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开局一颗头,争霸全世界 > 第64章 辞官还是裁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刘勇强开拔回福建,根本不知道左宗棠将他列入了备选反贼清单之中。他回到建宁府,立刻收到了李云梯要求他裁撤乡勇的命令,他知道报复要来了。

李云梯的同安乡勇已经裁的干干净净,孤身上任延建邵兵备道,这个位置之前是陈维汉做的。

是的,勤王之后,陈维汉升官了,他还是邵武知府,兼延建邵兵备道,这个职务显得很特殊。因为道台并不是一个有实职的官位,连正经的道台衙门都没有,一般情况下,道台都是由其他官员临时兼任,比如之前的赵印川、刘云樵都是以按察使身份兼兵备道。这也是为什么道员是清廷可以拿出来卖的最高官职,因为这个职位没有明确具体的职权。

陈维汉却以从四品知府兼任正四品的道台,显然很不正常。知府是他的本职,他不愿意放下,除非能给一个实职,再高的实职那就是巡抚了,显然他也知道自己得不到。于是在福州城谈判的时候,他要到了这个道台官职。当时城外还聚集着数万绿营、乡勇,闽浙总督等人立刻答应了这些要求,并快马沟通在木兰围场办公的咸丰,快速办好了手续。

不但陈维汉,当时勤王的所有官员都升官了,甚至包括提前乖乖配合撤军的刘勇强和钟宝三。

刘勇强直接就任建宁知府,前任知府李吉言以失察、玩忽职守等过错被无情罢免,至于失察了什么,没有明说,但李吉言自己大概很清楚,他身为建宁知府,却坐视刘勇强在建宁起兵勤王,毫无作为,这不是失察是什么。

于是刘勇强接替了李吉言的位置,这件事在浦城的时候他就收到了委任状,但他当做不知道,带兵离境。这次升官让他挺意外,他以为他主动配合之后,不会拿到高位,也不会立刻被针对。没想到清廷给他升官了,还是建宁知府这样的实权地方官。他不由猜测,是不是刘云樵给他讲了好话。但他依然相信,事后他还是会被报复。因为勤王这种行为,明面上所有人都要叫好,但上面一定开始忌惮。振臂一呼,在建宁府招募四万乡勇,这种号召力谁坐在闽浙总督、福建巡抚的位置上都会害怕,甚至咸丰皇帝都会担忧。

所以不升官有可能让他逃过打击,升官反而注定会被秋后算账。钟宝三也升官了,而且起点更高,他被任命为汀漳道总兵,对于曾做过水师提督,福建提督的钟宝三,这并不是高位,而是降职了。

为了自保,刘勇强一回来就带兵出击,就是想躲过这一波打击。只要他在军中,就没人动的了他,也没人敢动他。

陈维汉这些人就是看不懂这些,上任延建邵兵备道后,将他裹挟的各地绿营遣返不久,他就被弹劾,罪状贪赃枉法,证据确凿无误,因为陈维汉确实很贪,买官的钱总要赚回来,当官对他是门生意。所以上任后,各种捞钱,一般官员收受贿赂的事情他会干,而且收的更狠,更主动,他还设茶庄,强买强卖,在生意上赚钱,以前偷越税卡,现在是明目张胆的派官船运茶。

陈维汉被弹劾后,直接被罢免,收押进了大牢,要他不足亏空。

其他那些官员一个个也大致如此,一群投机分子,肯定都不干净,别说他们,满清随便一个大员拉出来,都不会干净,只看清廷想不想办他们罢了。

对于这些投机分子,刘勇强一点都不同情,要不是这些人捣乱,他的计划根本就不会发展成这样。

这次计划不能算失败,只能说没有达到预期。他最初的计划非常理想,钟宝三起于南,他起于北,李云梯在东边的泉州、厦门一带振臂一呼,整个福建都会动起来。一开始他是有信心说服李云梯的,长久接触,他知道这是一个有想法的人。他对福建的吏治颇有微词,贪官污吏横行,常说该如何整顿吏治。可惜他手里没有权,要做这件事,巡抚起步。

所以刘勇强认为推他上台当巡抚,他肯定会参与。只是没想到李云梯最后竟然逃了,躲回了泉州。刘勇强只能猜测,李云梯最后也没出头,可能是他那个沉浮宦海几十年的老父亲约束的。

在福州城闹勤王的时候,刘勇强一直没看见李云梯,这次回来才知道,李云梯当时进京面圣去了,赶赴木兰围场亲自向皇帝请罪。他应该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回来之后再次升官,接替罢免的陈维汉出任延建邵兵备道,当然他还有更高的职务,福建按察使,完全取代了刘云樵的职务。

刘勇强不由惋惜,如果李云梯当时站在自己一边。整个福建官场都能被李家鼓动起来,计划会是另一个样子。他会将所有八旗绿营集结起来,逼迫福建巡抚牵头勤王,按着头巡抚不答应也不行,八旗绿营北上,只要开出福建。他带乡勇跟这些人制造摩擦火拼也好,退守关卡封闭福建四关也罢,福建都没有了清廷的武装力量。

