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皇宫。
宁王杨豪,入宫拜见皇帝,此时他正紧贴着御道边沿行走着。御道是只有皇帝才能随意踏上去的道路。除此之外,皇后在大婚当日,也是走这条道入宫的;再有就是殿试时,皇帝在亲自选定了状元,榜眼,探花之后,这三个人也可以享受从御道之上走出宫门的殊荣。但这样的待遇,在他们的一生之中,也仅有这么一次。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人可以踏上此道,甚至连从上面跨越过去,也不被允许。为此,许多人在步入皇宫后,都会有意识的离着御道稍远一点儿行走,怕的是一个不小心越过了界踏了上去,落下个不敬之罪。
所以,当宁王此时紧贴着御道行走时,这一反常态的行为,便立即引来了周边侍卫的目光。某一刻,宁王停下了脚步,静静地站着,似乎在想着什么。正当侍卫们疑惑不解时,却见宁王忽然间向右跨了一步,一只脚踩在了御道上,然后抬头望向了周围。那些侍卫们见状,眼睛先是本能的一缩,然后又在宁王慑人的目光注视之下,又知机的快速移开了视线。宁王之举,当然是极为不妥的,按理当治其僭越之罪。然而,他毕竟是最受皇帝宠爱的皇子,他们难道还真的敢去向皇帝告发这件事吗?到时候,宁王只需随便找个借口,例如不小心踏了进去之类的,难不成皇帝还会真的因为这一步而惩戒于他吗?想想也知道那是不太可能的,最多怕也就是斥责两句而已。到时候,自己又当如何自处呢?何苦枉做小人呢?能进到皇宫当侍卫的,本身都是有一些家世背景的,对于明哲保身之道,自然也会有一套自己的认知。于是,他们的反应如出一辙,最终全都选择了视若无睹。
见到那些侍卫的反应后,宁王杨豪撇了撇嘴,诡谲的一笑,极为得意。而后,他又从容不迫的把右脚从御道之中提了出来,再仿佛没事儿人般继续地前行。有几名侍卫默默的握了握拳头,咬了咬牙,很明显这是宁王对他们赤裸裸的挑衅,他绝对是故意这样做的。然而,他们最终还是只能装做什么都没有看到。有些事情,不是他们可以强出头的。宁王这家伙一向嚣张跋扈,然而却又极懂得讨老皇帝的欢心。或许并非没人打算过去皇帝的面前揭穿他的真面目,然而他们却又不得不考虑后果。到时候,只恐落下一个离间君臣父子,妄议宫闱之类的罪名,何苦来哉呢?不值得的。
正在批阅奏折的皇帝,听闻宁王进宫请安,连忙宣其觐见。随侍一旁的升平公主杨静姝,随即便站了起来,向皇帝施了一礼后,指了指皇帝的身后,示意自己想要到后面的露台去。皇帝不疑有它,脸上露出慈爱的笑容,柔声道:“皇儿去外面歇一下也好,这里头终究还是闷了一点,等一会儿,父皇再陪你去临水亭赏荷。”
升平公主点了点头,朝后面走去。对于那位三皇兄,因为小时候的事情,也因为对他一些做为的反感,杨静姝一向都不太愿意和他多接触,因此基本上对于宁王,她都是能避则避的。当然,对于另外三位皇子,其实同样也谈不上如何热络的。皇帝大抵也是觉得,她之所以如此,也只不过是性格使然而已,而不会认为她是有意地在避开宁王。升平公主的生母逝去多年,再加上自小失去了语言能力,虽是金枝玉叶,然而除了皇帝外,生活中还真的再没有什么贴心的人了。虽然她一直都表现得随遇而安,恬静自得,也从来不会主动去提什么要求。但在老皇帝这里,却始终有那种想要多多给予她什么的想法,哪怕她其实不见得有这种需要。而某种程度上,升平公主的与世无争或许反而也是皇帝一直都对其宠溺有加,甚至千依百顺的原故吧。这应该也算是某种形式的补偿心态吧。
升平公主站在露台上,看向四周。皇宫内的建筑、景物自然都是经过精雕细琢的,风景不可谓不美,只不过从小看到大了,再怎么样的美景,看多了也就没有太多感觉了。耳朵里偶尔传来殿内的说话声,不过升平公主并没有刻意的去听他们在说什么,一来性子上她本身就不是个八卦的人;二来她对于那位三皇兄日常在父皇面前的惺惺作态,早有领教,只想眼不见心不烦,因此便也有意无意的屏蔽掉了。
宁王倒是没有逗留太久,升平公主也是直到殿内彻底安静下来后,才返回入殿的。皇帝的心情看起来不错,见她进来,笑了笑道:“父皇还有几份奏折要批阅,等一会儿,咱们就去赏荷。”说完,将手中捧着的一个精美的盒子放在了桌上,重新拿起奏折看了起来。
