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可能是看到何雨柱的书法很好,他就提出了这个建议。

这可把宁桂洲给气坏了。

但宁桂洲又想到,何雨柱是不是看出了他们的套路,故意这么做的?不过,他很快就打消了这个想法。

这肯定是一场事故。谁能想到,这些人居然傻到这种程度,还真就把整件事给交代了?

何雨柱拿出五十两银子,交给了几个在翰林院任职的大臣,便挥袖离去。

连宁桂洲自己都没有预料到,区区一个小官,居然能让这么多蠢货,都为之侧目。

洪敏之端坐在内阁之上,静静的翻看着那份日程安排。

翰林众人还在为了各自的职务争执不休,并没有意识到,洪敏之提出要宁桂洲接任他们的职务。

除了最早一届的内阁大臣与大学者,其他的大臣也不少。这些人大都按翰林之名,并配备了正式的书吏。

太学里面,也是分成了好几个小队,每个小队都有自己的小队。宁桂洲这边,他们有两个名额。

不过,递交上去的名额,还得几位阁老亲自把关。

三鼎甲虽说同属一处,但按道理来说,新进的翰林未必会立刻到任。

所以宁桂洲把何雨柱介绍给洪敏之,让她吃了一惊。

在他看来,就算要破坏规矩,也应该是陈磊才对。怎么说,也是一国之主。

何雨柱虽然是张岳的真传弟子,但在陈磊面前,根本就不够看。

这么说,宁桂洲是看上何雨柱了?

洪敏之最早知道何雨柱这个人,还是在何雨柱的手札上。只是当时他对《春秋》不感兴趣,加上有公事在身,便不去理会。

也是从那时起,他才清楚了对方的底细。那时候,他只觉得这小子倒霉。

再一看,是何万三的卷子。

洪敏之这时才真正打量起何雨柱来,越发觉得此人可造之材。

在这次的恩荣宴会上,因为有了之前的太子事件,洪敏之对何雨柱的评价就更加高了。

不过,关于何雨柱,她也不是很清楚,在洪敏之心中,还是把他当成一个可造之材。洪敏之没想到,向来以老江湖自居的宁桂洲,居然会主动提出这个要求。

何雨柱到底凭什么在翰林里混得风生水起,让宁桂洲如此看重?

王海泉一看何雨柱的姓名,也不敢再多说,免得引起别人的猜疑,脸上带着得意的微笑。

何雨柱的能力如何,宁桂洲都愿意推荐,就足以证明何雨柱的能力了。

何清道:“贺长青虽然天资出众,可终究少了点火候。”

他倒不是对何雨柱有什么不满,只是心中多了一种想法。

王海泉瞥了一眼何清,道:“怎么能看年纪呢?还不是一样?”

这里说的“新”,并不一定就是“最新”,而应该是两位候选人中,一位符合条件,另一位符合条件,并不能凭资历来判断。

而宁桂洲这边,正好有两个人可以胜任。

何清微笑道:“何长青资质虽好,可毕竟年纪尚小,还未成长起来,还需磨砺。以他的年纪,只要给他足够的时间,他将是史上最小的内阁部长。”

下次我不会再犯了。王海泉脸上露出一抹轻蔑之色。

洪敏之捋了捋胡子,道:“此事待会再议。”韦小宝道:“此事暂且不提。

同时,对于何雨柱在太学中的作为,他也颇感兴趣。

哪怕何雨柱这一次没有通过,何清也绝对不会给他推荐一个人。

明明已经是被大爷遗弃的人了,竟然还如此的不安分。洪敏之觉得自己当初一定是脑袋被驴踢了,所以才会去找何清的麻烦。

大爷不起作用的时候,内阁就是天下之主,类似于君主;不过,在强大的大爷面前,他只能老老实实地做一个小跟班。

洪敏之这样想到,也就心满意足了。得到大爷的拥护,他的变法会更顺利,也能更好地应付那些打着自己旗号的人,不会再象过去一样,被人趁虚而入。

如此,也许这次改革,对他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纵观历史,改革家鲜有善终。当初洪敏之接受这个案子,就是做好了拉全家一起死的打算。可是,能不作死,谁愿意?

何清还以为洪敏之也是这么想的。何雨柱和洪敏之之间的事情,他再清楚不过。

这份清单送到了封霆的手里,也传到了内阁。

张玠玉接过一页,就哈哈一笑,对成大妈说:“琪芳,我原想用长青为言官,再调他到太子身边作侍从官。两年后,他将获得本科学历。没想到我还没出手,他就已经进入了内阁。”

程大妈手中的绣工依然在进行,微笑着应了一声:“长青确实很有能力,而且看得很清楚,你大可放心。”

“嗯。”陈曌应了一声。相比于他自己的晋升,何雨柱这种靠着实力就能被破例提拔的人,让他对他的印象又好了不少。

封霆乐开了花,感觉自己全家都被表扬了。

“那就等着吧。”封霆道:“若无我,长青必能脱颖而出,将来必有大用。”

“不过,难道是因为年纪大,所以才让他主动让位?”封霆略一思索,便选择支持何雨柱。

于是,太学里的人很快就接到了大爷的旨意。这是一个大型的节日。往年,这些事情,都是翰林中人负责,通常都是大学士出面。这一次,大爷让各位翰林各自写了一本,让他们自行选择。

但他并没有将所有的文章都看一遍。当然,也是要经过层层选拔的。

这一次的行动,乍一看来,似乎只是一个临时决定,但,事实上,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多了。祭天之事,有些是大爷亲笔所书,有些是大爷亲笔所书,有些是大爷亲笔所书,有些是大爷钦点,有些是翰林学士亲手所书,最后再经大爷选定。

文宗时代,以故事为本,至武宗年间,大爷喜爱之物,便赐之,有的甚至不能入翰林院。

封地一案,至少要让塞林去办才行。

这一纸旨意下来,顿时引起了整个翰林院的轰动。

这简直就是一种考验。

假如这份报告写的好,就可以到达大爷那里去了。能被大爷选中当祭品的,必然会被大爷记住。

如果能把他们的姓名记录下来,那以后的生活就会轻松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