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央台出道:重新定义巨星 > 第112章 季云的高光时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周雪凝的表演,获得观众以及嘉宾们一致好评,许多人心中暗暗揣测,这一次两人究竟谁能更胜一筹说不准,两人的票数或许相差不大。

接下来两组对决歌手是艾伦和季云,按照抽签顺序,艾伦率先出场。

这一次艾伦选择的歌曲类型是欧美电音摇滚,从第一声的嚎叫开始,一直到整个演出结束,都是在疯狂的输出。

不过现场气氛确实非常热烈,观众们也都非常的嗨皮,就像是大型蹦迪现场。

如果接下来季云选择的也是一首热歌,那么真的很难胜过艾伦,因为他的现场表现非常好。

但是季云本身走的就是民谣风格,想热也热不起来,况且这一次吴畏给他写了一首欧美顶级民谣,算得上是以静制动。

《Five hundred miles》(五百英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欧美民谣,歌词讲述了一个离家的游子在远离家乡五百英里的地方,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歌词中的“五百英里”并非实际的距离,而是用来象征主人公与家乡之间遥远的心理距离。

只要季云现场表现的好,将观众们刚才艾伦带动起来的兴奋劲压下去,并且将他们的情绪带到自己的歌声里,那么这一局就能够逆风翻盘。

舞台上季云穿着简约的白衬衫、牛仔裤,手里抱着一把吉他。简直就跟吴畏上次唱《安和桥》一样的翻版。

季云的确是刻意这样打扮,以此来表达对吴畏的敬意。

吴畏在这个舞台上用一首首歌曲征服了季云,在他的心中筑起了高不可攀神圣的祭坛。

其实,男人要征服另一位男人很简单,那就是要比他优秀,如果不行,那就是你还不够优秀。

当前奏响起,季云拨动手中的吉他,悠扬的音乐声瞬间让人躁动的心沉静下来。

歌曲的旋律,就像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河,轻柔又悠长。仿佛能带人穿越时光,回到那个充满梦想的年代。

【If you miss the train I'm on

You will know that I am gone

You can hear the whistle blow a hundred miles

A hundred miles, a hundred miles

A hundred miles, a hundred miles

You can hear the whistle blow a hundred miles

Lord I'm one, lord I'm two

lord I'm three, lord I'm four

Lord I'm five hundred miles away from home

Away from home, Away from home

Away from home, Away from home

Lord I'm five hundred miles away from home】

简单的歌词就是像一幅细腻的画卷,描绘了一个游子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无奈。

眷恋的是乡情,无奈的是乡怯。

乡怯,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明明故乡是自己最眷恋热爱的地方,近了、到了,却反而感到羞愧和畏怯。

唐代诗人宋之问被贬官,感到自己混得很差,于是作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名句。

季云的演唱成功将现场观众带入到歌声所表达的情感中,让人静下心来,用心去聆听歌曲的意境。

【Not a shirt on my back

Not a penny to my name

Lord I can't go back home this a-way

this a-way, this a-way

this a-way, this a-way

Lord I can't go back home this a-way

If you miss the train I'm on

You will know that I am gone

You can hear the whistle blow a hundred miles】

什么是民谣?

就是任何时候听起来既不过时也不新潮,但总有意义和韵味存在,那它就是民谣。

民谣既不会对流行元素亦步亦趋,也不会过于老套旧派。怀旧、感伤、优美、有余味、能多重解读……都是民谣的特点。酷炫,喧哗,吵闹……不太可能是民谣音乐的特质。

《五百英里》的旋律就非常的简单,却格外动听,歌中反复吟唱的一句是:

我已离家远去,一百英里、两百英里、三百英里、四百英里、直到五百英里之外。

而最能表达歌者复杂心情的一句是:我衣不蔽体 我一文不名 怎能这样回乡。

是啊!家,很多时候确实是我们的避风港,但有时又让我们感到沉重的压力。

悦纳成功者,嫌恶失败者。

以成败得失作为衡量游子和浪子的唯一标准,在传统乡土社会和传统家庭中仍然普遍地存在。

家乡这个由熟人结成的小天地里,向来存在着比较、评判、窥私的陋习。

乡民穷极无聊时,总喜欢围在一起比谁家的孩子赚钱更多、车子更高档,比谁家的孩子工作更体面,比谁家的孩子更早地结婚,谁生了更多的孩子……乡土社会的通病。

在当今中国乡村和上世纪中后期的美国乡村,并无太多不同。

一个具有才学品行高洁但物质清贫的人,和一个看起来发家致富(哪怕其实是靠坑蒙拐骗)的人,他们过年回乡,得到的待遇往往非常不同。

中国古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落魄不还乡。倘若功成名就了,就必须还乡,好光宗耀祖一回,即所谓“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项羽乌江兵败自杀,原因之一是觉得自己愧对江东父老。与之对照的是刘邦,得了天下后回乡,作了踌躇满志的三句《大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