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陈炳文怕了。

他带着七八万太平军兄弟,阖城十余万人投降后,一开始很顺利。按照要求放下兵器,对方大军入城,算得上秋毫无犯,偶尔几个调戏妇孺的,都被狠狠的当众打板子,什么时候家属喊停才能停。为此陈炳文出面多次说情,不是他心软,他现在寄人篱下,可不敢跟对方结怨,万一打死了人,以后受罪的是他们。他不但求情,还派人带银子去看望打伤的疲兵。

大家相安无事,一队队兄弟以家庭为单位登船南下福建,每次他都让人写信回来报告安置的情况,十几封信过后,他已经彻底放心了。

可就在这时候,安置突然叫停,听说福建不要他们了。

不然他们会怎么办?军中开始盛传清妖要屠了大家,原本就不太情愿投降的一部分人开始暗中串联,准备起事。

刘勇强急了。

才往福建送了一万人,突然就不让送了。何桂清这个贪官明明告诉他自己都打点好了,所以他才答应了陈炳文的条件,让他的人带着财物去福建山区安置。现在才安置一万,城里还有十几万人。而他手下只有一万人,这要是冲突起来,就算最后能弹压,乱战之中,他的部队发挥不出优势,说不定比野战伤亡还大。

他紧急约见陈炳文,示之以诚。告知对方福建拒绝接人,自己会想办法,让他稳住部下,这是唯一的活路。

大概是诚意打动了陈炳文,陈炳文回去后就又回来了,如实相告,手下一部分人已经决意起势,都是些当初不愿投降的将领。为了其他人的活路,陈炳文愿意配合刘勇强,镇压了这批人。

刘勇强叹息一声:“也给他们一条活路吧。今夜子时,我会放开城北,让想走的人往北走。子时一过,我会朝天放枪。明日一早,上奏此事。”

陈炳文扑通一声就跪下了,替那些兄弟跪的。

当夜枪响了一夜,第二天刘勇强会见惊慌失措的何桂清,告知对方有一万顽匪叛逃。再拖延下去,所有降匪都会闹事。

何桂清吓坏了,立刻就要调兵屠城,但此时他发现他调不动一个兵,更慌了。

嘉庆是他的免死金牌,如果出事,这颗脑袋可就不好说了。

于是想办法又说服了庆端,再接收一万人,再多庆端就不敢要了。

“你跟他们商量一下,就地安置如何?”

“安置在嘉庆?”

“不,安置在浙江!”

安置在嘉庆,谁能放心,至少得挪个地方。浙江地方大了,尤其是浙南,山区很多。

他自己连夜跑去跟王有龄商量,王有龄可太仗义了,为了救这个恩师,想尽了办法。当初三万闽军围嘉庆,他身边能打的就只有一万人,为了保住何桂清一命,甚至将这批人送到上海,让何桂清指挥着带仅有的一艘兵舰沿黄浦江进攻嘉兴,让何桂清立功自救。

要是那时候李秀成从南面打来,靠一群八旗、绿营,杭州顷刻间就是一场危机。现在何桂清求他就地将这些太平军安置在浙江,作为浙江巡抚,他肯定是不放心的,但为了救何桂清的命,他再次冒了一次险。

何桂清返回嘉兴,这时候刘勇强已经跟陈炳文谈好,择地安置其他人。

“温州?”

王有龄给选的地方是温州,这可不是个好地方。此时温州府城已经在太平军控制下,只有温州南部几个山区县还在清军手中,不是打不下来,而是划不来去打。李世贤一直忙着跟左宗棠抢夺衢州,根本顾不过来。

一旦安置在温州的这批太平军反了,整个温州都将落入太平军之手,可以说王有龄为了何桂清真的是拼了。

“温州也不是不行。闽浙边界山高林密,有的是地方安置七八万人。”

“王巡抚还要派兵看守。”

王有龄又不傻,他做决定之前,可是仔细跟福建的同僚请教过闽西的安置之法的。闽西采用了派兵看守的做法,十个兵看一村人,这样才能安稳了三四年。

所以借给何桂清的这一万闽军,他打算拆散送进深山,可是何桂清不太乐意。

“我听说王大人的兵都是你帮忙招的。能不能在帮我招一批,不多,两万足够。但要招之即来,来之能战。”

“哪有这样的兵!”

刘勇强连忙摇头,他的家底都在这里了,四万大军,两万太平军旧部,两万建宁乡勇,虽然还有再动员两万乡勇的潜力,但没什么战斗经验,训练也很不充分,拉起来没有几个月是不敢上战场的。

何桂清非常惋惜:“若有两万闽军,老夫就敢上奏攻克南京!”

