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之后,大明最后一个改制卫所,西南的陵川卫改制为垦殖公司被派往莫卧儿地区,至此大明关内之地再也没有一个卫所存在。
七年的卫所迁移活动,大明先后迁移了两百三十六个卫所,涉及人口一千三百五十万人。
第一批前往东北的卫所现在不仅自给自足,每年的产出都有数百万两白银。
例如营口所,现在已经发展成一个人口三十万的大港,涉及运输、造船、原木、粮食、药材、港口、等等十几个行业。
随着最后一个卫所改制迁移,大明卫所制彻底终结,原本背在身上的负担,此刻已经变成大明新的造血机器源源不断的为朱慈烺输送着养料。
由卫所打头开发,百姓跟进的开发模式,先后吸引了三倍于卫所人数的百姓迁移。
加上大明这三年来的连续干旱,复兴四年,大明关内人口总数首次降低到九千五百万左右。
除了人口总数的降低,更严重的是大明工业人口和城市人口的飞速增加。大明紧紧排名前二十的大城总人口就突破了一千五百万。
而城市总人口超过了四千万,城市人口占比超过百分之四十。
部分山区,地质恶劣,灾害频发的地区,人口全部迁空。
其中山西陕西的黄土高原除了留下种树的百姓,几乎已经没有什么人口,山西总人口已经不足三百万,成为人口迁出比例最高的省份。
地租的一降在降,让不少地主选择抛售土地进城开厂,低价的降低,使得不少百姓进城务工两年回家就能买上一亩良田。
所以进城务工,从佃户变地主成为风尚,有些人没有去,那是因为贪恋国家工程丰厚的报酬。
大明现在基本上没有了官方的鼓励移民政策,但是前期允许垦殖公司自由招募的政策,导致即使官方不鼓励,百姓总还是被各种垦殖公司的诱惑给忽悠走。
除了几个工业强省之外,大部分省份都处在人口外流状态,尤其是中原干旱的省份,连续三年的干旱已经足够让人失去信心。
各种缺人,种植园缺少劳动力种地,工厂缺工人开动机器,矿场缺少矿工开矿,冶炼厂缺少人冶铁。
总之在单位劳动生产力低下的时候,增加人手无疑是增加产量的最好方法。
除了普及蒸汽机的使用之外,朱慈烺能选择的只有纵容奴隶贸易,只有大量使用奴隶才能填补人力的短缺。
当初讽刺欧洲人搞奴隶贸易的朱慈烺,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下这个腐朽肮脏的龌蹉贸易。
这也是明知道藩国甚至是部分大明赏金猎人会参与了奴隶贸易,朱慈烺都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原因。
不过有些问题不得不重视,那就是比例问题,过量的使用奴隶会导致汉人贵族化,社会的空心化最后往往会引发不可预测的恶果。
参照罗马的例子,奴隶制度必然会遭到反噬。
而大明汉人总人口区区一点六亿多,跟莫卧儿人相当,如果在算上昆仑奴和南洋西伯利亚和新大陆等地区的土着,大明占领莫卧儿之后汉人占据总人口的比例已经不足百分之四十。
如果任由这些民族无序繁衍,汉人能不能占据人口的多数,汉文化能不能继续成为统治级文化这些都是问题。
汉文化为大明的主流文化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主流并不是统治级,因为有主流必然有之流,混杂之后,主流必然被稀释。
朱慈烺都有点怀疑,如果不能把汉文化宣扬到全世界,那么即使完成了统一世界,那么这个世界也不是他想要的大明。
完成了对莫卧儿帝国的吞噬之后,大明消化不良的症状越来越明显。
首先是儒家登陆莫卧儿之后,跟佛家道家一起被贴上大明的标签,当地百姓虽然也不喜欢莫卧儿,也不会喜欢大明的异种文化。
佛教的十万狂信者登陆莫卧儿之后,不要说扩大势力范围了,就是恒河三角洲地区,不少次教派冲突中都不怎么占优势。
而儒家因为其晦涩难懂的话语,在加上复杂的文字结构,难以学习的语言,成为其普及的最大障碍。
当地贵族是愿意投靠大明,但是学不会,说不好,写不出,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三座大山,朱慈烺必须用心经营,才能缓慢推进。
宗教这种事情是不讲道理的,他们狂热偏执,为了信仰,生命就变成了微不足道的小事,企图改变他们的信仰有时候比覆灭他们的国家还要难。
更加麻烦的是,大明从来没有涉足过这里,根本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而以往的让这些人心生仰慕主动去学,朱慈烺又嫌弃太慢。
还有就是莫卧儿划省的问题,还有随着大明的国土面积越来越大,省份的数量也突破了三百个以上。
首先莫卧儿地区按照规划至少要划分出三十个以上的省,因为和藩国领土犬牙交错,所以省份的大小强弱颇费了一番心思。
而大明持续增长的领土面积,导致内阁管理上任务太重,特别是海外地区,消息传递满,从京城到南大陆即使用上信鸽,一来一回也要一个月。
而大明消息传递用信鸽需要一个月的领土很多,至少东西南三面都有。
更不要说去监督,去督促管理了,哪怕军事上来说,如果非洲地区发动暴乱,大明即使从最近的莫卧儿地区调兵,最快也要两个月以上的时间才能到达。
所以内阁就在省的基础上提出了州的概念,这个州取自禹贡九州之意,按照内阁的预想,把关外的土地几个或者十几个几十个省化为一州,以州牧管辖,再由州向内阁汇报负责,能降低内阁的行政压力。
同时也能通过相似省份的结合,促进当地的发展,州牧手里的权利变大,仿照汉朝旧例之后更能维护地方的稳定。
朱慈烺看完这个之后,毫不犹豫的就给否决了,几个省设一州再设州牧,那这州牧跟一国皇帝又有什么区别?
这并不是什么好建议,在朱慈烺看来反而是动乱之源,典型的强枝弱干的慵懒之政。
至于管不过来,那是你们自己没本事,管不过来就多招人,细分责权,一个人干不完的活就找两个人,朱慈烺绝对不允许地方势力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