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庆帝元年 > 第130章 府州来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杨元庆回到军中后,发现竟然是府州的折家来人了,不仅给他们送来了几车的粮草,还有几个官吏,说是过来给杨大人打下手的。

有道是伸手不打笑脸人,杨元庆没想到自己还没去拜访折家,人家已经对西梁岭伸出橄榄枝。

更让杨元庆没想到的是,折家带队的人竟然是他在龙门客栈遇到的那个生得极为好看的少女。

杨大人笑道:“人生真是何处不相逢啊。没想到在这荒郊野岭之中,竟然还能遇到姑娘,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相见不相识。你好啊,美女!”

少女也没想到这西梁岭的主事之人竟然是自己在龙门客栈遇到的那个登徒浪子,瞪了他一眼,接着又扫了四周一眼,道:“大人真是会说笑,如今这西梁岭,从哪看出像是个荒郊野岭,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还可能出现一座重城来?”

在杨元庆没来之前,她已经粗略地看了眼西梁岭在挖的那个城墙基础,好家伙,足足有一丈深,而且看那架势,好像还要接着往下挖。

杨大人嘿嘿一笑,搔了搔头皮,道:“敢问姑娘怎么称呼啊?”

“折灵儿。”

“灵儿今日怎么会到西梁岭这种穷乡僻壤的地方来?”

这么不会聊天的么?

折灵儿没想到这家伙的脸皮还是一如既往的厚,竟然直接称呼自己的闺名,瞥了他一眼,道:“大人还是称呼小女子为折姑娘吧。”

“好的,灵儿。”

折灵儿再次瞪了他一眼,道;“家兄听闻大人已经到西梁岭,特地差我过来走一遭,看看有什么能帮到大人的。”

“那真是有劳大帅费心了,虽说如今百姓已经北迁成功了,可还尚未安定,眼下最重要的就是让他们安居下来,否则时间一长,人心思变,定然会出现各种乱子,姑娘这几车粮食,可真是帮了本官一个大忙,本官在此谢过灵儿姑娘。”

折灵儿直接过滤了他最后的那个称呼,道:“区区几车粮食,大人无需言谢,折府不过是奉官家旨意罢了。大人前面说的那些话,甚是有道理。这些百姓原是宋民,有的是乡野的村夫,有的是商贩,还有士子、孩童、地痞等等,等房子一旦较好了,小女子建议大人,可以先让百姓们各执其业,防止有心之人教唆百姓哗变。”

“果然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也是这么想的,就是一直不知道怎么表达出来,还得是灵儿姑娘你比较厉害,三言两句就帮我把心里话给说出来了。”

折灵儿暗暗握紧拳头,深吸一口,道:“大人胸有韬略,又何须言表与他人知道,不过,不知大人接下来打算怎么做?”

“百姓的要求一向简单,老婆孩子热炕头,如今有了灵儿你送来的这些吃的,那接下来便是给他们盖房子,弄个炕头就好了。”

折灵儿突然想回家了,好想好想。她深吸一口气,道:“不知大人还有什么需要折府帮忙?”

“那个.......”

“哪个?”

“我夜里一个人睡觉有点冷。”

折灵儿的嘴角微不可察的抽搐了下,换成了深呼一口气,道:“请大人好好说话。”

杨大人思索片刻,真诚的说道:“我也需要温暖。”

折灵儿胸口的蓓蕾起伏不定,杏目圆睁的看着他。

杨大人含着嘴唇,咽了下口水,道:“灵儿.....”

折灵儿不等他把话说出来,直接就一脚踹在他的屁股上,气冲冲的离开了。

若不是杨大人说送出去的东西哪有收回去的道理,她都想把那几车粮食也一起拉回去。

该死的登徒浪子,从一开始见面就打她的主意,就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

气得折灵儿直接把那几个中年书生也一并带回去了。

.........................

正如杨元庆所说,民心不可欺。

马健将百姓当做猪狗,别人也自然将他视作猪狗。

尤其像袁崇山这种在军中从不拉帮结派的寒门出身之人,看待事情,从来都是一是一,二是二,做事情只对事不对人,只要让他觉得马健这个人的品行有问题之后,即便是杨元庆来求情都一样。

用他的话说,除非官家的圣旨到了,不然他断然不放马健出窑洞。

折灵儿走后 ,杨元庆便找到了袁崇山:“袁将军,马大人都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这样一直关押着也不是个办法啊。”

袁崇山瞥了杨元庆一眼,道:“杨公子,虽然你们是皇上钦定的北迁大使,但某也是大将军指定的护送将军,而且官衔不在马大人之下,既然马大人不能视人命为草芥,那我就有责任制止他的行为。”

还不能称作秀才的杨元庆遇到这个什么理都说不清的大头兵,也是一脸的无奈。

他并不是因为马健承诺要给自己500两银子才来求情的,而是因为眼下的西梁岭百废待兴,事情一大堆,而马健又是朝廷指定的钦差大臣,要是他们私下出了什么差错,以后还可以将马健推出来挡枪。

就像他收了马健500两银子的道理一样,就是想将他绑在一条船上。

这也是他在奉元城被关在刑部时从来俊臣和邓琛光身上学来的元法知识,连坐责任。

杨元庆深呼一口气,道:“既然袁将军这么说了,那我也没办法。”

“对了,我还有件事想请袁将军帮忙。”

“何事?”

