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社中不少人有救时除弊之心却不得其法让后人唯有扼腕痛惜,究其根源乃是此时知识分子只有政治诉求而无经济利益诉求,论经济上他们自己乃是特权阶层,所以既不是调整经济利益分配又不愿自己分担社会责任,仅在人事、派别上纠葛,这样的做法注定挽救不了大明只有失败一途。
义军、复社的消息给沈磊带来的仅是对大明情形的一些了解,在价值上并不大。这是由他的计划决定的,他没有计划借义军与官军作战获得好处,也没准备拉拢或打压复社某个人,只要旁观一下至多分析对移民的影响所以心平气和。
他心平气和地看大明情形,他的岳父与大舅子闻知尚可喜投靠台湾一事后惊讶地发现沈磊的实力早已超过了他俩的认识。
即便是李青冶对沈磊比较佩服,一直劝他出来考试,但这些年雄心壮志磨灭了不少,对沈磊迟迟不肯出来参加考试心也淡化了许多,虽然两人长通信件可已经亲情多于激情。
为官在外回家的机会不多,更因祖父死后父亲也在外为官,其母虽回家侍奉公公一阵,与丈夫小妾关系不大好然而也在公婆俱亡下随着丈夫离开了家。
这一来李家在胶州老家仅有青冶堂叔在,他与父亲这几年难得回家,更难得见到沈磊,见到了也没有深谈他在台湾的发展情形,只知道两家在商业上合作非常好,这一二年一年已有三四十万两银子可分,让李父对女婿的满意度也直线上升。
因为与沈磊合作做生意李家原只是胶州第一大户,现在在山东也是排得上号的,而且因为各种金钱交易李家在官场上人脉更广了,不过这些青冶并不大参与,而且李家对女婿在台湾并不多言,所以沈子坚是谁不大有人知道,是李家女婿更少有人了解。
但反过来说李家对女婿在台湾创建起多大势力确实也是了解不多,如青冶根据他的估计沈磊在台湾已经有三四十万人口,近万部队,也算是独霸一方。
能有这个估计乃是青冶从沈磊、青萍信件与几次难得见面的片言只语及一些传言中了解的。这不是说沈磊与青萍在隐瞒他,而是他觉得沈磊成为一个超级大地主仍然不如考上进士,成为朝廷大员风光。
虽然沈磊作为普通富户成长与他家差不多的富户也是锦衣夜行,实在不值得称道。在他看来沈磊乃是自甘下游,虽说这些年在李家提携与自己的努力下在台湾有一县之地,也是化外之地。
作为传统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当然也是传统的,这让青冶看问题的目光与评价不可能认同沈磊的行为。因为他认为沈磊参加考试成为朝廷官员财产上不可能有现在这样多,但从公来说实现了儒家思想的个人政治抱负,从私而言大明的家产比海外光耀。
从整个交往史上青冶实际上随着他的激情越来越消磨已经开始慢慢认同起沈磊的行为,有时在官场上不遂心觉得妹夫有一县之地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也是不输于朝廷七品知县,做个草头王关起门来称尊比在官场上常受气也不算差。
在尚可喜投靠台湾前李家父子对沈磊的认可都有一定的转变,如青冶已不再热心让沈磊出来参加考试,觉得他如此做从普通人角度看已经属于蛮成功了。而他的父亲对女婿实际上一开始是不满意中带着期望的,毕竟女婿的文才比儿子出色。
后面虽然沈磊不再出来参考他的接受程度也大于青冶,这乃是双方经济上关系密切,而且相对而言在经商获益上李家沾润沈磊更多些,父子间在这认识不一样乃是青冶不掌家,父亲对家庭财产经营状况更了解的缘故,因而知道是沈磊主动让李家参与或代办的,有这利益投靠其他人也可以的,不是绝对要与岳家合作的。
因知道与女婿的合作让李家一下子财产扩大了一倍以上,势头还在增加对沈磊的满意度从在及格线上下浮动变成九十分以上。虽有时觉得女婿入官场或许更好些,再一想这考试也是有运气成分,沈磊三考四考仍然不能考中进士也不稀奇,进入官场也不定顺利。
