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大唐:从流放皇子到千古暴君 > 第67章 增强实力,发展规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7章 增强实力,发展规划

“可是……二郎……你往后也要成家的,拖着老娘这个累赘,往后如何能成家立业呢?”

陈家老母想得更为长远,虽然日子好过了很多,但陈家底子太薄,还是勉力维生。

以前有陈大郎的军饷,母子二人才过了一段好日子,刚在家中建了新房,准备给两个儿子成家之用。

如今,陈大郎英年早逝,只留陈二郎一人,他既要赡养母亲,承担以前两兄弟共同的任务,又要为他自己将来的人生考量,准备结婚生子,传递血脉。

这样算下来,这个家的重担就彻底压在了二郎的身上,他再想成家立业,怕是要熬很久了。

“陈家老母,您不用担心!”

那军务官却沉声道:“蜀王殿下为大郎争取了不菲的抚恤,您往后的生活是有着落的!”

他随即掏出抚恤名单,在上面做着记录,而后又吩咐身后人抬来钱箱。

“这是大郎的抚恤费用,一共五十贯大钱,您可要收好了,日后您养老,还有二郎娶妻生子的钱,可都靠这笔抚恤金了!”

“什么?五十贯?”

陈家老母一愣,随即怔怔道:“您没哄骗我老婆子吧?”

那军务官摇了摇头:“当然没有了!这是咱们殿下为大郎争取的,本来寻常将士战死,只有十贯的抚恤,不过殿下在朝中据理力争,说这次战士拯救长安,功勋卓着,应该多发一些。”

“所以,朝廷对咱们蜀地的将士,每人按三倍发放抚恤,一共发了三十贯呢!”

陈家老母心中一热,蜀王当真是为百姓着想,这些死伤的将士能得三倍抚恤,已是极好的了。

再一联想到,那陈大郎先前差点被士绅坑害至死,是蜀王拯救了他们,给陈大郎一个好的出路,才拯救了他们家,陈家老母这份悲伤,已化为了对李恪的感恩。

“蜀王殿下果真仁义啊!我家大郎能为殿下卖命,倒也值了……”

虽然有些无奈,但人死不能复生,能多得一些抚恤,也算是最好的结局了。

“欸?不对啊!”

这时,陈二郎疑惑道:“按三倍来算,也只是三十贯啊!可是您方才说咱们家有五十贯抚恤金,这是何故?”

那军务官一抿嘴,叹了口气道:“唉!这是蜀王殿下从蜀地财政以及他自己腰包里挤出来的。他说这些将士为他卖命,他理应照顾人家亲属周全,所以又额外补了二十贯!”

“蜀王也不容易啊!他在朝中受那些士绅官员责难,得了功劳都难享受封赏呢!后来还是百姓请愿,圣上才封赏他的!”

那陈家母子一听蜀王出钱补贴抚恤,心中大为感动,都暗道蜀王实在是心念百姓的好人。

这时再听有人与蜀王过不去,更是好奇。

“这么好的人,怎么还会有人与他作对呢?”

陈二郎追问道。

那军务官摇头道:“还不是因为蜀王帮咱们这些苦哈哈出头,对付那些士绅吗?他们怎能不记恨蜀王呢?”

一听这话,陈家母子才想明白,蜀王替穷人出头,带着他们大闹士绅,原来竟要背负朝堂官员的责难,心中更是感动得无以复加。

在这种危难的局势下,他都不忘照顾百姓,这样的人,谁还能说出个不好呢?

一个又一个像陈家大郎一样战死的人,都得到了重重的抚恤,众家属皆是心中感动。一时间,整个蜀地,处处都能听见有人夸耀蜀王为人仁义宽厚,为百姓考量。

众人干劲更高,争先恐后地跟着蜀王身后投身生产,尽力帮助蜀地恢复民生,促进经济。

李恪也没闲着,他已在各地布局纺织厂,同时准备向各地输出农场。

但在蜀地,这些工厂早已成熟,不断为蜀地百姓增加收入。

而现在,他又将目光盯向了交通上。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李恪谨记在心的格言,所以一旦稍有条件,他便谋划着开始布局道路的修建。

蜀地山地众多,想要修建道路并不简单,开山裂石,这些都需要重型装备。

但好在李恪的系统里有最新的技术,他利用这些技术委派人员勘探地形,挑选不需要挖山碎石的合适地形开辟道路。

而后,他又从系统里找到了新式炼钢和制造水泥的技术,有了这些技术,能完成一些基本道路的修建。

川地各处都开展了如火如荼的修路工事,但李恪并不满足于此,他将目光盯上了远在西域的象雄王国,天山口。

所谓象雄王国,便是后世的阿富汗地区,那里交通要道。

而那天山口地处要塞,往南便是天竺,也就是后世的印度。而一路往西,便是波斯帝国。

当然,路要一步一步走,这个远景规划还只是个计划,他先将目标定在了打箭炉,这里是吐蕃的军事重镇,有大量的煤炭和铁矿。

这打箭炉,在后世有个举国皆知的名字,就是康定。

这地方是个军事要地,位于川地与吐蕃王国之间,目前还在吐蕃的掌控之中。

一旦掌握了这里,往后再往西发展,就有了中转据点。

所以李恪已作安排,先将道路修到打箭炉。

同时,农业纺织业李恪也不想放松,风力、水利纺织机,农机机械,这些在蜀地已投产使用,但全国各地还未有兴建。

李恪又安排人到各处兴建这些设备,履行对蜀王党一派的承诺,为蜀国商会的发展创造条件。

日后,这些设备都会成为他改变整个大唐的基础。

完成了这些生产部署,李恪终于将目光转向了最重要的地方——军事。

一切生产,都要仰仗强大的军事实力,这是李恪认知的真理,所以李恪觉得自己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军事实力。

他开始扩军了。

先前骑兵部队在渭水一战中大受折损,已迅速补充了兵力,恢复到七万骑兵部队的状态。

但现在,李恪又宣布,再一次扩军三十万。

之前他已有二十万大军,其中步兵十万,弓弩远程兵三万,骑兵七万。

这一次再度扩军,他将各兵种的阵容都大幅度增加,将步兵增至二十万,骑兵增至十五万、弓弩远程兵增至十二万。

另外,还招收了三万特殊兵种,这其中有细作、有侦查兵、有特种兵杀手、也有情报部队。

这所有的兵种加在一起,李恪麾下的军力,已到了五十万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