“眼下已经到了西梁岭,按皇帝的旨意,三万宋民以后就安顿在这里。西梁岭地处三番和银州李氏之间,西边还有游牧民族党项人,急需一座城池,我想借用大人的军队帮忙筑城。”

“这个可以。”

这么简单?

杨元庆听他答应得这么爽快,忽的愣住,只听袁崇山接着道:“杨大人可有让人画好图纸么?”

杨元庆嘿嘿一笑,从袖中拿出宁浩早已经在京城时画好并带来的图纸递到袁崇山面前,道:“图纸我早已准备好了,你看看。”

袁崇山接过地图一看,愣住,喃喃道:“你要筑的这城池规模不小。”

杨元庆无奈道:“没办法啊。谁让咱们的马大人当时答应过宋民,要给他们一个比宋地还要舒适的生活环境,若城池筑小了,大家不仅住着拥挤,还容易被人从外面困住。那倒不如筑大一点,敌人要是打过来的话,没个几十万兵力都困不住城。”

袁崇山饶有意味的看了他一眼,道:“在元朝境内,大人这份顾虑,是不是有点想多了。按照你这张图纸筑出来的城池,别说是三藩,就是辽人来了都没那么容易拿下。想要筑这么一座城出来,至少得花十五年的时间,而且靠我手上这三千人也不够啊。”

杨元庆给袁崇山的那张地图是昨夜他让老牛儿重新修改过的,参照后世的永泰龟城画的,加大了一些,而且还在永泰城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后世的行政楼,譬如书院(学校)、医院、法院.......等等,而且道路也规划得比较宽阔,需要300万平方,但还不足奉元城的十分一。

杨元庆笑道:“将军底下的将士都是精兵强将,自然不能拿来当筑城的民夫使用,我只让他们帮忙监督下。”

袁崇山总觉得哪里有问题,只是一时说不上来,按杨元庆的说法,即便三万百姓都用作民夫,那也得花好几年的时间才能将城给筑出来,也不知他是哪来的信心。

........................................

奉元城,内城金銮殿上。

皇帝环顾满堂大臣,道:“杨元庆与马健已将宋民平安送达西梁岭,张德君,给各位爱卿念下杨元庆的复旨。”

像杨元庆的复旨,皇帝收到以后,大多会私下与大臣交流,今天他的心情特好,直接让内侍当着众人的面拿出来。

只听到张德君当众念道:“臣原是一介布衣,躬耕于丁州小镇,苟且乱军之中,不求闻达于世,但求无愧于心。蒙陛下与曹帅不嫌草民卑微身份,猥自枉屈,委臣以重任迁民,草民不胜感激,遂许陛下以驱驰……”

这奏章是秦石登基以来见过最奇葩的一道,他甚至都怀疑自三皇五帝以来,哪朝哪代也没遇见过这么奇葩的一封奏章。

先是不知廉耻的把武侯的出师表抄袭了一遍,末了为将士们请功又用口语化的白文说了一大堆废话,什么眼看群众生命受到马匪威胁之时,御武校尉二话不说,拎起兵器就冲进敌阵当中;什么迁徙百姓在皇上的爱民仁心感化之下,心甘情愿的跟随马钦钦差前往西梁岭,每个人在马大人的的御下服服帖帖,毫无怨言………

这是啥意思?连百姓也要请功?

文武百官起初还一直忍着不敢笑,见连皇上都笑得嘴都合不上,也终于憋不住,一个个捂着肚子直不了身,眼泪都笑出来了,一个个笑得东倒西歪,前俯后仰。

君臣笑了好一会功夫,才见秦石道:“三万百姓已全部安全抵达西梁岭,朕想将西梁岭改做府州,众爱卿意下如何?”

“陛下英明。”群臣大赞。

“此刻西梁岭正百废待兴,这一州之府,需要先有个知府,众爱卿有何建议?”秦石问道。

此次迁徙正使是曹彬帐下的幕僚,而曹彬在征宋国屡立大功,武将之中的一个大臣直接闻风而动,越众而出,道:“既然马健是负责百姓迁徙的正使,理当由他继任知府一职。”

杨元庆的奏章虽然狗屁不通,但奏章之中,对何中基在迁徙途中的表现描述得相当清晰,什么说时迟那时快,何校尉见马匪一刀砍向妇孺之时,当场不顾个人安危,以身挡箭。

何中基默许杨元庆夺了马健节钺一事何先明早已知晓,作为何中基的老爹,何先明不仅要站出来帮儿子承杨元庆奏章的请功情分,还要帮何中基不得已而为之助杨元庆一事给悄然抹去,不能让何中基在军中留下污点。

这趟浑水要趟,怎么趟,还得找块垫脚石来,而且不能得罪曹彬。

何先明道:“官家,马健在迁徙途中,视宋民如草芥,把军人当做牛马,臣觉得马健不适合。”

何先明索性将马健在迁徙途中的所作所为直接在朝堂上说了。

皇帝对军中拉帮结派作风向来忌惮,甚至说是非常厌恶,马健节钺被夺一事的前后过程,他也隐约听到一些风声,听闻何先明说起马健跟军队的关系相处并不融洽,皇帝默不作声,不急于表态。

袁崇山跟何中基此前弹劾马健的奏章赵普也曾看过,他对马健在迁徙途中的所作所为也极为不耻,见老友反对,也跟着说道:“马健在军民中的威望不足,臣也觉得不足以胜任。”

当即有不明所以的武将出列反对道:“宰相所言何意?”