到时候威逼闽浙总督上奏,授予李云梯巡抚职务。虽然放在平时,这几乎不可能,因为异地为官制度,本地人不可能在本地做官。但自己掌握了军事力量,已经跑到木兰的咸丰皇帝只要希望福建稳定,就一定会打破这个惯例。

到时候李家主政,刘勇强主军,福建就成了自己的牢固基地,可以做一些以前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

结果李云梯站在了皇帝那边,没有受到刘勇强的诱惑,计划效果打了一个大折扣。刘勇强当机立断,撤回建宁府。冲击福建统治秩序的目的只达到了一半,至少各个府县都动摇了一点,不然那些投机分子也不敢跳出来。如果他不闹这一场,背景的消息传到福建并让老百姓普遍知道,恐怕得好几年之后,他一闹,各路勤王军打着旗号穿州过县,普通老百姓都知道大清的京师被人占领了,这无形中会动摇满清在老百姓心中的统治基础。

只要他能保住建宁府这个基地,这次勤王运动就是成功的,只是不够圆满罢了。

可现在李云梯又站在清廷一边逼他裁军,虽说早猜到清廷会有手段,只是没想到执行这个手段的人是李云梯。

刘勇强试图拖延。

“我可以先裁一半。”

“你必须尽快裁撤完毕。”

“粤匪可就在江西那边闹着呢,随时都可能杀进福建。”

“乡勇可以在招。粤匪来了,有官军呢。”

“你知道官军是什么德性,官军靠得住,你为什么要招募同夏乡勇?”

“同夏乡勇已经撤了。”

“我可以请战赴援浙江。”

江南大营崩溃后,李秀成现在已经占领了苏州一带,咸丰皇帝彻底慌了,给了曾国藩巨大的权力,授命钦差,署理两江总督。这些权力,是当初曾国藩以出山相威胁,都无法要到的。此一时彼一时,两江财赋重地失陷,让咸丰清醒,再限制曾国藩就要危急江山了。

刘勇强提出救援浙江,是有机会通过的。

“朝廷自有安排,以由曾帅全权负责两江事务。”

李云梯态度很坚决。

“那我辞官!”

老子不干了。

“辞官?”

“为什么。”

“你知道我裁军的后果。”

“我会为你周旋的。”

“你做的到吗?”

“那裁军的事?”

“裁还是会裁的,给我三个月时间。我要先辞官,然后再裁军。”

李云梯颇为愧疚:“我等你三个月。”

此时刘勇强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立刻造反,然后整个福建糜烂,跟官军,各地乡勇来回拉锯。或许能成功,或许不能,但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要么继续退让,把所有军队都裁了,让清廷安心,然后自己躲起来等待时机。

但一定要先辞官,辞官后专心裁军,时间一到,马上出逃。否则先把军队裁了,一个没有部队的知府,注定只能走进大牢。清廷不会放过他的,无关乎忠心与否。他振臂一呼,拥兵四万的动员能力就是原罪。不过只要他活着,这个动员能力就在,只要时机成熟,随时可以重整旗鼓。

唯一能收获的,或许只有李云梯这个权贵子弟一点廉价的愧疚。

刘勇强立刻上了折子,以疾病为由,辞去知府一职,有李云梯周旋,立刻就批了。

接着开始裁撤部队,李云梯在延平府监督着,看着刘勇强一点一点将乡勇裁完,武器装备封入府库。这些武器也不怕丢,刘勇强还有一半军火在科利洋行存着,足够武装起四万大军。

至于什么时候再用,他也不知道,现在只能以退为进,等待时机。时机是什么,他还看不到。他不会被动等待,肯定也会积极创造,但会更谨慎。这次勤王运动给了他一个教训,这种大规模复杂行动,根本不可能完全按照计划来,变数太大了。

看着刘勇强裁撤完军队,接着刀枪入库,李云梯怅然了很久,但已经找不到刘勇强了,对方离家出走,无人知道去向。这样也好,他知道官府不能容忍这样一个人留在地方,也不敢用。

有一个曾国藩那样的文臣就够让人头疼了。

李云梯很快更加愧疚,因为朝廷下诏,启用他父亲李廷钰。让他出山,招募乡勇,驰援浙江。

显然因为他的这些行为,以及进京面圣的亲自解释,让朝廷打消了对李家的忌惮,也因为浙江的局势,让朝廷愿意承受再出一个曾国藩的风险。

他本人也得到消息,闽浙总督庆端有意示好,提前透露他打算保举李廷钰做浙江巡抚,到时候他父亲带兵入浙,他以巡抚身份协助父亲。

父子两人同时担当大任,这份荣宠却是建立在牺牲了刘勇强身上的,刘勇强的行动,让李云梯怎么都无法相信这是一个有狼子野心的人,他宁愿相信人可以忠诚到这样的程度,古代不是有岳飞这样可以承受莫大委屈的忠臣吗,为什么大清就不能有?

他彻底否定了父亲李廷钰的判断,坚定自己的所见所闻。刘勇强不是不能用,只是朝廷不敢用,这世道啊!

本是双喜临门的结果,他父亲从泉州出发,他也准备好随时去福州面见总督,等待任命一到,立刻奔赴岌岌可危的浙江。可这时候父亲突然让他去同安,说他病了,病的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