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第一天。
常乐和江夏收拾行李,准备出游。
为这一次出游,江夏花费了很大精力,做了详细攻略。
今时不同往日,她不再是自由散漫的人,时间有限。
即将出门,一通电话打乱两人的出行节奏。
电话是曾熙打来的。
在电话里,曾熙告诉常乐,平头哥研究院传来好消息:
刘朝阳的学生舒志杰博士,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在项目上取得突破。
研究院研究的项目很多。
一般意义的项目突破,曾熙不会惊动常乐。
能让曾熙主动告知,那就说明这个项目意义很大。
结束通话,常乐对江夏说:
“抱歉,我要去研究院看看,可能要耽搁一些时间。”
“没事,工作更重要。你什么时候回来我们什么时候出发。”江夏轻笑说道。
常乐准备出门,江夏叫住他:
“等等,我帮你换件衣服,去见科学家,穿t恤和沙滩裤实在不礼貌。”
“哦,也对,忘记了。”
换上正装,常乐以最快速度赶到平头哥研究院。
通过层层安保门禁,进入实验室内。
实验室内。
舒志杰手持一块巴掌大小的方形块状物,向曾熙、余成东介绍。
旁边,刘朝阳一脸骄傲。
“曾总、余总,这是我们根据老师提供的思路,研究出的氧化物全固态电池。”
“它具备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好、循环次数多等强势特点。”
“能量密度方面,单位能量密度已经达到400wh\/kg,是目前主流三元锂电池的二倍、磷酸铁锂电池的三倍。”
“在同等质量条件下,可实现双倍续航里程,充电一次轻松突破1000公里以上的续航。”
“而且,根据预计,能量密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通过不断调整材料配比,能量密度上限1000wh\/kg。”
“我们正在研究优化新的材料配比,希望早日达到1000wh\/kg的上限。”
“安全性能方面,经过实验发现,我们研发的氧化物固态电解质,有非常强的化学和电化学稳定性。”
“即便倍率性能提高、电化学体系激进,它依然不会产生锂枝晶。”
“这种材质的电解质,天然规避了锂枝晶产生的可能性,自然就不会有内部短路风险。”
“循环寿命长,可以正常循环2000次,使用寿命在10年以上。”
“根据我们实验,在循环2000次以上,容量保有90%以上,3000次以上,依然有80%以上的容量。”
“另外……”舒志杰看到常乐走进来,暂停了介绍:
“老板。”
众人转身,自动以常乐为中心围了上来。
舒志杰准备向常乐再介绍一遍电池的性能,常乐摆手说道:
“舒博士,不用,我刚刚已经听到了。按照舒博士的介绍,那这个产品已经可以走出实验室了?”
“老板,从技术角度来看,可以算是走出实验室了。”舒志杰解释:
“因为氧化物电解质技术难题已经攻克,从根本上解决了锂枝晶生长的安全性问题。”
“但是成本高居不下……”
“目前液态锂电池成本是680美元\/kwh,而我们的全固态锂电池成本在1500美元\/kwh左右,很难被市场接受。”
“所以,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减低成本。”
“严格意义上讲,这应该是商业化的前夜。”
常乐听完,看向曾熙:“曾姐,你的意见是什么?”
“老板,电池产业市场规模目前在千亿美元,未来可以断定达到万亿美元规模,这个项目对我们公司来说意义重大……”
“但是从市场角度分析,即便成本可控,现在也不是推出产品的最佳时机。”
“虽然国家今年先后推出了《规划纲要》《推广应用目录》等宏观政策进行引导,并在部分区域实行新能源补贴。”
“但从市场接受度来看,还需要一段时间培育。”
“截止8月底,国内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不到8000辆,属于边缘化产品。”
曾熙说完,余成东接着说:
“老板,我非常赞同曾总的观点,这项技术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也必须掌握。”
“但是一方面市场成熟度不高,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让消费者接受;”
“另外一方面,乐达汽车还没有准备好。新能源事业部的电机、电控研发有进展,但还未推出相对成熟的产品。”
常乐听完几人意见,又问刘朝阳:
“刘院士,其他国家和研发机构的进展情况怎么样?”
刘朝东介绍说:“老板,虽然全球有很多机构看重固态电池市场前景,投入资金进行研发,但是进度不大,离商用化还有较长距离。”
“从掌握情况看,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三种技术路线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甚至聚合物方向已经被放弃。”
“因为聚合物电解质,在室温条件下,导电率很低,需要高温环境下完成开发、应用,商业化前景最不明朗。”
“硫化物电解质,空气稳定性差,暴露于空气中会产生有毒气体硫化氢。而且还会破坏电解质结构、减弱电化学性能。”
“因此这种路线,非常依赖惰性气体和干燥室来合成、储存、运输和应用,成本高企、安全性低。”
“氧化物电解质,也就是我们走的线路。这种线路,需要高温烧结,会导致严重的界面化学反应。“
“除我们研究院的材料之外,其他已知材料依然会产生锂枝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常乐说:“刘院士,听你这么一说,我们领先全球?”
刘朝东说:“老板,保守估计,领先10年左右的时间。”
“而且,从技术本身看,我们固态电池很安全、很稳定,一旦降低成本,很具备推广前景。”
常乐点头。
在他看来,刘朝阳这一番判断与他前世所认知的形势大体相符。
前世里,未来这10年,很多国家、机构确实投入资金进入固态电池研发领域。
相关顶刊发表的论文呈指数型增长。
各种宣传报道层出不穷。
就是没有走出实验室,没有装载在汽车上。
很多机构或者品牌厂商,所谓的宣布研发成功,大多是市场炒作。
前世,F田早在2011年就说要推出固态电池,结果到了2023年还没见到产品。
这表明,一方面产品研发难度大,一方面F田在吹牛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