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我就是要做皇帝 > 第69章 入散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应昭听不到。

他已经到了散关前见到了陶明。

“陛下。”陶明拱了拱手。

应昭笑了笑,一路风尘仆仆的他,丝毫不见多少疲倦:“不是说了不用迎接吗?”

陶明来了十里亭,带着散关附近的官员等着皇帝。

“我是可以不来,但他们岂敢不来。”

陶明摇了摇头,他自三年前就在东宫避难,早就习惯了应昭的处事方式。

自然知道应昭并不喜欢繁文缛节,能免则免,实际干事才是他想要看到的。

但,散关附近的官员却不能这样,他们还想要在应昭面前露脸,尽早融入应昭的集团之中。

所以陶明就算不来,也被这群人吵得不得不来。

应昭笑了笑,看了一下几个官说:“有接风宴的话,今夜都一起来吧。”

“谢陛下!”

众官们狂喜,没想到居然有机会混脸熟了。

应昭颔首,接着骑马入关。

散关,也叫大散关。

历朝历代,但凡想要从雍州入蜀,就一定得走这里,因此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山势也险峻,未来此地也是他和世家争夺的重心。

进了散关的军营,陶明居于下,看着应昭坐上首位后道:“长安如何了?”

“已经撤出来了,元德先生也离开了。”

“舅父……入蜀了?”陶明愣了一下。

应昭说:“不能不入蜀啊!他留在关中,反而更危险,后续就会抵达。”

陶明点了点头,转移了话题:“我听说刘信和妻弟费侃劝降了法匡。”

“是,不过有什么问题吗?”

应昭对于陶明突然提法匡的事情,觉得有点意外。

一般情况下,陶明很少插嘴东宫的事情,毕竟当初被自己牵连拖累,陶家基本上是损失的差不多了。

现在的陶明更注重的还是明哲保身跟立功丛勋,事实上只要他保持这样的速度,到了下一代,陶家也就能恢复往日的荣光。

所以当一个孤臣,反而能让应昭歉疚更多,资源也会更多的倾斜自己的表兄弟。

“法匡的投降让我很奇怪,我小时候听父亲说,法匡是个有心思的人,他们一起在太学的时候,他给人的感觉是极度遵守律法教条的。汤律有言:守土有责。他若是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选择投降呢?”

陶明这话,让应昭思索了几分:“这件事情,回头见到了法匡就知道了。至于入蜀,梓潼都下了,前头也没什么可以阻挡我们了。”

“这……也是。”陶明想了想,也不觉得会有什么问题了。

就算法匡有心算计又如何?应昭的大军已经加速南下,未来十几万人进来,没了剑门关和梓潼郡,注定没人是应昭的对手。

成都,已经在招手了。

“对了,分田均地的事情你考虑好了吗?”

陶明又问。

应昭抬起了头看向陶明:“你想要劝我不那么做?”

“你这么做,很可能会招致蜀中世家强烈反弹。现在的他,只怕更多还是选择观望。”

陶明担心应昭会粗暴的分田地。

因为这么做的后果,自然不言而喻。

“我有钱买,他们愿意卖吗?”应昭呵呵一声,“就好像我曾经跟元宏提了这么一嘴,反倒成了我在菜市口受辱的罪行之一。老实说,我对世家不报什么希望,能听话就留着,不听话就杀,就这么简单。”

“咱们的吏员不够。”陶明没有硬劝。

“你还滑头的学会了迂回。”应昭哈哈笑了起来,笑过之后就没好气的说,“吏员需要认识几个字?吏员是最好培养的!真正难培养的是独当一面的官,但这也不是问题,因为可以卷,只要卷出来一个,那就是赚到。”

“所以你真要开科举?”

陶明知道卷意味着什么:“我们没有这么大的基数,毕竟蜀中户口,三年前才上报,拢共才四百万。”

“你信世家上报的户数?”应昭呵呵了。

这玩意儿能信才是见鬼了!

“汤国账面人口数五千万,但实际人口,应该在八千万上下。”应昭淡淡的说道,“这消失的三千万人,有一千万是逃户、山民和游牧,剩下的两千万,才是这天下世家吃掉的隐户。否则,关东和江南哪里来的那么多城市?”

“可就是这样蜀中又能有多少人口?”陶明皱眉看着应昭。

“八百万上下。”应昭平静的说,“不要小瞧了蜀地,百五十年来,他们除了成汉之乱外,就没有再经历什么动乱了。”

成汉,是历史上东晋十六国中的十六国,也在一些史书被称为蜀。

区别于蜀汉政权,也被称呼为后蜀。

西晋末年,氐人李特起兵汇合从关中南逃的流民团一起创立基业,打成都的时候,死了。

之后他弟弟李流接管军队,但也很快病死。

再然后就是李特的儿子李雄接替掌管军队,最终打下成都,建立国号曰汉,史称成汉。

若是原来的历史,这家伙开立的国家,四十年后才会被桓温消灭。

但偏生他们氐人在四川开辟基业不久,太祖皇帝就兵临关中,攻克陇右。

既然得陇那就得望蜀。

刚刚开国就迅速腐化的氐族人压根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短短三场酣畅淋漓的征伐之后,李雄死于南逃键为郡的路上。

立国五年而亡。

但这就是曹魏灭蜀之后,最大的一场动乱。

而这一场动乱背后,又因为关中流民的加入,又一次快速充实了本地户数。

自太祖开国一百年,蜀地除了西北的汶山郡老是被吐谷浑骚扰之外,就没有多少征伐了。

就这样,连连丰收的蜀州,总人口怎么可能才四百万?

鬼都不信好伐!

应昭预估八百万也不是一拍脑袋就想出来的,主要还是因为有派人进来调查过。

蜀地,成都城市群没有被记录户口的流民,大概在六十万上下。

他们一般在岷江上当码头工,或者给世家们当短期的矿工。

蜀州的商业氛围很发达。

一来蜀地粮产是绝对富裕,但大头控制在世家手中,并且他们还有硬通货蜀绣,应昭自己很多衣服,都是蜀地上贡的蜀绣裁制。

所以,织锦也是一门活计。

蜀地的工厂化运营,也算是先驱。

尤其是关陇世家打通了西域之后,丝绸之路重启,更是令蜀地的人口很大一部分从事在工商业之中。

虽说蜀道难,但出了蜀,还是能看到很多很多的蜀人的。

所以人口没有上边说的那么惨,至少八百万,甚至可能更多。

毕竟工业养的人更多。

尤其是纺织业!

而且蜀州也是开垦风气最好的州郡,本地的世家也不是傻子,一旦蜀州遭遇一场旱涝,百姓真的拿不到一丁点粮食,还不得跟你造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