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万历恶霸地主 > 第20章 不如招收娃娃兵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如此攻关到此时还尚未完全成功,还有一关是生产关。生产时一是铜丝网与滚桶线速度必须调整到完全同步,第二个是铜网抄纸必须保证纸浆浓度及纸浆均匀。

为此传动方式与配比多次调整,为保持匀速用多人脚踩还加了计速器。补浆速度、方法,搅动稀浆方式也是多次试验才厂调整好。

经过厚厚薄薄、东缺一块西缺一角、经常断头等过程,一个月后纸张终于能正常生产。此时一计算人工约为大多数纸坊提高十倍以上,当然沈磊这里还有碱、畜力、煤、设备等投资与支出,所以真正同样购买原料,他的成本在别人四成左右。

这个成本已经有极大的竞争力,而且原料采用这时代普通纸是竹纸麻纸更便宜的木头。加设备还可以改进,沈磊觉得他将纸的生产成本降低到其他生产普通书写印刷纸的二成以下也完全做得到。

纸厂下半年一投产李家又多了代销产品,代销的是白生生的好纸与微黄柔软起皱的卫生纸。因为试验品裁裁给小学生做稿纸,零碎可以回炉生产卫生纸,拿出来的产品都是正正规规的合格品。

而且这纸一如既往,乃是沈磊出品必然价廉物美。因为这纸画画不行,与其它普通纸比要白许多而且墨色不易渗晕,普通人写毛笔字更适应,特别用于印刷更好。为此沈磊他向济南的齐贤斋施掌柜大力推荐,并让晓英送去最后二十章隋唐演义,及一车白纸,另一车与卫生纸各半,晓豪此行还兼有推销二种纸的任务。

到下半年一正式投产算是告一段落,但纸的利用还有一些开发项目,如纸甲。纸甲在唐宋运用最多,关键该是铁甲的原料不足,生产成本太大。

铁甲原料不足,生产成本太大的问题至明清仍然不能解决。如这时期普通铁原料约十斤粮食,一门红夷大炮的售价每斤超过半两银子。所以说红夷大炮是用银子做成的还是不算太夸张,至于铁盔甲千锤百炼,精良的要超过每斤一两银子。

铁盔甲不行此时代替纸甲的是棉甲,但纸甲被棉甲代替防御力不足肯定是主要原因。其实纸甲防御力不足生产技术不足占主要因素,沈磊现在没有冶炼能力,准备纸甲方面突破一下,将之防御力提高到比棉甲更好的程度并再次反过来取而代之。

或许有人说沈磊这是开历史倒车,会得不偿失。不过他认为这棉甲其实份量不轻,又比之纸甲也更贵几倍,但作为军服实在臃肿不堪,防御力也不高,完全可以用纸甲代替。

纸甲之所以防御力差乃是材料与压制问题,材料韧度差与压制力不足造成纸甲材质疏松,防御力不足还易损坏。要解决问题一是纸浆纤维必须韧性好,添加胶质材料,第二是高压压实并马上烘干。还有一点是从形状动脑筋,如外面压制成许多凸起二三厘米半泡状。

