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漫长的历史中,征服与被征服,反抗与镇压的戏码总是不断上演。其中也少不了“既然打不赢,索性加入对方”的曲线救国,虽说难看了点,但在那个亡国灭种犹如家常便饭的年代,比起尊严,保证族群存续才是第一位的。要是连这一点都想不明白,各种族早就在那一堆狗血的仇杀中死绝了。
在这之中,精灵是个例外,因为他们被各族所不容。这也导致了他们在对待征服者时同样态度强硬,不近人情。除此之外,他们那套过于精密的统治体系本身容错率过低也是个问题,以少数民族小集团支配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大国本来就容易引发各种矛盾,客观环境使然,其为了维护统治,必然不遗余力的排除一切可能威胁整个系统的不安要素。是故,即便查理曼的左翼尝试走议会斗争的温和路线,帝国方面也绝不容许。于是留给左翼的道路就只剩下武装斗争一途。
“……直到帝国和自由的查理曼之间有一个彻底倒下,抗争才会结束……”
咬着笔杆琢磨了一会儿,丹尼尔摇摇头,用橡皮擦把那句陆军马鹿气息十足的话给擦掉了。重新开始构思新的句子。几步开外的大树下,同一小组的吉恩正在画素描打发时间,偶尔抬头看一下正在噗噜噗噜冒泡的大锅炖野猪肉。不远处一群游击队员用毛毯裹住身体,围着篝火用他们的破锣嗓欢快的唱着刚学会的歌曲《再见了,姑娘(Bella.ciao,还有一个耳熟能详的中文译名是“啊,朋友再见”)》,在“再见吧,再见吧”的歌声中,泡满衣服的大铁桶沸腾了,开水表面漂浮着厚厚一层跳蚤和臭虫。
这两位前大学生是游击队基层小组的骨干成员,平时除了小组的日常训练和作战指挥,还兼职对游击队员进行扫盲教育、武器维修保养,像这样修身养性的空闲只偶尔存在于餐前或睡觉前。
可不要小看教育工作,文盲动员兵可能单兵素质不错,在体能方面更是全方位碾压有文化的同伴。可如今已经不是靠肉搏战决定战斗胜负的时代了,体能虽然对战斗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但并非决定性的要素,决定生死胜负的更多的是武器性能,以及士兵是否勤于保养他的武器,从而将故障降到最低。
一支故障的、无法顺利击发的单发步枪面对一支可以正常工作的、上满子弹的冲锋枪时,持有后者的士兵生存概率显然更大。
那些热衷用人头换取武器弹药的游击武装很大程度其实并不是真的很缺乏步枪,而是那些家伙太过懒惰,没有好好保养他们的枪支。如果有好好清洁枪膛、给零件上油的话,那些枪支最起码能用上好几年甚至十几年。既然他们懒得保养,也不会修理,那他们就只能到处割脑袋来换新步枪了。
类似的事情在另一个世界也发生过,着名的托卡列夫SVT-40半自动步枪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十分先进的武器,列装后却遭受苏联红军士兵无端指责——复杂、难以保养、可靠性差、存在质量问题。但红海军的陆战队士兵和水兵从没有过这样的抱怨,芬兰人和德国人在使用缴获的托卡列夫半自动步枪时也用的很顺。而后来着名的卡拉什尼科夫AK47突击步枪更复杂和难以保养,却也同样没有任何抱怨。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原因无非是那些刚走出集体农庄,把手里的粪叉换成托卡列夫半自动步枪的年轻苏联动员兵还没有学会如何正确的保养、维修手里的武器,就被送到了伟大卫国战争的第一线。结果还没能等他们充分发挥手中武器的威力就战死沙场或是走进战俘营。到了后来,为了节省生产成本和压缩训练时间,干脆停止生产半自动步枪,那些用惯了粪叉的集体农庄青年甚至少年只能继续使用莫辛纳甘步枪。
幸运的是,红军战士的背后是强大的装甲兵和炮兵,他们的对手使用的也是采用旋转后拉机柄的栓动步枪(受限于产能和国力,STG44突击步枪和G41、G43半自动步枪只占**德国陆军单兵武器中很小的比例,大部分德国士兵依旧使用毛瑟98K步枪)。使用托卡列夫半自动步枪或莫辛纳甘并不会对战争结局造成什么影响,最终的胜利依然属于苏联。
游击队们却没有这种便利可享受,别说装甲兵和炮兵,就连正常的粮食弹药供应都很难保证。既然不想学那些披着人皮的两脚兽,那么最起码先从提升游击队员的素质开始,降低武器的损耗吧。至于更进一步建立自己的后勤供应体系乃至军工生产,那是更加遥远的事情了。
除了上述基于理性和冷冰冰的数字得出的结论之外,还有一个让众多知识份子对此一安排甘之若饴的原因——这是绝佳的传播共和思想的机会。
基本上处于社会底层的山民们对***和帝国主义那一套都不怎么感冒,相反,社会主义和左翼思想更对他们的胃口。从山民们的角度来看,****者都是在帮贵族老爷和垄断资本家说话,他们煽动战争仅仅是为了自己和背后那些人获利,战火扩大后却又无法带领国家走向胜利,最终受苦的都是穷人。相对的,左翼知识份子们说的每一句话都能让大家有所触动,所举出的一个个具体事例更是让大家深有体会。对山民们来说,这些能感受到他们所承受的痛苦,将他们心底里朦朦胧胧的感觉用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的读书人才是“自己人”,是值得他们拿出不多的口粮和把自己的儿子、兄弟、丈夫交托给他们和尖耳朵鬼子拼命的队伍。而大量目不识丁的山民的加入,反过来又给了知识份子们传播革命思想,壮大革命队伍的机会,这正是他们求之不得的。
随着各种训练和培训课程,游击队员的素质得到了显着的提升,战斗力也出现了明显增长。连续打了一系列战斗,甚至正面硬撼了一次“欧根亲王”旅的营级规模“扫荡”后,这支游击队成了阿尔卑斯群山诸多游击武装中名号最响亮的一支。所有人——特别是喜欢英雄故事,崇尚勇者的年轻人都知道有一支高举蓝白红三色、中间有金色母鸡旗帜的游击队,他们热切的期盼这支部队来到自己的村庄,赶走尖耳朵鬼子兵,其中不少人更是迫切希望能加入这支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