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齐永宁三年,元月。
随着京城花灯会落下帷幕,这场天家与民同乐的年节终于宣告结束。
新年伊始,朝廷也迎来一番新气象。
在秦王陆沉的举荐下,原先暂代灵州刺史一职的刘元返京升任左御史中丞。
原定州刺史丁会返京接任吏部左侍郎,原广陵知府詹徽升任定州刺史,原定州都督府长史黄显峰升任渭州刺史。
王衡升任青州刺史,高汝励升任灵州刺史。
与此同时,经由陆沉奏请,宁太后批准,朝廷正式设立一个单独的新政衙门革新司,全权负责各项新政的规划统筹,以及施行过程中的监察和考核,具体施行则由中书二相和朝廷各部衙负责。
革新司由陆沉主理,日常工作则由厉良玉负责,此外还有一大批过去一年在江北历练出来的年轻俊杰加入,譬如崔浩、王翰、魏惜云等人。
他们出身各异性情不同,但是过去一年当中都非常优秀地完成陆沉交待的任务,尤其是曾经提出利民十五策的崔浩,他在王翰的配合下,将青州治理得欣欣向荣,愈发得到陆沉的认可和器重。
在陆沉的主持下,革新司很快便拿出新政第一阶段的计划。
首先第一条便是今年春天加开恩科,凡江南和江北三州有功名者,江北故土各地受官府举荐者,皆可赶赴河洛参加恩科,此谓不拘一格提拔人才。
第二条便是肃清吏治,针对朝廷多年来臃肿的官员体系进行修正,御史台将会在各州、府、县建立监察体系,哪怕是最低阶的选御史都有直接上折中枢的权利。
第三条是朝廷将在全国设定田赋的水准线,即根据农户所拥有田地的数量和成色,设立不同的征收水准。
这是一个极其明确的户等制,朝廷将民户分为上上、上中、中上、中中、下上、下中、下下七等,上上户需要缴纳的田赋额度最高,余者依次递减,下下户可酌情免除。
原本这项新政推行的难度极大,光是统计现有的田产情况就是一桩大麻烦,但是得益于经界法在江南推行数年,江北巨户又被陆沉折磨得没了脾气,再加上过去一年已经完成各地田亩的清丈和统计,因此即便有不少朝臣认为户等制存在一些问题,仍旧能够强硬地推行下去。
光这一项就能极大地充实国库。
第四条是在户部之下设立农事司,专门负责培育良种、改良耕具、研究沤肥技术和轮作之法,而不再像之前那样只是喊着劝课农桑的口号,不能给百姓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农事司还与工部增设的水利司合作,实地考察兴修水利,工部不再只负责给天家修缮殿宇和给百官建造官邸,他们需要为百姓做一些实事,否则等待他们的就是被弹劾罢官,重则身首异处。
第五条是调整太医院的职事,新设一处医疗局,主要借助官府的渠道建立遍布各州县的医馆和药铺,同时大量招募学徒,编写简单有效的卫生条例。
一辈子超然物外的薛怀义到老反而入了官场,成为医疗局首任主官。
第一阶段的新政共有八条,此外还有兴办学堂、厘定商税、鼓励商贸这三项。
陆沉很清楚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他没想过一口气就能实现跨越,因此在认真总结前世的一些经验教训之后,在许佐、高焕、陈循和刘元等人的协助下,先将目标对准这个国家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加上几条温水煮青蛙的政策。
增开恩科和肃清吏治是相辅相成的手段,通过前者让官员们认清朝廷这次新政的决心,后者则是针对性地罢免和问罪一部分官员,又给予一部分官员将功补过的机会,从而避免酿成大规模惰性对抗的局面。
这一点陆沉尤其叮嘱过刘元,弹劾官员需要掌握一个尺度,水至清则无鱼的现状虽然无奈,总得一步一步来。
新政的推行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不可能光靠陆沉一个人就能完成,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泥沙俱下是可以预见的情况。
当时间进入三月,新政磕磕绊绊地铺展开来,秦王府也迎来第三位下一代。
厉冰雪顺利产下一名男婴,母子平安。
在京官员纷纷上门恭贺,宫里自然不吝赏赐。
西城太平坊,一座精巧雅致的府邸内。
“这次秦王侧妃诞下一子,你送了什么贺礼”
这座宅子的主人、礼部尚书孔映冬笑呵呵地望着对面的中年男人。
一张国字脸、不怒自威的刑部尚书尹博花眉微扬,淡淡道:“老夫家境贫寒,拿不出厚礼,干脆就不去惹那位王爷心烦了。你呢如今增开恩科和兴办学堂这两项新政都是由礼部操办,你孔尚书愈发权柄深重,想来不会错过这个示好的机会。”
“大成兄何必话中带刺我们孔家虽然不至于过于贫寒,但如何与陆家商号相比就算拿出几千两银子,秦王怕是也不会放在眼里,说不定还会让那个刘秉元上折弹劾我一本。为了避免这些麻烦,我只好做了一幅画让人送去秦王府。”
孔映冬意味深长地说道:“你猜怎么着这幅画原原本本地退了回来,王府长史亲自登门道谢,只说秦王有令,心意他领了,贺礼一概不收。”
尹博道:“这也很正常,那位厉侧妃只是第一位,接下来秦王府据说还有五位待产之人,要是每一次都收贺礼,恐怕京官今年都要活不下去了。”
孔映冬笑了笑,感慨道:“多子多孙,好福气啊。”
尹博不轻不重地冷哼一声。
“大成兄不必着恼。”
孔映冬叹了一声,徐徐道:“平心而论,这新政八策利国利民,若是真能顺利施行,不出两年就能见到效果。”
“老夫对新政并无意见。”
尹博稍稍提高语调,正色道:“老夫只是看不惯这位王爷的做派!新政既然由他首倡,那么他就该担起责任,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名声和功劳全都在他身上,怨望则归于二相和百官!”
