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帝国争霸 > 第873章 各取所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有没有酒是其次的,关键是刘尊山在。

要说的话,丁镇南与侯晨晟之间一直就有一层隔阂。

别看侯晨晟非常敬佩丁镇南,但是涉及到关键利益,这个陆战队少将未必就会给丁镇南面子。

道理也很简单,丁镇南是陆军的将领。

虽然陆战队是独立兵种,但是在很多方面受海军的节制,而在海军的作战体系当中,陆战队扮演的不止是“陆上作战部队”,还有更加重要的使命,比如说掣肘陆军,因此陆战队一直都有“小陆军”的别号。

要论编制体系的完整性,陆战队还超过了陆军。

除了地面部队之外,陆战队拥有自己的突击航空兵,主力装备是1000多架运输直升机与武装直升机。此外还有一支战术航空兵,拥有数百架作战飞机,其中的一些还部署在海军的航母上。关键是,在进入战争状态之后,登陆舰队也将编入陆战队,其中包括能够搭载垂直起降战斗机的两栖攻击舰。

要说的话,陆战队是唯一能够独当一面的作战力量。

站在陆战队的角度,主要的竞争对手就是陆军。

当然,陆军也把陆战队当成威胁看待。

比如在发展主战装备的时候,处处给陆战队制造麻烦与障碍,让陆战队无法获得理想的主战装备。

就拿主战坦克来说,陆战队一直用的就是陆军的二手货。

此外,突击航空兵的直升机,也大多是陆军的型号,只是根据陆战队的需求做了必要的改进。

数十年来,由陆战队主导发展的主战装备,也就只有几种两栖装甲车。

可见,陆战队与陆军的关系肯定不是很好,因此侯晨晟这样的陆战队将领,对陆军肯定有很深的成见。

要说的话,刘尊山也不例外。

刚到波沙湾的时候,他就去找过丁镇南的麻烦,只不过没能讨到便宜。

这次,最大的问题,仍然是任务分配。

其实,这也是侯晨晟最不满意的地方。

第五陆战师最先来到南方次大陆,还为此放弃了在两河国南部的作战行动,让后面赶到的第十七装甲师硷了大便宜。按照当时的情况,包括侯晨晟在内,第五陆战师的官兵都觉得能在这边打上主力。

哪里想到,这屁股还没坐热,就要把主攻位置让给第十七装甲师。

虽然丁镇南之前就反复保证,在东海岸那边肯定是以第五陆战师为主,另外3个陆战师都是配角,但是有了之前的事情,别说是基层官兵,连侯晨晟都有点怀疑,只是碍于师长的身份不好公开质疑。

其实,侯晨晟就此事找过丁镇南。

按照他的意思,既然有三个陆战师了,就没有必要让第五陆战师去东海岸,反到应该派第十七装甲师过去,因为在登陆成功之后,需要向内陆推进,而第十七装甲师明显更适合在内陆作战。

此外,在西南战场这边,只要还得在沿海地区作战,也就有用到陆战队的时候,自然有第五陆战师的战场。

显然,丁镇南没有采纳侯晨晟的建议。

虽然在讨论的时候,丁镇南说服了侯晨晟,即在广袤的梵罗沙漠里面作战,第十七装甲师的优势非常明显,而在东海岸地区,特别是冈伽罗河与云雾江的河口三角洲,才能发挥出陆战队的价值,但是这没有改变一个很关键的事实,第五陆战师在巴铁这边的作为,依然是在为别人做嫁衣裳。

正是如此,先头部队才只有一个加强的陆战营。

按最初的计划,等梵军调动兵力,去围剿第五陆战师的先头部队,就会让第十七装甲师登场,到时候第五陆战师就将转战东海岸地区,因此在前期的佯攻行动中,不需要投入太多兵力。