赵普嗤之以鼻道:“马健出自曹帅帐下,负责百姓迁徙的军队也是曹帅指定的将士,本该一路相辅相成,可关系却闹得如此之僵,马健若执掌西梁,恐怕将士们也不服,百姓不服。”

赵普这话有一丝打压武将的风头,意思不言而喻,马健和负责迁徙的将领都是从远东军出去的,可连自个的将士都带不好,不能同心协力还彼此拆台,还有什么脸面做这知府。

一众武将被赵普怼得一脸无语。

皇帝静静的看着堂上的文武大臣之争,默不作声。

等了许久,见没有人再提议,皇帝才看向赵普跟何先明,问道:“两位爱卿心中有何人选?”

何先明对杨元庆印象不错,又在奏章上给他儿子请功,此刻不帮杨元庆说话,更待何时。

何先明道:“臣觉得杨元庆在迁徙途中的功劳可圈可点,可任他为知府。”

吏部尚书陈寇立即反对道:“笑话,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儿何以堪当大任,臣反对。”

皇帝隐约发现猫腻,他让人当众宣读杨元庆的奏章,除了笑话杨延年外,还有就是乘机否定杨元庆这天才神童少年的头衔,皮笑肉不笑的问道:“爱卿为何反对?”

陈寇讽刺道:“一个连奏章都抄袭先辈的无知小儿,怎能治理得了一州之地。”

所有人都不知道,杨元庆这奏章再上交朝廷之前,已经让人抄袭一份送进了杨府,并给杨延年附上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一句话。

其实在宁浩到西梁岭之时,他就想过给这位便宜的老爹写一封家书,而且竭尽全力的掏空了腹中的墨水,结果写完之后,发现跟自己的初心完全是南辕北辙,什么:“亲爱的老杨同志和刘姨,最近好吗,现在工作很忙吧?我在西北挺好的,你们不要牵挂,虽然我很少写信,其实我很想家。老杨每天都上朝吗?管得不严就不要去了,干了一辈子的革命工作,也该歇歇了………”

杨元庆最后自己看了都觉得恶心,又给撕掉了。

话说他千算万算也没算到何中基的父亲何先明就是自己在京城晨练时遇到的何爷爷。

此刻何爷爷在心中把他已经骂得狗血淋头。

何先明心中暗自骂道:‘你小子平日里精得跟鬼似的,怎么写出这么蠢的一道奏章来,哪怕不会,也不应该抄袭武侯出师表。’

赵普心知皇帝根本不会让杨元庆出任一州知府,没将他弄死就不错了,怎么可能放任他做知府,也就点到即止,没有再提建议。

从赵普身后走出一人,朝秦石禀道:“臣推荐张继聪出任西梁府知府一职。”

众人定睛一看,从赵普身后走出来的人竟然是御弟秦义,全都一脸惊讶的看着他。

只见秦义接着说道:“张继聪曾是汇川知府,曾因宋子兴贪污舞弊牵连,一直在家闭门思过,此人有治理一府经验,臣建议由他出任西梁岭知府。”

张继聪是前陈汇川知府,因顶头上司贪污舞弊被秦石给革职在家,走投无路之下,托人送了份厚礼给秦义,希望能依靠秦义再出仕。

秦义看上此人怯懦守成的性格,觉得可用,便将他收入麾下。

西北之地在金銮殿上的文武百官眼中,是个苦寒凶险之地,一般无罪无过的官员,谁都不爱去,秦义趁机举荐张继聪。

皇帝也觉得秦义的建议不错,赞同道:“皇弟言之有理,那马健跟杨元庆二人又当如何任西梁府何职?”

秦义接着说道:“杨元庆奏章中提到马健在沿途之中,虽有小错,但也不是大过,最终不负官家期望,将三万宋民尽数带到西梁岭,迁徙途中的表现还算可圈可点,那就任通判一职。”

“那节制(地方军事长官)呢?”

“臣建议由袁崇山出任。”

“好,就按皇弟所言。宣旨,任张继聪为西梁府知府(特区区长),不日赶往西梁府赴任;升袁崇山为西梁府节制;擢升马健为西梁府通判(地方二把手),张继聪未到前,由他暂领知府一职;擢升杨元庆为观察判官(地方监察官)、何中基为翔麾校尉,协助袁崇山防守西梁府,保境安民。”

半路杀出了个程咬金,将所有人打了个措手不及,好在最后都升官了。

这是大元开国以来最为特殊的一例提拔,一干西梁府文武全由皇帝点名钦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