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从包工头到一方高官 > 第1005章 启动上市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至于工程这件事,慢慢来呗,反正现在还只是筹备阶段,目前最要紧的是一个水源地大坝加高加宽工程,这个工程总投资一百亿,总承包方是水电建公司,施工方也是他们几个系统内的企业。

但并不意味着不能从它们手里分点工程了。

正好这个工程建完,总施工工程又开始了。

杨辰把合作伙伴都喊到一块,再加上鲁战的合作方,反正带他一个不多,没他一个不少,毕竟他也算是人家系统内的,还是有优势的。

然后群策群力,大家各找各的关系,看谁的门路够得上,就走谁的门路,谁在里面占的份额就大。

杨辰反正是解决了资质的问题,要关系也不是没有,杨辰主要是不想吃相太难看了。

最后是史雨君那边打开了门路,某铁四局头头那是他好哥们,但是某铁四局没有水利水电施工资格,所以没有往这边想过。

但十一局和十八局却接了这个工程,绕了一个弯后,杨辰他们组建的新公司就跟十八局签订了合作协议。

毕竟十八局驻地不在这里,这里也不是他们的主要业务范围,包出来点工程也未尝不可。

虽然这一点就是几个亿,对别人来说就是大工程了。

杨辰交待清楚之后,就不很管这事了。

他现在主要就是个操盘的,把大家喊到一块,吃喝玩乐的同时把业务一谈,把利益一分,你们听我的就行。

主打一个公平公正,不偏不倚。

杨辰现在主要的精力,除了工作以外,剩下的全部放在连山水泥的上市事宜上。

其实几个二期工程先后投产之后,杨辰就开始考虑这件事了。

毕竟现在规模也有了,论先进生产线的产量,连山水泥能进到全国前十。

中北部三个分厂,万岛国还有一个,也算是完成了基本布局。

财务报表一直按照香江的上市要求进行规范了,会计师报告

按照《香江财务报告准则》也够三年了,这些都没有问题,保荐人及承销方,本来准备找华银证券的,但是用了联合会和商会的钱后,那边推荐了大摩。

“大摩”就是鼎鼎大名的摩根士丹利,而“小摩”反而叫摩根大通。

就是原来大家众所周知的摩根财团,被罗斯福用反垄断法拆分之后,小摩负责银行业务,大摩负责投资。

张红霞考虑再三,又征求了杨辰的意见,挨不过欠下的人情,只能用大摩了,即使华银这边也愿意退让,只做为承销商即可。

现在大摩跟国家的关系相当好,国家成立的那个投资公司,大摩就是发起人之一,拿了百分之三十五的股份呢。

定下来保荐人之后,就要开始聘请审计师,律师,不仅香江要请,内地也要请,如果准备设立海外控股公司,那边也要请。

同时还要聘请行业研究顾问。

杨辰看了看发过来的清单,保荐费五百万,审计费四百万,律师费一千一百万,评估费七十万,印刷费五百万,车马费五十万,其它各项费用一百万。

三年的营业记录,三年的管理层不变,公司核心业务必须符合最低财务要求,申请人必须对公司的业务拥有控制权。

三个标准分别是:市值大于五亿的话,近一年盈利必须大于两千万,三年盈利大于五千万;

市值大于二十亿的话,近一年收入必须超过五亿,三年现金流大于一亿;

市值大于四十亿的话,近一年收入必须超过五亿。

连山水泥远远超过了第一个标准,勉强满足第二个标准,第三个标准保荐方不推荐,认为发行后市值达不到四十亿。

因为他们对行业成长情况不太看好,行业研究顾问也不支持。

但华银证券支持,他们对于国内基建发展的增长比较了解,也看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最终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按照第三个标准进行。

同时内地的企业在香江上市,又有三个不同的模式:

一个是 h股模式,在内地的股份有限公司,直接在香江交易所申请发行境外上市的外资股,也就是 h 股,然后挂牌进行交易。

这种方式,是把在内地注册成立的公司当作上市的主体,只要向香江交易所申报完,在国内证监会备案一下就行了。

这个模式不牵扯境外重组,成本相对比较低,也比较便捷,时间短,手续简单。

不好处就是,未来公司的股份转让容易受国内法规的限制。

另一个是红筹模式,国内的股东在境外(大家所熟知的开曼、百慕大这些地方)新成立一个控股公司,来对国内的企业进行控股或者协议控制,然后用这个控股公司的名义在香江上市。

这种上市模式的主体是在境外注册的公司,不过它的业务、盈利还有资产都是来自内地的,同样要先向证监会备案之后才能上市。

该模式因涉及到境外重组,成本比较高,花费的时间也长,好处就是流通方便,股票容易操作。

还有一个就是买壳上市,去收购一家已上市公司的控股权,把资产注入进去,从而实现“反向收购、借壳上市”的目标。

买壳上市要是已经有了收购的对象,筹备的时间会比较短,要做的工作也比较精简,但是呢,得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规划,避开各种监管的条例。

有时候比申请新上市还要繁琐,而且,很多审批手续不一定能省掉。

借壳这件事是第一个被杨辰排除掉的,但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模式下,杨辰迟迟下定不了决心,各有各的好处,各有各的利弊。

特别是,他是公司是实际所有人,拿主意的人是他,必须由他来决定。

但是涉及到后续的公司治理,杨辰又有点难以决定。

怎么办,关键是杨辰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能信任的人都是还不如他的,找谁商量去。

因为这种事不是小事,一旦上市成功,募集个二十亿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