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大汉第一太子 > 第212章 太子赠礼,为何是五铢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12章 太子赠礼,为何是五铢钱

看着御阶之上,刘邦眼带狡黠的望向自己,萧何也是会心一笑,面色温和的低下了头。

——共事这么多年,这点基本的默契,君臣二人还是有的。

只不过,回想起此番,同时解决‘废黜三铢钱’‘不让天子刘邦承认自己施政有误’之方案的来由之时,萧何的面容之上,又稍涌上些许迟疑。

“恩出于上,失源于下······”

“嗯······”

将前日,刘盈隐晦道与自己的话在心中默念一遍,萧何的神情之中,只悄然带上了些许唏嘘。

“是啊······”

“朝中公卿食君之禄,自当忠君之事。”

“若往年,府、库空虚,又关东乱起不休之时,公卿百官拟得良策,陛下亦不至棋行险着,令铸三铢?”

暗自思虑着,萧何只面带沧桑的自顾自一点头。

“确当如是。”

“纵老夫,亦有献策不力之处。”

想到这里,萧何终于再次抬起头,望向刘邦的目光中,只带上了一抹决绝。

“陛下。”

满是郑重的朝刘邦一拱手,萧何便从座位上起身,又从怀中掏出了另一个布袋,递给了身旁的寺人。

正所谓一回生,二回熟——不待萧何开口吩咐,寺人便福灵心至,捧着布袋小跑上御阶,将布袋递到了刘邦面前。

随着寺人自御阶下小跑到刘邦身侧,清脆的金属碰撞声在长信殿内响起,惹得刘邦面色不由又是一拧。

“又是钱?”

在心中稍发出一声惊呼,刘邦便琢磨不定的接过钱袋,却并未着急低下头,而是将困惑的目光,撒向躬立于御阶之下的萧何。

见萧何丝毫没有开口的意思,只昂起头,看了眼手中的钱袋,旋即又轻轻一点头,刘邦才满带着疑虑,将这第二个钱袋打开。

而当这只钱袋内的钱币,被刘邦小心取其一枚,并端到胸前之时,刘邦的面容之上,顿时带上了些许惊诧。

“钱······”

“五铢?”

孤疑的发出一声自语,刘邦又撇了眼萧何,见萧何依旧是一副淡然之色,刘邦终是深吸一口气,旋即坐回御榻之上,仔细端详起了手中的钱币。

与秦半两、汉三铢一样,眼前这枚铜钱,依旧是圆形、方孔,象征着天圆地方。

钱面凸攥的文字,则同少府过去熔铸的三铢钱一样,于一面文‘汉兴’二字。

只不过,在本该文有‘半两’的另一面,却文上了‘五铢’二字。

也正是在看到这两个字之后,刘邦才发出了先前那声惊呼。

看过正反两面的刻字,刘邦稍一沉吟,便将手中钱袋放上御案,右手捏着那枚五铢钱,左手则从御案上的三铢钱中随便拿起一枚,旋即双手弯曲,将两枚钱币稍递向离眼睛更近的位置。

只这么一对比,刘邦便发现:右手上的五铢钱,外径与左手上的三铢钱几乎一致,均为五分,即半寸左右。

但这枚五铢钱的内孔,却并不像三铢钱那么大,看上去,大概只在二分上下。

从外径和内孔的比例来看,这枚五铢钱,似乎更像是枚小一号的秦半两?

反观刘邦左手上的‘汉半两’,外径五分,钱内方孔的对角线,却有将近四分!

——这样一枚‘汉半两’,与其说是钱币,倒不如说是指环!

除了内孔大小的诧异,这两枚钱的成色,也基本是天差地别。

‘汉半两’自不用说,全然泛着铅所特有的暗银色光泽,捏着钱反复对着光线移动,才能偶尔看出些许铜黄色。

反观那枚制作精良、铭文清晰的五铢钱,铜黄色光泽虽不如秦半两那般纯粹,却也大体呈铜黄色,只色泽稍浅一些。

至于重量,也不用再去掂量了——外径与三铢钱一样大,内孔却小了近一半一圈,这就足以使得这枚‘铜钱五铢’,达到起码五铢的重量。

“嗯~”

“甚好。”

“如此大小,较秦半两稍轻,又较汉半两更得分量。”

“成色不比秦半两之足铜,又稍佳于汉半两之色不足······”

“嗯!”

“如此之钱,当可行于天下!”