如此一想女婿帮丈人家一起挣钱更好,正因为有经商的事要打点李家不仅财富猛增,与官场诸同僚、同年关系也增进太多。所以女婿没有入官场成为助力而成为发财助力真不算坏事,在官场上女婿不定还会得罪人,用钱开道更加万无一失。
这是在尚可喜投靠台湾前青冶父子对沈磊的观感现状,而且李父对女婿在台湾创建了一块有几十万人的基地比青冶更加满意,这个分歧乃是李父毕竟人老成精,觉得此时世道不靖有此退步肯定是比没有好。
相比之下丈人对女婿的实力也比青冶了解多一些,主要是这几年大明形势有些不大好,他不觉得已经十分糟糕也不妨他开始留意,通过一些情报来源一分析知道沈磊在台湾少不得五六十万人了,差不多已经达到了一个人口稀少的府的水平。
有这么多人口做个土皇帝也是不错,让李家也多个退路。因这样考虑李父也开始考虑是不是让女婿也来进贡一下正式弄个大明番王的名号,不然那一天大明缓过劲来派兵攻打就不妙了。
只不过此事暂时不急,一旦成为了番邦往台湾移民肯定会受到影响,而大明现在内忧外患也不必过早臣服,还是乘机多移民一些对女婿也是有好处。
以上可看出李家父子对沈磊态度与认识的转变,却因不太上心与在台湾没人打探消息又对他的实力严重低估了。正因为如此尚可喜投靠台湾的消息一传出两人对沈磊全担忧起来。
虽说两人都知道沈磊打败过西夷,但能打败看样子西夷也不大厉害,至多只有他们的船好一点也是大明自郑和远航之后封海,自废武功有关。如此认为也是青冶算是海边的浙江当过官,其实他们对台湾经历的几次作战过程一点也不清楚。
这让二人对沈磊的处境有些担优的原因是孔有德祸害过登莱,尚可喜属于与孔有德一样的凶人,不要让尚可喜占了上风,弄到鸠占鹊巢。
不过因尚可喜去了台湾,沈磊及台湾的情形在官场上也时有提及,从这些之前少有人提及的信息看沈磊的身份虽然仍然是没有人清楚,但台湾与西夷几大战包括澳门也实际上由之控制的事都有提到。
听到这些消息父子两人对沈磊接纳尚可喜的忧虑减轻了,原来台湾兵力如此强大,人口已近百万倒也不必怕尚可喜了。
而且两人也不仅听他人传说,更可以直接写信去询问沈磊,并直说接收一支强大力量要注意风险。这方面两人都有优势,过去没必要才不详细打听,现在不管询问与提醒都是正正当当的。
对两人的询问沈磊并没有选择隐瞒,最多有些避重就轻,另虽然没有说他的南洋计划,但马尼拉与巴达维亚已经被他的手下攻打下来还是提到的,总而言之也算得上坦诚相告。
如此做一是双方乃亲戚,更主要是有合作关系,现在通过黄河运送灾民之类还要需要他们的关系。再则他的实力也不必太遮遮盖盖欺骗自己人,何况双方利益攸关不至于轻易卖了自己,告诉一些实情只有好处。
而青冶父子获得沈磊回信也真是大吃一惊加对沈磊的看法大变,如青冶知道移民台湾大多数是难民、灾民、流民,已经超过百万实在是没有想到,另外沈磊给了这么多人一个新家比当官造福大明子民的作为也不差什么,而且一切都由他作主真是能做事又爽快。
青冶看到沈磊的势力提升超乎他的想象最高兴是大明难民灾民的活路,其父更看重女婿在处理尚可喜、耿仲明(刚知道这回事)等人上的混编形式,觉得如此处理十分老练与不给这些强悍军汉机会。
更主要他此时知道这样一块土地,百万以上人口由女婿独自掌控作为番王也有点基础了,至少让李家值得投资一把。
特别是青冶之父还有二个庶子比较纨绔,有点文不成武不愿,连个秀才也考不上,让他俩回老家经营商业本来也是出路,不料小妾恃宠撒娇不愿儿子干贱业,李父有点左右为难。
此时想到沈磊在台湾势力已成,两庶子与青萍不算关系好,看在父亲面上终究会照顾一些,给个比较合适职事应该不难。于是他一面给小妾介绍台湾情形,另给沈磊青萍写信言明这事要求二人帮助照顾教导一下,免无所事事闲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