这么安排,同样是为了平息陆战队官兵的不满情绪。

只是现在,情况变得复杂了。

真要好好的打一仗,而且得由第五陆战师担纲,一个加强陆战营肯定不够,至少都得增派几个营。

显然,首先就需要获得侯晨晟的支持。

其实,这就是丁镇南把刘尊山叫回来,而且让刘尊山出面请侯晨晟吃饭的原因。

喝了几轮之后,话就好说得多了。

有刘尊山在场,丁镇南没有拐弯抹角,直接说到了重点,由第五陆战师单独在这边打一场歼灭战。

让丁镇南没有想到的是,侯晨晟想都没想,一口就答应下来。

丁镇南是在事后才知道,刘尊山提前跟侯晨晟谈过,还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所以侯晨晟没借此事讨价还价。

要说的话,这事还得多亏刘尊山。

侯晨晟可以不给丁镇南面子,但是绝对不能不给刘尊山面子。

不要忘了,刘尊山的爹是刘向东,而第五陆战师一直都部署在帝国的南部地区,过去由南方舰队直接管辖。虽然侯晨晟跟刘向东没有交集,但是侯晨晟的几个老上级,全都是刘向东的部下。

有这层关系在,侯晨晟怎么都得给刘尊山一点薄面。

当然,这里还涉及到切身的厉害关系。

丁镇南说得很清楚,这次是由第五陆战师单独作战,因此就算最后还是要把战场移交给其他部队,此战的功劳也属于第五陆战师,不存在因为要在战斗结束之后撤走,功劳归于其他部队的问题。

可见,侯晨晟爽快答应下来,不过是各取所需,他需要通过这场战斗来证明自身与第五陆战师的价值。

谈得顺利,也就没必要在饭局上浪费时间。

吃过午饭,三人就回到司令部的作战中心,商讨具体的战术。

“这地方?”

“对,就这里。”

盯着丁镇南手指的标识看了一阵,侯晨晟才朝站在旁边的刘尊山看了过去,明显在询问刘尊山的意见。

“难度确实有点大,关键是能否达成战役的突然性,以及能不能站稳脚跟。”刘尊山同样是眉头紧锁,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当然,真要把这个地方打了下来,梵军就绝对会跟我们拼命。”

“达成突然性的难度太大了,而且就算占领了此地,也未必能够站稳脚跟。关键是,后勤保障肯定跟不上,地面运输基本就不要想了。如果只依靠空运,我们还得在前线修建一座野战机场,这难度……”

“关键是,这附近太平坦了,根本就无险可守。”

“真要打,也不是没有办法。首先通过空中突击控制附近的交通要道,切断电话线,同步实施全方位电磁压制。随后的几天,主要依靠空中支援与远程炮兵打击敌人,尽可能的减轻突击部队的作战负担,同时动用突击航空兵,把工程部队与设备送过去。只要建起了野战机场,那么一切都好说。”

“那也需要足够多的运输机。”

在刘尊山说出了这句话之后,两人同时朝丁镇南看过去,而丁镇南在忍了一阵之后,还是忍不住笑了起来。

他俩一唱一和,看上去还真是那么一回事。

被丁镇南看穿自己的小心思,刘尊山也不好意思的笑了起来。

“运输机肯定管够,总共不会少于200架,其中至少有60架‘运-15A’。”

“60架?”侯晨晟明显有点不敢相信,觉得自己听错了。

丁镇南点点头,表示他没有听错,并且说道:“不过,其他主要是战术运输机,只能运送人员与物资。”

“这到无所谓,有60架‘运-15A’就够了。”

“还有什么需求吗?”

“能不能多安排一些直升机,加强我师突击航空旅?”

“我去想办法,应该没什么问题,毕竟也只是临时借用。”丁镇南没把话说死,因为他知道,侯晨晟提出这个要求,其实是针对第十七装甲师,因为现在也只能从第十七装甲师的突击航空旅借用直升机。

感情,侯晨晟要借此机会给付卫民上眼药。

“要求也不多,主要是能够运送大型设备的重型直升机,毕竟我们的重型直升机全都在登陆舰上。”刘尊山补充了一句,大概觉得侯晨晟有点得寸进尺,提的要求过头了,大家面子上都过不去。

“不管有什么要求,随时都可以找我。”

“行,我现在就去安排。”