面带赞可的点了点头,刘邦便下意识直起身,待看到萧何略带苦涩的面容,才终于回过神来:现在,好像不是讨论‘五铢钱能不能成为通用货币’的时候······

“咳。”

“咳咳······”

略有些尴尬的干咳两声,只片刻的功夫,刘邦便重新恢复到先前那略有些严肃的坐姿,旋即僵笑着捏起手中的五铢钱,对萧何稍一颔首。

“酂侯今日献此钱五铢,乃何意?”

“莫非当今,天下民所用之钱不杂?”

听闻刘邦这声几乎称得上‘明示’的提问,萧何只稍低头一笑,便对刘邦再一拱手。

“禀陛下······”

“此钱五铢,非臣所献,乃太子临行之时,托请于臣,转呈于陛下当面······”

“哦?”

萧何话音刚落,便见刘邦面带诧异的将上半身往后一仰,旋即兴致盎然的眯起眼角。

“太子返乡祭祖,旬月便当得返,又缘何献礼于朕?”

面色温和的道出此语,又见刘邦浅笑着低下头,拇指指腹轻抚着手中的五铢钱,似是随口般又是一问。

“又为何,太子以此钱五铢,以为献朕之礼?”

听着刘邦意味深长的语调,萧何自是立刻会议,只轻笑着抬起头。

“太子言:此归丰沛,路途稍远,待再归长安,当乃明岁冬、秋。”

“然不数月,便是陛下诞辰。”

“太子恐彼时,为关东之‘道’所阻,便备下此礼,以先献于陛下······”

语调平和的指出这枚五铢钱的来由,待刘邦略带深意的一笑,萧何也终是敛回面上笑意,略有些郑重的抬起头。

“及太子为何以此钱五铢为礼,臣亦奇之,便出口相问。”

“太子言:昔,陛下念天下万民苦秦钱之重,又故列国之前甚杂,方令铸汉钱半两,以与民便宜;又陛下恐天下钱不足用,更明颁诏谕:许民私铸钱。”

“然陛下便宜天下万民之仁政,竟为别有用心之贼子所污,使贼子争相铸不足重、不足色之劣钱、荚钱,以谋暴利!”

说到这里,萧何语调只陡然一肃,面容之上,也已尽是庄严。

“陛下之仁心,为贼子用之于牟取暴利;初为百姓赞曰‘便宜’之汉半两,今竟已不得信!”

“更有甚者,有如此之贼二三人,得秦半两亦或故列国之砸钱,皆熔而得铜,再以一-九之比铸铅钱,以损陛下之德!”

“如此祸乱社稷、损君德之乱臣贼子,实其心可诛,人人得而诛之!!!”

满是恼怒的发出一声低呵,萧何甚至不忘拧其眉,在面前的案几上重重一拍!

见萧何这么一副‘痛心疾首’的架势,刘邦都不由吓了一跳!

甚至有那么一瞬间,刘邦心里都有些打起了鼓。

这厮说的‘乱臣贼子’······

不会就是朕吧?

带着这个疑惑抬起头,见萧何依旧保持着先前那副义正言辞,势与‘逆贼’势不两立的模样,刘邦几乎是不做任何思考,便自然的嗡尔一皱眉!

“太子所言甚是!”

“朕铸汉半两,本为天下之便宜,不曾想,竟为乱臣贼子所用,以为残民之具!”

“哼!”

毫不带做作痕迹的闷哼一声,就见刘邦怒火难遏的将头别了过去,摆出了一副自己跟自己生闷气的模样。

对刘邦这般作态,萧何也没有感到丝毫意外,只阴沉着脸一点头,便继续道:“臣闻太子此言,亦深以为然,恨不能亲执天子剑,瞠目而巡天下,代陛下尽除此等乱臣贼子!”

“怎奈臣年老体弱,空有一腔壮志,而不能得行······”

说着,萧何不忘适时摆出一副‘真是太遗憾了’的表情,又似是自责般摇头一叹息。

而后,萧何便在刘邦‘劝慰’的目光注视下,将自己从刘盈口中‘听’来的建议,尽数摆在了刘邦面前。

“知臣有此壮志,太子不忍臣抱憾而终,便试以‘废钱半两’之事言与臣。”

“太子言: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经·系辞下》)。”

“秦半两虽足重,然又过重,民用之不便;”

“及汉半两,本陛下所铸之汉钱,怎奈贼子作祟,已失其‘便宜天下万民’之始效。”

“故太子意:若欲阻此等乱臣贼子,续铸劣钱以伤天下万民,首当其冲者,便乃禁民私铸!”