王有龄已经有五艘炮船,虽然只有500吨,放在海里只是小炮艇,放在长江里那可是庞然大物,装备4门火炮,其中包括一门68磅火炮,火力非常猛,嗯,相对于太平军来说。

“何大人,在下有一个主意。何不带陈炳文前去?”

陈炳文是降将,但现在很感激刘勇强的活命之恩,他是降将,投降当然有好处,清廷给了一个参将职位。肯定是不会给发军饷的,但他手下可是有六千火枪队的。扔进山林种茶,未必有点可惜。刘勇强问过他的心意,他愿意带兵出战。

何桂清胆子没这么大,带着一群反贼去打仗,万一反水,他就得脑袋搬家,于是拒绝。

于是刘勇强推荐陈炳文去了饶廷选处,饶廷选胆子就大多了,六千火枪兵照单全收,发还他们的武器,其中三千洋枪,三千土枪。但这些人的家属,刘勇强都带去安置了。

全在闽浙边界深山之中,相比闽西还是好一点的。一万闽西太平村士兵,十人一个村,看守100名壮丁和家属组成的村庄,官府提供一年口粮和种子,鼓励他们在山里开荒。刘勇强还从闽西招募了几十个老茶农,教他们开辟茶园。王有龄很够意思,答应这些开辟出来的茶山都给刘勇强,本是荒山,王有龄发了地契那就是私产,算是请他帮忙安置的报酬。

最后总计安置了5万8千多人,壮丁3万,安置了300个村子。一万太平军士兵,还给何桂清留下了7000人,他立马又信心十足要打南京了。

于是何桂清以戴罪之身,向朝廷上了请罪折子,他承认自己丧城失地,但不承认自己弃城而逃,还拿出了一份薛涣写的条子,上面写着请总督赴苏州筹粮。意思是他不是逃跑的,而是去筹粮好保卫常州。谁都看得出这是事后补得家条子,真要去筹粮,哪里需要两江总督亲自出马。

但他咬死不承认的同时,有薛涣这个巡抚赌上前途帮他做假证,现在手里还有近万的大军,就很有分量了。他有限认罪之后,泣血请求朝廷给他戴罪立功的机会,要带兵去打南京,不成功就死于南京城。

一直到年底,刘勇强都忙着安置太平军降兵,除了两万去了闽西的,温州这里要安置六万人,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好在他有经验,抽调了大量太平军士兵帮他,寻找到了足够的安置地点。一队队进发,越来越快,年底前全部安置完毕。

返回杭州之后,得知一个消息,何桂清没有成功,反倒遭到了湘军集团的反击。何桂清到底没死,被夺了一切职务,顶戴花翎,让他回云南老家去了。王有龄对此很满意,因为何桂清保住了功名,他的进士身份没有剥夺。这意味着他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但他跟湘军集团这次斗的两败俱伤,薛涣被罢免了。

曾国藩上书弹劾了薛涣,薛涣作为江苏巡抚,在上海买了大批洋枪武装自己的巡抚标兵绿营,可以说是清军中第一批纯火器部队,但没什么战绩。事实证明,腐朽的绿营兵,就算拿着再好的武器也没用。更何况是江浙地区的绿营兵,这里最富饶,绿营最腐朽。

于是曾国藩以此为由,弹劾薛涣每月糜饷二十余万,不能专办一路之贼,不能胜此重任。举荐李鸿章为江苏巡抚,立刻得到清廷批准。

“何大人不该提南京啊。”

刘勇强感叹。

如果何桂清不嚷嚷着要去南京,曾国藩没准能放他一马,但他要去南京,那就是跟湘军抢功。别说他了,后来清清派李鸿章去打南京,李鸿章都不敢。南京已经是摆在曾家兄弟嘴边的肥肉,谁敢动?

“何大人不提南京,必死无疑啊。”

王有龄说道。

刘勇强琢磨了片刻才懂。何桂清就是要摆明了跟湘军集团势不两立,这样才能让反湘军的势力保他。这股势力包括忌惮湘军的八旗集团,也包括大量文官。

真特么会做官,难怪年纪轻轻当了两江总督,折腾到现在还有人保他。

事情办妥了,刘勇强准备回家过年之时,朝廷给了他一个任命,因王有龄为他报功,以招降叛匪有功,让他去四川做按察使。

刘勇强直接上书辞官,说家中岳父病重,回家去了。

特么的,把他调去四川,还怎么搞事。八成是朝廷权衡后的操作,去四川当官,应该是能当安稳的,不会被找理由下大牢。但去了四川,远离自己的根据地,再有什么好机会,也很难马上抓住。

还不如回建宁府静待时机,所以只能委屈一下老丈人生一场病了。

临行前,王有龄送他到码头,未及登船,有人急匆匆送了一封信来,有人邀请他去上海会晤。

刘勇强看完信决定得去,哪怕不回家过年都得去一趟。

因为李鸿章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