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共和国长子就单个城市而言,更多指尔滨,就省份而言,指辽省,新中国重工业的摇篮,是当之无愧的巨无霸。

目前全国13%的煤,27%的电以及60%的钢材都产自于这里。并由此向全国各地输送人才,技术和资源。苏联援助的136项技术支持,有近一半落在这片雄伟壮阔的土地上。

轧钢厂有四分之一的大师傅来自这里,还有一部分来自吉省和黑省。

这一次到东北学习,浩浩荡荡130余人,覆盖了四九城各行各业的管理人员,上级明确指示,这一次的目的就是深入学习东北先进管理经验,学习八级工制度的具体实施及优缺点。

八级工制度和八级工资制是在1949年李先生的提出下,于1950年率先在东北地区实施,经过和苏联的工资制度的对比,经过了5年的实践,确定取得了成功。

依据操作难度和工作强度,将工级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相结合,打破模糊定级的壁垒,给相应工人应有的待遇,打破大锅饭的传统。

车厢里传来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让何雨梁辗转反侧,即使按照他的级别买了卧铺,依旧让他很难受。

长达40个小时的旅途,难受的不止他一人,一个包厢四个人没有一个能踏实入睡。

干脆全爬起来,围坐在一起聊天。

“何厂长,我可听说你们轧钢厂已经按照八级工制度来考核技术了,实施的效果咋样?有什么困难点吗?”

提问的是棉被厂的刘厂长,也是许富贵现在不知道往上多少级的顶头上司。

这个问题也吸引了另外两名企业代表的注意力,大家都听说过东北实行的八级工制度,但没有具体了解过,更没有轧钢厂的魄力,在自己负责的厂子里实行这项改革。

说实话,这时候的单位负责人执行力是真没话说,上级一声令下,拿根杠子就敢去撬地球。

但像轧钢厂那样,动不动就自发的掀起从下而上的制度改革的情况真的很少。大部分人已经习惯了服从命令听指挥,上级叫干啥就干啥。

先不管是不是硬干蛮干,反正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至死要完成目标。

这也是何雨梁和众多单位负责人交流多了才发现的情况。

其实也很正常,这时候的单位负责人80%以上都是从部队转业出来的,要冲锋陷阵,那绝对是一流,以至于现在很多企业内部带有浓郁的部队色彩。

但就企业管理来说,特别是企业的改革,确实有很长的路要走。

全中国上下的企业目前都遵循的粗犷式管理,包括轧钢厂。

在总额度内随意怎么造,只要有结果就行。

没结果也没事,好些厂领导脑子里对自己管理的厂子一年下来的数据也就一个大概数据。

给上级汇报时,也是大概,也许,可能是多少。

这种情况不出意外会持续到90年代。

“我们那叫啥实施,形式而神不似,只是在工人技术上实行考核,工资可没跟上。我估计这一次上级让咱们去学习,也不仅仅是为了工人实行等级制。

咱们今年应该就能提前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在各行各业都实行工资等级制,才能实现国家建设的百花竞彩。”

“那您觉得这定级的标准是啥,工资的标准应该怎么定?”

“这我可说不好,也不是我能定的,那是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的事。不过我觉得应该会遵循按劳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的原则,咱们的最终目标可是实现共同富裕。

就像咱们干部的工资就会和高级工人的工资差不多。”

煤炭厂的厂长听到何雨梁说完,顿时就急了,“您的意思是我们干部也会定级?还会和工人差不多?那咱们这干部当得还有啥意思。”

车厢里瞬间变得安静,何雨梁等三人诧异地盯着他,随后下意识的和他保持距离。

这人思想很危险!

不管其余人心里对于定级的事怎么看,但能说出将干部和工人割裂的话,那就是脱离群众,违背最高指示和违背工人阶级是国家统治阶级的性质。

何雨梁找了个理由,结束了话题,随后拿着烟到了车厢连接处。

刘厂长随后也跟了出来,两人默契的没有就刚才的话题延续。

“何厂长年轻有为,敢想敢干,您的大名我可是如雷贯耳,可惜一直没有深入交流过,今天的一番言论,让我长了见识。有空一定要到我们棉服厂来指导。”

何雨梁接过刘厂长递过来的烟,笑了笑,说道:“刘厂长言重了,咱们说起来也不是外人,最近到您们厂里的放映员许富贵同志,和我叔是莫逆之交。”

“是嘛?那咱们还真算不上外人,要不说您们轧钢厂出人才呢,许富贵同志的放映技术是真没得说,就切片不卡顿这点,我就很少见着。钢谢贵厂给我们输送人才啊!”

或许是有了共同的交集,刘厂长态度更亲近了不少,说话也显得更加随意。

随后两人就企业管理交流了很多看法,特别是就车间管理的内容,交流了很多。

安全性管理,技能提升以及如何提高效率。

轧钢厂因为对工件精度要求很高,工人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流水化作业操作起来难度太大。但棉服厂实行起来没有什么难度。

两人就流水化操作的事进行了深入探讨,也越发让刘厂长跃跃欲试,恨不得跳下火车,跑回去立马实行改革。

有时候改革其实就是捅破一层窗户纸的事,有些人想到了不愿意干,多干意味着多错,多错就意味着前途的丧失。

有些人则是想干,但苦于自身的经历和能力限制,迟迟摸不到门槛。

很多后世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也经历过长时间的摸索。

流水化作业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在秦朝就已经出现了流水化作业的雏形。

但这项操作模式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普及,在很长的时间内,以家庭为代表的小作坊式生产方式才是社会生产主流,根本没有实行流水化作业的条件。

明末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大规模的厂子,也主要是以丝绸为主,在工序上实现了部分流水化作业,后续也被闭关锁国的小农经济给打断了。

这就像火药和指南针明明是中国人发明的,却成了西方用于敲破中国大门的钥匙。

当流水化作业从西方再次传过来时,我们翻开史书,才发现,“哦~,原来我们两千年前就有这项技术了。”

于是历史教科书上频繁出现一句,我们比西方早发现多少年,来说明你们都是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