孔映冬默然。
片刻后他低声道:“我等又能如何薛相和许相不站出来,秦王又靠着刘秉元这条老疯狗撕咬百官,短短三个月不到的时间,就被刘秉元和他麾下的御史们弹劾罢免七十六名官员,从中枢到各地州府,圣人和二相一言不发,任由秦王提拔心腹,安置在各个紧要衙门。大成兄,其实你不说我也知道,秦王这是借新政推行谋夺民心。”
尹博皱眉道:“难道我们就这样看着”
“如之奈何”
孔映冬转而看向下首那位一直沉默的年轻人,问道:“你说呢”
年轻人不疾不徐地说道:“二位大人,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出秦王的狼子野心。据晚辈所知,有很多年轻官员依然忠心唯上,只是他们无力撼动秦王的权势,而且没人可以将他们团结起来。圣人和二相不是不知道秦王的谋算,只是他们身处那个位置无法表态,一旦表态就会导致局势瞬间恶化,因为军权始终握在秦王手里。”
孔映冬摇头道:“我相信圣人和薛相是有苦说不出,但是许相未必会这样想,这三个月如果没有他的默许甚至是支持,刘秉元哪能那么容易调动御史台的力量,秦王也无法如此顺利地插手朝政。”
“晚辈不敢妄议许相。”
年轻人微微垂首,继而道:“二位大人,晚辈相信无论秦王如何权倾朝野,总有一批忠耿之臣愿意为圣人付出一切包括性命,只要能除掉秦王这个祸国权奸。”
孔映冬和尹博同时吃了一惊。
虽说他们心中的担忧逐渐成为现实,但是终究不敢明言,不像这个年轻人一般犀利又直接。
“二位大人勿忧,晚辈不会冒然行事。”
年轻人神色从容,冷静地说道:“在晚辈看来,如今正好有一个机会,可以迟滞秦王在朝中大肆培植心腹的企图。”
孔映冬动容道:“细细说来。”
“这件事还是要靠孔大人操持。”
“你是说这次的恩科”
“没错。”
年轻人抬眼望着他,徐徐道:“秦王增开恩科的目的便是拉拢人心,确切来说是士林之心,那些江北的名士文人都想借着这次的恩科登上高位,可以预见他们都只会认秦王而非朝廷。孔大人,只要你能在这次恩科中尽可能多取江南士人,让江北那些人铩羽而归,秦王之谋便可不攻自破。”
“这……”
孔映冬和尹博对视一眼,一时间迟疑不决。
年轻人郑重地说道:“孔大人,秦王如今不愿背负篡逆之名,所以才用这些手段,既然他要在朝廷规制之内行事,难道孔大人还找不出足够的理由决定这场科考大典的结果”
尹博双眼一亮,颔首道:“此言有理。”
孔映冬这时也明白过来,他身为礼部尚书兼这次恩科的主考官,让谁金榜题名还不简单
至于理由……如他这种饱学之士,无论选中哪些文章都有足够充分的理由,引经据典更是他的拿手好戏。
一念及此,孔映冬悠然道:“好,不过为了避免秦王发怒,本官还是会给江北士人留一些名额。”
年轻人继续提醒道:“孔大人不妨适当照顾一下那些被秦王反复折腾的世族子弟。”
孔映冬自然明白其中深意,他忍不住笑了起来,抬手点了点年轻人,感慨道:“若谷啊,你不愧是薛相亲自调理出来的年轻俊彦。”
年轻人垂首道:“大人谬赞,晚辈只是在为圣人效力。”
他便是当朝左相薛南亭长子,国子监司业薛若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