半泡状如坦克斜面装甲,会将箭镞方向带偏。仅这三个措施同等重量比不过铁盔甲也相差不大了,况且武器装备适用才好,不必过分追求质量。

如沈磊准备发展火器为主的轻步兵,主要防御中等强度的弓箭攻击。这样的攻击纸质半身甲加头盔,轻便是其最主要优点,当然厚度还要试验,加之一式纸板甲涂色一致也比较神气。

另外船上士兵藤甲数量一多不易生产,可以穿上中间留有气泡的纸甲比别人防御力好,稍具浮力。不似穿铁甲落水来不及解开只能沉底淹死,死得比较冤枉。

因纸甲比较适合沈磊火器轻步兵需要,冷兵器时也不比棉甲差,还不大犯忌,沈磊决定现在开始用树皮、棉花下脚短纤维,破布、旧网等先试制以积累经验。

试验纸甲倒不必耽误生产线生产,只要手工抄些厚纸就可以进行。倒是模具有些麻烦,必须用石膏给人体拓形后修整,再补上泡状什么的,经过正反翻模,再生铁铸成压模才行。

这样做听起来比较复杂,但好处是与人体比较贴近,也就是说符合人性化,贴身又美观。还有铸铁模具抗压又能加温,只能选它作为模具材料。而且一次铸成能用很久,还是合算的。

制作纸甲还算容易,将最好的牛皮纸水一浸捞起,等如刚抄纸压去水份状态就铺底模具上。此时牛皮纸也能随意扯动,铺模具上才服贴。

第一层铺好刷一道骨胶然后铺第二层,依照这个方式直达到需要厚度再盖上上模后压紧。再点火如烤炉给模具熳熳加温,直到彻底烤干才停止、卸下模具。

等完成就进行箭的几个距离射击试验与刀枪毁伤试验,这方面全靠请来的枪棒教练的经验与带来的刀枪弓等兵器,不然还要另外请人才行。

经过多次试验,从肩部到胯部前半身连腰部的半身甲有一厘米就能防住三十米外所有箭镞。三十米内箭镞也绝大多数偏向,所以此时箭能伤人而不大致命。头部用同样厚度头盔作用更好一点,对刀枪防御也不输于棉甲,所以这个规格已经可以实用。

而这个厚度只有铁质二毫米重不到,不到八斤重就可以免掉绝大部分致命伤害,可说是完全符合火器轻步兵作战使用。因为火器轻步兵主要是在六十米外杀伤敌人,三十米是拼刺刀了。

造纸弄到试验纸甲乃是早作技术准备,未雨绸缪,如此做为避免事到临头来不及。不过随着试验也是小批量生产了一些成品,这主要是成品比原料好储存,另外备急也需要。

在造纸项目前其实家丁队也进行了第一次扩编,这次扩编步子较大,一下招了一百二十人,共计有一百五十人了。这一百五十人分为五个小队,十四个班。这一来第一批的三十人起码就是副班长,待遇上也是随着队龄满一年增加了一些。

只是沈磊想不到此时已经有人暗中萌生退意,而且这次招收人青年们积极性也不大。据他侧面了解主要是一些人家庭条件改善,想结婚了。而家丁队需要吃住在一起,假期每月才三天,有点不满意。

而家长们也对家丁队收入高一些训练苦,觉得不如打工娶媳生子的日子好,至少比较自由还能早一点抱上孙子。对此他再次觉得这时代农民太保守,缺乏进取心。

若他真要从这些人中拉出一支造反的军队,看来不是灾荒他们快饿死了,或宗教忽悠。至少也是强力绑架他们,如将他们硬拉进自己队伍,训练、武装之后与官兵干几仗才能比较死心塌地。也就是说灾荒、忽悠、权威才能驱动他们。

对此沈磊调整了家丁队招收人员年龄,所以这次是十四岁到十八岁。这样做也是没有办法,条件稍微好一点十八岁已经大量结婚了,而一结婚再让他们每月只有三日假期肯定是不愿意的人多。

为此他考虑军官从再小年龄培养,如此不至于刚训练成一个士官水平就要回家结婚,不愿干家丁队了。而那些因结婚后要想退出家丁队的人他将给予另一个机会,如改成除值班可以回家过夜的普通保安队员,加对初期新兵训练的教官。

如此一来他们就退出军官培养计划,虽然第一年只是作为士兵在训练着,但第二年会加强文化教育。特别是历史及战争史会多讲一点,家丁队招收进来都是不识几个字的农村孩子。他的计划军官们至少能认识二三千个字并且知道一些历史与战争史才好。

这不是说军官必须识字才能打仗,农民起义的将领一开始大多数不识字却仗打得不错。这个事实不证明将领不需要识字,农民起义的将领是战场上淘汰出来的,在淘汰赛时的挫折与失败是不可控的。

而灌输了军事条令及作战规则,再带一支严格训练,按行动条例行事的军队打仗的军官不大会输掉不该输的战斗。

就如后世打仗就算从一战开始吧,实际上大多数战斗双方力量至少在计算时能搏一搏才发生。至于结果也不再太偏离参谋们计算之外,所谓意外就是四成胜算变成十成,这就是军官培养越来越好的结果。

他现在有时间培养,当然不愿意拉起一支军队后,军官们却还要在战场上学习打仗。这虽然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但先书面学习,通过训练总结出一套行动方针的军官总比完全外行,匆促上场的军官好。前者一阵手忙脚乱通过一次战斗就能熟练驾驭作战,后者成为合格军官比较不确定。

为了培养出一大批比较靠得住军官,发现年龄稍长的人不安心,沈磊立刻决定索性找娃娃兵。虽然高薪可以留住不少人,但娃娃兵培养四五年更归心,而且已经可以派用场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