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大汉征服者 > 第86章 疑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现在霍光突然间想要放权了……不是心灰意懒,而是放下了心。

他确实老了,精力大不如前,整日里操劳国事,已然有些力不从心,但是刘病已一天没成长起来,他就放不心将大汉帝国交到他的手上。

如今想来霍光觉得皇帝的能力已然足以挑起大梁,那么既然这权力迟早一天会交出去,那为何还要死死攥着不放,平白让君臣之间多了嫌隙。

但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霍光觉得刘病已你行,但是刘病已自己觉得自己不行啊。

他的见识完全来源于后世书本和影视,要说抄诗玩词,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科学发展,以及将大汉带入最正确的道路上面去,这没大问题。

可玩政治……他完全就是一政治小白!

人家霍光可是在汉武大帝手下混了二十多年宫禁,都没犯过一次错误的狠人,是昭帝时期辅政十三载,一次次政治斗争最后的胜利者,就这过程中还慢慢恢复了大汉帝国的元气,让饱受战争苦难的万民得以休养生息的功臣。

和霍光比政治手段,刘病已很有自知之明,那他么纯粹就是自欺欺人,更是自取其辱。

当然,皇帝很好当,只要你愿意当个荒淫无度,整日里醉生梦死的帝王,也不担心大权旁落,那么肯定当的很滋润。

可刘病已是想当明君,他不但想要超越秦皇汉武,更想成为后无来者的万古一帝,那可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

所以刘病已并不排斥霍光擅权,因为现阶段掌权的霍光对他有好处,而他充其量也就是有那么一些被压制的郁闷罢了,算不得什么大事。

而且最关键的是有好几件事,他还需要霍光替他扛雷,有一位权臣替他冲锋陷阵,总比他自己撸袖子上去和诸臣打擂台强的多。

“大将军要卸任还政之事,至少五年之内休要再提!”

霍光愕然,甚至感觉自己出现了幻听,他要还政,皇帝竟然不许?

“病已承认自己有些小聪明,也喜欢琢磨一些巧技之术,所以朕才会让马槐这个墨家门徒去建炼铁厂,才会允许马槐召集墨家子弟入长安来,开设墨院。

朕对墨家学术不感兴趣,但是对墨家的巧技兴趣很大,因为朕知道有时候巧技之术对于这个天下的帮助会有多大,对于贫苦百姓作用会有多大。

朕之才在精研不在理政,至少最近这几年时间内还需要多多向大将军请教治国理政之良方,病已也希望大将军能时常督导朕,并且对朕要施展的巧技予以鼎立支持。”

霍光能感受到皇帝的诚意,皇帝是确实不愿意接权,这简直让他难以理解!

“陛下建那炼铁厂……每年当真能产三千多万斤?”

刘病已哈哈大笑道:“这个朕说的天花乱坠也没用,事实终究会验证一切,而且不怕告诉大将军,朕的目标可不仅仅只是让大汉钢铁年产数千万斤,而是数百万万斤!”

这宏图大志可不是刘病已信口开河,数百万万斤听起来很唬人,可实际上也就一两千万吨罢了,后世一个中大型钢铁厂就能完成。

如今这时代没转炉没电力,没这个没那个,想要达成这个目标靠一两座炼钢厂肯定没可能,但是百座,千座呢?

平摊一下,一座也就万吨年产量罢了,轻轻松松……

刘病已觉得轻松,霍光却觉得皇帝在放屁,只不过没好意思直说罢了……

“老臣还有一事疑惑。”霍光把脑海中关于炼铁厂不切实际的念头抛开了去。

“大将军有什么话直说便是,朕当知无不言!”

霍光笑道:“元光元年,孝武皇帝颁律,确立察举制为大汉选拔人才之制,而今数十年已过,成效斐然,然而陛下开设皇家太学,很显然是打算以后从诸如太学一类的大学院中提拔人才出仕,这与孝武皇帝之制即便不是背道而驰,也是相距甚远,不知陛下究竟是如何打算的,是否打算废除察举制,改为书院选才制。”

果然是政场上的老狐狸,一眼就看穿了刘病已的盘算,而且刘病已从霍光的语调当中还隐隐听出了一丝不满。

想想也是,霍光这辈子最感激的必然是孝武皇帝无疑,或许他未必会觉得孝武皇帝所作所为就一定都是对的,比如晚年时候,他知道巫蛊之祸肯定有原因,而且多半是太子被陷害。

可他也不敢劝暴怒之中的武帝,事实证明,武帝确实错了,结果是赔上了无数人的性命,甚至连孝昭帝的生母钩弋夫人之死都能算在巫蛊之祸的头上。

毕竟不是巫蛊之祸,太子刘据不会死,卫太子不死,刘弗陵就不可能成为皇帝,成不了皇帝,自然也不需要杀母留子……

但是霍光觉得察举制肯定没错,也正是因为察举制,让朝廷这几年多了不少治国理政的良臣,既是良政,自然无需去改,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不过霍光也没对刘病已设立皇家太学有什么意见,要是有意见,太学都别想存在!

主要原因还是这太学是皇帝私产,又没动用国家的财政收入,顶多也就少府怨气大一点罢了。

另外,太学里面的学子几乎都是从各地搜集而来的孤童,即便不是孤童也大多是被养不起太多孩子的父母给卖掉的,于情于理这都能算得上是皇帝的一项善举。

要不然把太学解散,那这五千孩童如何安置,用财政?

现在霍光只是想听听皇帝的想法,其实从造纸,他已然能猜出些许端倪。

刘病已笑道:“先秦时期,官员乃是世官世袭制,祖为官,父为官,子子孙孙不管是否庸碌皆能承祖上福荫而成官员,此制符合时代规律倒也无可厚非。

大汉高祖皇帝崛起于微末,曾见始皇帝车驾便有‘大丈夫当如是’之感慨,与陈胜所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异曲同工之妙,故而世官制已然不适合于大汉!

察举之制是由地方官员推荐地方上的孝悌忠信之人,入京考核之后便可任命官职,孝武皇帝此举堪称雄才伟略,见微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