在侯晨晟转身朝门口走去的时候,丁镇南暗示了刘尊山,让他在送走侯晨晟之后返回司令部。

由空运支持陆战队发起突击,关键就是“运-15A”。

在“运-15A”之前,帝国空军采用“三段式”空运战术。首先是由战略运输机,也就是载重量高达150吨的“运-10A”把装备物资送到距离前线最近的大型机场。接下来由大型运输机,即载重量为60吨的“运-11”把装备物资运送到距离前线更近,而且无法让战略运输机起降的前沿机场。最后才由战术运输机,载重量为30吨的“运-9”把装备物资送往由作战部队控制的野战机场。

采用“三段式”接力运送战术的关键原因,并不是运力不够,而是战略运输机与大型运输机对起降场地的要求很高,比如跑道必须足够长,还需要进行铺装,而野战机场显然无法满足这些要求。

结果就是,不但运输效率非常的低下,还无法直接把坦克等主战装备直接送到作战部队手里。

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帝国空军投资研制了“运-15A”大型战略运输机。

从这个名字就能够看出,“运-15A”是介于“运-10A”与“运-11”之间的,能执行战略投送任务的大型运输机。

这里的“战略”指的并不是载重量与航程,而是运载大型货物的能力。

在“运-15A”之前,也就只有“运-10A”能运送陆军的所有主战装备,包括大尺寸异型作战平台。至于载重量,反到不是硬指标,毕竟最重的主战坦克也不到60吨。航程就更加不是事了,帝国空军有几百架大型加油机,就算运输机的航程稍微短一点,也能够通过空中加油弥补。

因为运输机的服役时间达到了数十年,所以在设计阶段,必须把今后有可能出现的主战装备考虑进去。

“运-15A”的货舱尺寸,准确说是高度与宽度超过了“运-10A”。

此外,其运载能力达到了75吨,在对货舱地板进行适当的加强之后,能运载3个各重27吨的货盘。

这个运载能力,足以运送帝国陆军所有的主战装备!

不过,这还不是“运-15A”最突出的能力。

跟过去所有战略运输机与大型运输机相比,“运-15A”最突出的地方,其实是战术运输机级别的场地适应能力。

在设计的时候,帝国空军就明确要求,“运-15A”必须具备在任何一座能让“运-9”正常起降的野战机场进行起降作业,还不得降低载重量等指标。虽然在设计当中,帝国空军降低了要求,比如在无铺装跑道的野战机场上降落的时候,载重量只需要达到60吨,但是对适应能力的要求始终都没有降低,甚至有部分提高,比如得在无准备的情况下,在野外开阔场地起降。

帝国空军提出这么高的要求,就只有一个目的。

让“运-15A”取代所有的运输机,从而把之前的“三段式”空运改成“一站到达”,提高空运的效率。

当然,这个设想其实有点想当然。

只是,没人能否认,“运-15A”是一种划时代的新式运输机,其出现必然会改变军事空运的面貌。

也就是因为性能太先进,“运-15A”的量产时间是一再推延。

如果不是大战爆发,恐怕还要等几年,才能通过帝国空军的验收测试。

道理也很简单,帝国空军有上千架运输机可用,而且机队的平均年龄还不到15年,很多运输机是在前几年生产的,因此就算“运-15A”性能先进,也会因为缺乏紧迫性而难以获得批量生产的拨款。

要说的话,“运-15A”的设计工作早在新历148年就已结束,帝国空军还跟设计单位签了责任认定书,承认除了少数几个小问题之外,“运-15A”已经达到量产标准,随时能进行小批量试生产。

所谓的几个小问题,其实是子虚乌有,或者说是为大规模量产设下的门槛。

当然,大战改变了一切。

准确的说,在波沙湾战争爆发后,帝国空军就跟厂商签订了量产合同,并且拨款让厂商为量产做准备。

主要工作,也就是建设更多的生产线,并且招募与培训工人。

正是如此,8月底,在大战已经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运-15A”正式投产,而且在短短的1个月之后,准确说还没有1个月,在9月中旬就达到了最高效率,3条生产线的月产量达到了90架。

当然,这是不折不扣的“战时速度”。

等到新增的3条生产线投产,“运-15A”的月产量将达到180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