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杨于次日方才得知吕布离去的消息。
其人甚是不解,顾问左右道。
“奉先何以匆匆不辞而别?”
“莫非是杨招待不周,有所怠慢?”
“也不知奉先可带够了粮草,盘缠。”
“若是路上忍饥挨饿,那倒是杨的不是了。”
于是,张杨令手下之人打听吕布去向,并派人给吕布送去粮食、金饼。
如此举动,当真叫吕布既惊又喜,连连感叹张杨果真是实诚之人。
不过,此时吕布也已踏上冀土。
其人心心念念于袁绍的厚待,一意要去邺城,故而也没有再回河内的想法。
张杨待吕布确实情谊深厚。
但其人的这番作为,却也让其部将甚是不满。
眼见吕布逃离,到手的大功就此丢失。
张杨部将皆是心中有怨。
许是因此之故,数日之后,张杨手下一将预谋叛乱。
事尚未发,即为董昭所察觉,轻易将其擒拿,扭送至郡府。
张杨对此十分不解,问叛将道。
“我待足下,素来不薄。”
“足下为何偏偏要反叛于我呢?”
叛将战战兢兢,叩首求饶不止,哭泣解释道。
“吕布是无义的人,而朝廷又发有明令。”
“小人只想遵从朝廷诏令,领兵前去诛杀吕布,并非有意作乱。”
“母已年老,望明公宽宥(you),使小人能够奉养老母。”
“如此,小人必当时时感念明公的大恩大德。”
张杨闻言,一时迟疑,遂望向董昭,问道。
“董公以为如何?”
董昭对张杨之问很是诧异。
叛逆之辈,自当诛杀,还需何言?
董昭冷笑道。
“此人满口胡言。”
“我观其早有叛逆之心,安是因吕布之故?”
“似此不忠不义之徒,将军宜诛其满门,以儆效尤。”
“绝不可将其轻易放过,否则他日必受其害。”
叛将闻言,惊慌不止,只能不断叩首求饶,大泣道。
“明公饶命!明公饶命!”
张杨见状,心生不忍,长声一叹道。
“吴君之母,年已八十。”
“我若是杀了吴君,其母必定哀伤。”
“圣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吴君从我已有数载,为我亦曾出生入死数次。”
“今日只是一时走错,我又怎么忍心让他老母哀伤呢?”
“吴君且起来罢,日后当不可再为此事。”
叛将大喜,急忙道。
“多谢明公,多谢明公!”
“将军这是何言?”
董昭却是大惊失色,急忙出言劝阻道。
“昭闻,刑一而正百,杀一而慎万。”
“古往之重罪,未有过于谋逆为乱者。”
“将军若如此轻纵,必使麾下部将失去敬畏之心。”
“为人主者,若使麾下无敬畏,祸事亦不远矣。”
“似此后患无穷之事,将军务必再三深思,以免将来悔恨。”
张杨闻言,面露沉吟。
叛将心道不妙,当即狠狠一叩首,额上瞬时鲜血直流。
其人哀泣道。
“董公所言,确实有理。”
“明公,小人因一念之差,便犯下如此大罪,实在罪不可赦。”
“小人请死于此,以示其余诸将,莫要走错。”
“唯独老母年高,小人敢请明公能够念及小人过往之功劳,使我老母,冷有衣,饥有食。”
“如此,小人纵处九泉之下,亦必当感念明公之大恩。”
言罢,泣不成声。
张杨闻言,更是不忍,将董昭先前劝告之语,尽数抛之脑后,与董昭解释道。
“吴君并非不忠之人,只是因为朝廷之令,这才一步行错。”
“昔年秦穆公不杀盗马野人,后秦晋交战,穆公被围。”
“野人感念其不杀之恩,奋不顾身,将其救出。”
“今我不杀吴君,正如昔日秦穆公不杀盗马野人,想必吴君日后亦会如秦之野人一般,尽忠于我罢。”
叛将心中暗喜,面上则是作感动状,大泣不已。
董昭无语至极,眼下却也只得闭口不言。
张杨笑对叛将道。
“好了,吴君且归家去罢。”
“夜色已晚,勿使卿母担忧。”
“诺。”
叛将告辞离去。
其人叛乱一事,就此轻易揭过。
董昭也无意再留,离开正堂。
出郡府时,其人回身而望,想起张杨的厚待,却是忽然一叹。
“张太守虽然重我用我,却不能尽信于我。”
“叛将谋逆,竟然能因其哀泣便既往不咎?当真千古未闻之奇事。”
“唉,御下无威,妇人之仁。”
“其人纵拥河内,为一方诸侯,又有何用?”
“他日必当授首于臣下。”
……
兖州。
鄄城。
曹嵩府邸。
数名府中仆役,手中持着扫帚,立在门口,迎接客人。
此即拥彗之礼。
其意乃是指家中已打扫干净,恭候客人到访。
若是特别尊贵的客人,主人还需亲自拥彗迎门。
如高祖之父,便曾用此礼,迎接高祖。
曹嵩已近古稀之龄。
这般年纪的老人,一般都好热闹,怕孤寂。
其等尤喜见一些格外出众的后辈,或是提携,或是许婚。
曹操也遂曹嵩之意,任由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
今日之宴,曹操正好也作陪在侧,聊尽孝心。
开宴未久,曹嵩便将曹操招至近前,不满道。
“阿瞒。”
“我近日数次请奉孝赴宴,仆役却皆言奉孝离城,至今未归。”
“奉孝为汝之谋主,应当亲之重之。”
“阿瞒何故总是令奉孝做些劳体之事?”
“我听人言,你昔年还屡屡叫奉孝亲下田地,为农夫之事,未免太不像话。”
曹操闻言,一时也是瞠目。
其人怎么也未想到,同样的事,从其父口中说出,却完全变了一番意思。
无奈之下,曹操也只能耐着性子解释一通。
言明屯田之事,乃是郭嘉放心不下,才亲下田地,并非他强求。
至于郭嘉离城之事,曹操也是言明,郭嘉此行乃是回乡祭祀先君及丈人。
曹嵩本就因先前郭嘉救其性命之事,对郭嘉极有好感,闻听这一事,更是连连称赞不已。
“奉孝当真纯孝之人啊。”
“忠臣必出自孝子。”
“难怪阿瞒你如此重视奉孝。”
言及于此,曹嵩心中忽生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