神情严肃的道出此语,萧何面上便稍带上了些许唏嘘,以及遗憾。

“陛下许民私铸,本乃让利与民之善举;然陛下之任心,已为贼子用之于残民、害民。”

“为使民不复为贼子所残,陛下纵心有不忍,恐亦当禁民私铸钱,而使少府专之······”

配合着萧何演了好一会儿,见萧何终于说到戏肉,刘邦终是长舒一口气,气质中,也陡然带上了处理国事时的慎重。

思虑片刻,刘邦便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表示自己认可萧何的说法。

——在‘天子不能认错’的前提下,直接承认‘朕当初根本就不该允许民间私自铸钱’,自然是刘邦无法接受的。

但稍微上点春秋笔法,将其解释成‘允许百姓私自铸钱本来没错,怎奈贼子利用这个漏洞残害朕的子民;为了保护子民,朕只能昧着本心,废黜这个原本没错的制度’,就可以勉强接受了。

为了增加这个说法的可信度,刘邦甚至可以装摸做样的在诏书上补充一句:允许百姓私自铸钱,现在还没到时候,等朕把那些别有用心,残害天下百姓的乱臣贼子铲除了,再研究铸币权的私有问题吧。

至于以后?

——活了这把年纪,刘邦还有多长时间的寿命,可以被称为‘以后’?

等过几年,刘邦两腿一蹬,‘许民私铸’的话题,就可以被刘邦一起带进长陵。

就算真有不开眼的二货,问以后的刘盈,甚至刘盈之后的汉天子:什么时候允许百姓私自铸钱?那也有的是办法。

怂一点的,可以说:朕德薄,不敢效仿高皇帝的仁政,以伤先祖遗德;此事,还是以后再议吧。

——‘拖’字诀,可不是官僚首创!

而在如今的汉室,只有天子才有资格施行的‘拖’字诀,一般被称之为:奏折留中不发。

留中不发,也可以被翻译成‘拿去当柴火烧了’。

怂的都有‘拖’字诀可以施展,硬气的就更不用说了——完全可以直接回怼一句:三代不同礼,五王不同法!

反正再怎样,最终解释权,也还是在天子手里。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堂堂汉天子,都已经到了无法拒绝‘许民私自铸钱’的地步,那刘汉社稷,也基本到了活该灭亡的那一天了······

总的来说,对于萧何······

不,应该是刘盈。

对于刘盈这个提案,刘邦虽然不算太满意,但也勉强能接受。

见刘邦点头,萧何心中,也是一块大石落地。

——刘邦发行三铢钱,真正为汉室埋下的祸根,其实根本不是三铢钱本身,而是打开了‘许民私铸’的口子!

只要赌上这个口子,禁止少府以外的任何个人或机构铸钱,那三铢钱的问题,就可以说是解决了大半。

剩下的,就是一些补充措施,以及善后工作了。

“除禁民私铸,陛下还当于诏书中明言:凡色不见黄、外径不足内孔对径之倍、重不足其面文之钱,皆不可行于市。”

“如此,纵有乱臣贼子得劣钱,亦当无从再行残民之举。”

听到这里,刘邦只下意识皱起眉,望向萧何的目光中,也稍带上了些许迟疑。

见此,萧何只笑着低下头,对刘邦稍一拱手。

“陛下之忧,太子亦已查明。”

“内帑往数岁所入之劣钱、荚钱,皆已为太子用于购粮商之仓。”

“且自陛下令少府铸汉半两至今,天下民皆为私铸劣钱之贼、哄抬粮价之商贾所残,多无余钱。”

“纵有,亦多为秦钱,而非汉半两······”

听到这里,刘邦面上迟疑才悄然退散。

百姓手中没钱,就意味着否定三铢钱的价值,并不会伤到汉室的基本盘。

少府的三铢钱早早甩了出去,也意味着中央财政不会受到打击。

说来说去,废黜三铢钱,只会伤害到那些持有三铢钱的人。

而在三铢钱信用全失的当下,依旧持有三铢钱的人,只可能是铸钱者本人。

如此说来,在当下废除三铢钱,确实可以将失态,控制到最小范围之内······

“嗯·······”

“虽尚不算上佳之策,亦不无不可······”

带着若有所思的神情,丢下这么一句模棱两可的话,刘邦便似是梦游般,缓缓走向了后殿的方向。

而在刘邦身后,看着刘邦离去的背影,丞相萧何的面庞之上,终于涌上了一抹如释重负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