的兵权罢了。”

博阳侯丙吉摇头道:“大将军曾经说过数次打算还政于君,却无一例外被陛下拒绝,这一点朝野上下共知。”

“前车之鉴罢了。”韩增嗤笑道:“更何况政是政,军是军岂能一概而谈,陛下若不想拿回兵权,为何在上林苑锤炼三千御林军,陛下不受,无非是担心大将军试探,这军制之改已然算得上是图穷匕见。”

丙吉本打算强辩,看见霍光便将后面的话给生生咽了回去。

只听见霍光一声长叹道:“霍某自己都承认自己乃是大汉迄今为止第一权臣,但霍某这权臣之位不是霍某愿意坐的,霍某受孝武皇帝遗命辅政天下,为了这天下万民,为了这大汉江山,更为了孝昭皇帝有一日能轻松接过霍某身上的重担,霍某只能殚精竭虑,克勤克己……”

众臣连忙拱手赞喝道:“大将军对大汉之忠心天日可表,我等叹服。”

“霍某知道,这天下间不少人说我废立君王乃是乱臣,对此,霍某不作辩驳,不想诡辩也无法诡辩,千秋工笔,史家真言,自会秉笔直书,是非黑白,万古功罪,自有后人公断!”

张安世拱手道:“大将军之胸襟,凡夫俗子远不能及也。”

霍光肃然道:“言归正传,霍某是权臣,也深知权臣对于江山社稷,乃至对于皇帝之利弊,陛下天资聪颖,百年罕见,此乃不争之事实。

陛下虽落难于民间,但他终究是孝武皇帝的血脉,由布衣而君临天下,懂机变,明舍得,能扬长而避短,面对霍某这种手握废立之权的权臣能够淡然应对,泰然处之,侃侃而谈,见解非比寻常,当真是天生的帝王哉。

难能可贵的是,陛下落难民间,深知万民疾苦,身怀游侠之性,心有慈仁之念,此乃社稷之幸,百姓之福也。

诸位觉得霍某向陛下提议还政是有心试探或者以退为进,错,你们都错了。

霍某能压得住陛下一时,难不成还能压得住一世,霍某不放权,是担忧陛下处置不了国家大事,但是几次深谈,霍某已然认定陛下乃难道一见之圣君,来日成就或许不会亚于孝武皇帝!”

众大臣面面相觑,在场的谁不知道霍光对于孝武皇帝的感情,都知道,也正是因为孝武皇帝对大司马的知遇信重之恩,才会有今天情愿万夫所指,也要为大汉鞠躬尽瘁的大将军。

可现在大将军对一个年不过弱冠,继位不过一年多的皇帝评价竟然拔高到孝武皇帝的地步,委实让众臣惊诧不已。

“陛下聪慧,可阅历毕竟尚浅,面对霍某请求还政和你们一样,都觉得霍某是在试探,故而拒绝,只可叹青年帝王,热血冲动,谁不想自己在位期间文治武功能够远迈先祖,谁愿意自己被权臣裹挟,陛下只是不敢赌霍某对大汉的一片赤胆忠心罢了……”

众臣听得出霍光话音中的壮士落寞感,不由一阵唏嘘。

“霍某知道,陛下也知道,这大汉有霍某一位权臣就够了,等到霍某死了,陛下不会允许大汉再有权臣的存在,而抑制权臣的最好办法就是控制兵权,大汉兵制……一言难尽呐,诸位觉得陛下这一手兵制改革如何?”

张安世笑道:“凭心而论,叹为观止,兵部掌控军械、三品下武官任免、辎重粮沫,抚恤等等,无调动军队之权,无领兵征战之权,枢密院掌机要文书,募兵之权,却无一兵一卒能供枢密院调遣,三军都督府,掌禁军、步军、骑军,三军互不统属,只听命于三军都督,然而没有皇帝允准,却无丝毫调兵遣将之权,三衙分立,皇帝独揽,实在是高明,只是如此一来大将军如何自处?”

霍光微笑道:“昨日陛下派梁翰来告知霍某,这册子上关于三衙还少了一个设置,即为总领天下兵马大元帅,得此职便可不通过皇帝,拥有对三衙的统属权,实际上就是集大司马和大将军于一身……十年后,陛下会撤销此职,军权彻底分归三衙。”

张安世吸了一口凉气,这册子上原来没有,却又单独派人告知,还定下十年期限……

这说明什么,说明此职只为霍光一人所设,说直白一点就是陛下看霍光年老,估计活不过十年,或者十年后他觉得霍光已经不能任事,故而要收兵权于己身。

好精妙的算计!

霍光为何会支持皇帝这般大的官制改革,他难道不知道皇帝在利用他做挡箭牌?

他知道,这心里面就跟明镜似的,但是却又无从拒绝,因为这事对大汉有利。

纵观整个封建时代,每一次大变革不是伴随着腥风血雨,什么时候大型改革能够顺利推行,毫无疑问是开国之初。

破而后立如雨后春笋,推倒了重来自然可以重新架构,再加上开国皇帝多半都够狠辣睿智,所以推行改革自然事半功倍。

可王朝只要延续几十上百年之后……现有的体制已然牵扯了太多太多特权阶层的利益,轻易变革就会触动无数豪门的蛋糕,那么自然谁动谁死。

宋代王安石变法失败,明朝张居正改革人亡政息,皆如是哉。

但是在如今的大汉,改革需要承担的压力并没有想象中的的那么大,至少没有刘病已自己想的那么大。

说白了,大汉这个政权承袭了太多的秦朝制度,而秦朝原本就是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的拐点。

六国贵族经历大秦一统又经历了秦末乱战,最后被一个喊出‘大丈夫当如是’的小小亭长夺了天下……

从此六国贵族被彻底打落尘埃……

所以说汉承秦制不能说不好,但是一个优秀的政客一眼就能判断出制度的优劣性,这也是霍光心甘情愿被刘病已利用来当挡箭牌的根本原因……

当然也正是因为太过于完善,所以霍光也极其肯定不会遭遇太大阻力,至于如蔡义这种,当他不存在也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