升平公主有心想要表达:其实,我也没那么喜欢赏荷的,去不去并没有什么所谓的。可惜,她不能说话,看了一眼忙碌的父皇后,最终还是默认了这一切。可能也是因为自己要表达什么时,都必须写字,这事儿是真的挺麻烦的,因此经常性的,升平公主在非必要及可接受的情况下,都会选择默认别人的安排。别人以为那就是她想要的,殊不知那其实只是她懒得拒绝而已。因为不方便与人沟通交流,这种事儿日积月累下来后,也多少让她已经习惯了大多数时候只是默默的去接受。好在她是公主,又深受皇帝的宠爱,因此倒也不会有什么人真敢让她受委屈的,所以倒是也没什么所谓的。
杨静姝看了一眼皇帝刚刚放下的盒子。这个盒子巴掌大小,外观精美,刚刚出去时,她确定御桌上是没有这个的,那应该就是宁王刚才献上来的吧!宁王倒是常常会献上一些他从宫外搜罗来的稀罕物,不过她并没有什么探究的兴趣,因此看了一眼后,便移开了目光,走到一旁的桌子上去写写画画了。
皇宫里的生活固然衣食无忧,但也真的挺无聊的。这些年来,最让杨静姝开心的时候,就是陪着皇帝到宫外去。她还是挺喜欢去看一看宫外的那些市井生活,感受感受那些烟火气息的,只不过那样的时候并不多。倒是最近几年,她出宫的机会多了许多。因为皇帝也是个戏剧爱好者,所以便常常带着她去矾楼的剧场看戏。
话说,自从矾楼开到京城,许鹤许大师带领着他的团队,将戏剧这一艺术形式在京城推出之后,着实引发了极大的追捧和轰动,矾楼剧场更是几乎场场爆满。尽管后来,京城里跟风开设的剧场,多如牛毛,然而却始终没有任何一家可以比肩许鹤他们。哪怕那些人想尽了办法,例如将剧场装修得豪华无比,又或者采用低价策略等等,都最终没有任何的效果。因为他们不明白,戏剧演出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在于这些外在,而在于内容。
矾楼剧场是因为有许鹤的严格把关,许合子等众多优秀演员的倾情付出,以及剧本的精心打磨才让观众心甘情愿的买单的。然而这些东西,是需要沉淀的,绝对不是随便搭个草台班子就可以被市场接受的。短时间里,他们通过一些小伎俩的确可以吸引到一些观众,但最终却还是经不起时间的检验。观众很快的就会发现他们的演出,缺乏内涵、粗糙、内容空洞、情节牵强,哪怕去照搬矾楼的剧目,演员的艺术功底及表现力也还是很容易就高下立判,暴露短板的。因此,风风火火了一段时间后,终究大部分剧团还是被淘汰了。总之一句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想要他们心甘情愿的掏钱,还是需要真功夫的。当然,所谓大浪淘沙,在这个过程中,也还是涌现出了一些优秀的创作者、表演者的。他们受矾楼的影响,痴迷并热爱戏剧,一直在苦心钻营和用心学习着。只不过,这当然并非一时一日之功就可以成就的,还是那句话:这需要沉淀。
随着去矾楼的次数增多,与许鹤、许合子、李严等人自然也就慢慢熟悉了。在这一过程里,升平公主渐渐的对于戏本创作产生了兴趣。一开始的时候,许鹤等人对此是有着先入为主的成见的。在他们的认知里,公主殿下毕竟是养在深宫之中的,对于市井人生肯定是不了解的,因此她所谓的对戏本创作感兴趣,只怕……也仅止于一时兴起吧!毕竟这些戏剧是要给普罗大众看的,而对此缺乏体验的公主,想来是不大可能会懂的。
不过,人家毕竟是公主,有兴趣想要了解一下戏剧的创作,那当然是不能拒绝的。于是,但凡公主殿下感兴趣的戏本,不管创作到哪一个阶段了,只要她想看,就全对她开放,甚至于她如果想要抄录回去,也并无不可。想来,以人家尊贵的身份,也做不出什么出卖剧本之类的跌份儿的事情的。不过,在公主殿下看过那些剧本后,还真的提了些修改意见的。而在许鹤、李严等主创人员仔细的看过那些意见,并与原稿进行比较之后,他们竟惊讶的发现:这位公主殿下所修改的部分,还真的非常有创建性呢。
升平公主,倒是没有对故事的框架或者情节等做什么改动,显然她对于自己缺乏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这一点,也是有清晰的认知的。她主要改动的地方,是在唱词的部分。因为要进行演唱,所以在词藻韵律上是需要仔细雕琢,精心打磨的。而他们惊讶的发现,在这方面公主殿下竟然表现出了非凡的天赋。比如,最近他们正在做的一个戏本,经其改动后,委实是令他们感觉惊艳。而这部新的戏剧,名字就叫做《天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