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王远瞥了眼起居郎,笑道:“陛下,此事确实是小侄考虑不周,不过这个不算正餐,乃小侄酒楼上的菜品,特来让陛下与皇后品尝,嗯,就是浅尝一下!”

李二捋了下胡须,点头说道:“好吧,下不为例!”

锅中肉熟了,王远说道“陛下,此锅名为鸳鸯锅,红色汤水为辣的,专为不同口味之人准备。”

王远伸手从两边各夹了块羊肉,蘸了下酱料吃了起来。

“唔,已经熟了,陛下、姐姐,请品尝!”

李二说道:“朕说过,不用为朕试毒。”

王远笑道:“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陛下安危关系整个大唐,所以试毒还是有必要的。”

李二心中感动,拍了拍王远的肩膀,便带头吃了起来。

“美味!”

“太好吃了!”

“真香!”

张阿难送来一坛白酒,王远与李二推杯换盏,边喝边聊。

“陛下,过几日酒楼开张,我准备全部上火锅,此种吃法简便又美味,最适合冬天食用,而且用不了多少人,其他菜式等来年开春再上。”

“嗯,确实如此,朕此时都感到全身都热乎了。”

“陛下可知有一种肉涮火锅更好吃?”

“何肉?”

“牛肉!”

“咳咳咳,朕警告你,朝廷三令五申不准私自宰杀耕牛,你可别犯事,否则朕亲自打你板子!”

“陛下多虑了,小侄哪敢呢!我的意思是,可以让不良人四处打听一下,若是有死牛就买来,送去酒楼做成美食。”

“你个臭小子,竟敢公器私用!”

“嘿嘿,不良人本来就是为陛探察民间消息的,乃陛下的眼睛和耳朵,得到这种消息不是很正常吗?”

李二摆摆手,算是默认了。

酒足饭饱,李二起身说道:“随朕去御书房。”

王起身拱手说道:“姐姐、卫王、丽质妹妹,我先去了!”

“弟弟尽管去吧。”

王远跟着李二走出立政殿,对张阿难说道:“张公公,安排几个宫人,我教他们安装这种炉子,学会了好让他们去其他贵人之处装上。”

“好嘞!”

王远牵着马车,跟着李二来到书房,一刻不到,炉子就装上了。

生上煤炭,烧上水,两人坐到炉边等到水开泡茶。

此时两人都已经有些微醺,李二开口问道:“这种炉子每日能打造多少?”

王远说道:“一日上千套还是能做出来的,这还是得益于那些水力机床。”

“不能再多了吗?”

“若是那些工匠全部停下手中的活,全力制作火炉,一日五六千套还是能做出来的。陛下,可是又出了什么事情?”

李二也知道,那些铁匠有大部分人在制作兵器,看来应该让他们停下别的活,全力制作火炉了。

“如今天气渐冷,那些门阀世家又开始蠢蠢欲动了,经过了上次粮食事件,这次越发的变本加利,甚至勾结一些皇族勋贵,将长安周围以及北部大部分地区的木炭几乎收购一空,至使木炭价格飞涨,现在已经是原先的五倍了,估计再过些日子能高达十倍之多。”

王远冷笑一声:“这些世家门阀只顾自己的利益得失,罔顾百姓死活,他们想囤积木炭,奇货可居,岂知陛下早有预谋,这次恐怕他们又要吃个大亏了。陛下放心,小侄这就回去,让渭南县的工匠全力打造火炉。”

李二摆手说道:“先不急。朕要说的是那些皇族勋贵,这些人最是可恨,他们吃着朝廷的奉禄,却做着危害百姓之事,你说朕应该如何做?”

王远心中一动,便明白了李二的意思,这是想让自己去探探老皇帝的口风,毕竟这些人都是他们老李家的亲戚。

“陛下,小侄与太上皇素未谋面,朝中那么多的大臣,为何又是我?”

李二苦笑道:“正是因为太上皇与你素不相识,所以说只有你最合适。”

王远转念一想,便什么都明白了,朝中的大臣一部分是老皇帝和隐太子的旧部,一部分是李二的人,确实都不适合。

“陛下,太上皇是否真的被你囚禁在宫中?”

李二瞪了王远一眼:“这话你也相信?如今朕的皇权稳固,何需惧怕?朕巴不得有些跳梁小丑蹦出来,试试朕的刀子是否锋利!”

王远点点头:“看来是太上皇不愿搬离太极宫,只是为了给陛下添堵而已。小侄若是带太上皇去我那里玩耍,好吃的好玩的侍候着,陛下是否允许?”

李二眼睛一亮,立即明白了王远的意思,开口说道:“太上皇乃朕的父皇,他要去哪里,朕还能拦着不成?”

王远笑道:“陛下,茶楼和酒楼就快开张了,但是还缺牌匾,你看是不是?”

李二笑道:“你个臭小子,朕这就给你写!”

“谢陛下!”

王远立即起身磨墨,李二挥毫泼墨,片刻写好,王远吹干墨迹,收入怀中。

“陛下,小侄这就回去准备一下,明日过来请太上皇去茶楼饮茶。”

李二明白,茶楼是不良人的总部,请老皇帝去喝茶,暗中的意思是有不良人监视,让自己放心。

李二挥挥手,王远便告退走了出去。

马车已经空了,王远牵着马车回去。

将李二写的两张纸递给王福,让他尽快去找人制作牌匾。

让许大栓快马加鞭去渭南县通知全力制作火炉。

又找来一些穷人在军营后面搭建一个大型仓库,到时火炉和煤炭运来可以在里面存放。

叫来两个太监,来到别墅二楼书房中,拿出几张纸,递给他们,这些纸是王远在自己小镇中手抄的小说。

一部三国演义,一部白蛇传,都是前几章,让他们一人一本,到时在茶楼说书,肯定能吸引不少顾客。

特别是赶考的书生,此时还未放榜,芙蓉园每日都有人成群结队的进去游玩,路过酒楼和茶楼这里免不了指指点,但周围都围上了栅栏,人们又进不来观看。

一直到深夜,才将一些自己所理解的说书常用技巧教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只有靠他们自己练习或在实践中摸索了。

大唐人哪里见过这种表演方式,想必定会一炮而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