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规模浩大的扬州筑城开始了。

钱弘佐加工部侍郎高翰文为京师营建使、扬州留后,命他主持新都城的建造。

高翰文从淮南征召了二十万百姓,他们饱受战争之苦,流离失所,正好募集来筑城。

按照规划,新都城分外城、内城、宫城三座城。外城墙周长五十里,高四丈、宽五丈八尺,城墙用条石为基,再用夯土板筑,外面包砖,每百步设马面。外城共有城门12个、水门6个,陆城门都设有瓮城,若是城门失守则还可以退入瓮城。

这样的扬州城,可以说拥有这个时代最坚固的城防体系。

宫城则位于子城的北面,宫城御花园正北的迎阳门出去便是扬州着名的瘦西湖,原本御花园是要将瘦西湖给囊括进去的,但钱弘佐否决了,表示“当与民同赏春秋美景,岂可为一己之私而围之”,于是作罢,御花园北部界限退至瘦西湖以南。

自打回到杭州后,钱弘佐忙得不可开交。

地盘一下子大了许多,不可能再像吴越国时期那样,全国十二个州直属于中枢,现在的疆域兼并了闽国与南唐国,总计45州,民213万户,人口超过了千万。

如果以人口比较国力的话,大吴的国力终于超过了后周。

如果按照粮食产出的话,由于江南亩产要远高于北方,环太湖四州的亩产甚至能超过500斤,远高于北方的二三百斤。所以国力上,钱弘佐已经可以很自信,应当是超过后周不少的。(猫头按:北方亩产低很大原因是北方种麦、南方种稻,稻产量高)

为了便于管理,钱弘佐将目前的疆域分为淮南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两浙道、福建道,另外还有南海都护府与武昌军这两个非标准的地方机构。

淮南道下辖原南唐大别山以东的江北诸州,江南西道即江西八州,江南东道即宣歙池润升常六州,两浙道和福建道就分别是原来的吴越国与闽国辖地。

武昌军比较特别,目前下辖鄂州、黄州、蕲州三州,是林仁肇进攻荆南、湖南的前进基地,下一步吴军就要杀入荆湖,所以武昌军就只是个临时行政单位。

有勋贵上奏称“御极之后当封宗室,拱卫京师”,意思就是该给钱家几个兄弟、叔伯都封王,好助皇帝分守四方。

钱弘佐听了都气笑了,这才多大的地方,就要分封宗室,西汉、西晋的藩王叛乱还不够当前车之鉴的?

钱弘佐把兄弟们一律封郡王,有军国大功的才封王,比如钱弘俶,好歹人家是下过海的,封齐王,其余还有十个兄弟一律封郡王。

至于自己父亲这一辈的,除了原有王爵的以外统统封国公,比如钱文奉,继承了他爹钱元璙的广陵郡王,就被钱弘佐改封为晋陵郡王。

并且规定,五世之后,降等袭爵。

忙完了这些,还要忙着安置南唐的旧臣。

由于南唐那么多州,原都有刺史,投降过来后,又不能把人家刺史给降级成知州,因此,刺史之职仍然全须全尾的保留,但改任别州知州,刺史成为遥领。

从此,刺史之职,彻底成为文官的虚衔,不再是统领地方军政大权的实职。

军官也一样,节度使也彻底成为了虚衔,节度使成为了武职的最高荣誉。但为了弥补没有节度使之后,地方上缺少统辖几个州军事力量的大将,钱弘佐在关键的几处地方设置了“提督”。

如朱虎臣被命留在淮南,任命为提督淮南诸军事,简称淮南提督,坐镇寿州,可谓是位高权重。

拱卫京师的禁军也补充了兵员,完善了编制,府前亲军更名为御前亲军,由朱行忠统帅。侍卫亲军则由仰国章任马步军都指挥使。

忙完了这些,钱弘佐依旧很忙。

忙于……批成筐成筐的奏章。

新朝初立,百废待兴,地方官特别是新降的地方官,特别热衷于汇报鸡毛蒜皮的小事。

如被任命为泰州知州的谢匡时,五月初三,他上奏称“仰赖陛下恩泽,泰州降雨一寸三毫,万物竞绿”。

钱弘佐看了后,表示真他娘的屁大的事,批示“朕知道了,善”。

五月二十一,谢匡时又上奏:“陛下天威伏远,今本州下雷雨三刻,计八毫,农人称善,正值水稻返青,可免于费力引水,农人得闲,皆称乃陛下仁德之故。”

“一派胡言。”钱弘佐愤而将奏章扔到脚边的篓子里。

其实这也得怪他自己,前两年钱弘佐在成立王城司的同时,下达了一条诏令,就是地方上,州以上职官可以直接密章奏事,而不通过中书门下。

钱弘佐认为,晚唐以来政权更迭频繁的最大原因就是皇权被削弱了,这才造成了地方对皇帝的疏远与忠诚度的下降,所以一旦有武将夺取了京师,地方就纷纷变幻大王旗,改朝换代可谓是无比丝滑。

所以,他这么做本意是让地方官多汇报汇报工作,增加一下与皇帝的友谊,啊呸,是对皇帝的忠诚。

现在好了,地方官屁大的事都要写封奏章,频繁得好比聊微信,搞得钱弘佐哭笑不得。

“章先生,以后有密章进来,你先帮朕看一遍如何,去掉尽说些芝麻绿豆大的屁事的。”钱弘佐踢了踢脚边的篓子。

章德安躬身道:“先唐以来,宦官干政,颇多弊病,太祖(指钱镠)曾明令中官不得参与政事,臣深以为然。”

钱弘佐碰了个钉子。

陈云福在边上直翻白眼,心说“天大的权力掉你头上你自己不要啊”,忙躬身道:“奴婢倒是觉着,不是有翰林嘛,反正是要替陛下起草诏书的,不如捎带一起看看奏章。”

“言之有理”,钱弘佐觉得这样也行,翰林是个现成的官,拿来就能用,中书门下的相公们也没理由反对。

唐代的翰林最初是为皇帝提供娱乐人才的,比如李白、王维,他们的作用就是给皇帝写诗,以至于李白十分痛苦,感觉满腹经纶沦为玩物。

到了后来,翰林才有了拟写诏书的职能,权力得到了扩大。

钱弘佐这么做,也并非纯粹贪图省事,他这么做,另一大原因是为了安置科举官。

自打开科举以来,吴国的科举官其实晋升很困难,因为有大量的勋贵霸占了从地方到中枢的官位,一个萝卜一个坑,是很难有空缺的。特别是最高的宰相之位,更是绝无科举官的可能。搞得年轻人不愿意读书,宁可去参军。

钱弘佐扩大翰林的职权,让科举官可以一举获得成为天子近臣的同时,还侵夺了一部分宰相的职能,可谓是一石二鸟——既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又使得科举的含金量和科举官的地位都得到了提高。

但是,勋贵集团会就此罢休吗?

并不会。他们的触角至少覆盖了两浙道的角角落落,往往在最不引人注目的地方,有时候就会掀起滔天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