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科幻小说 >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 > 第三百零六章 高丽的诉求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翌日。

谢涛的札子递到了宫中,他以范仲淹资历不足为由,弹劾范仲淹,认为范仲淹没有资格担任国子监长官之一。

不出意外,谢涛的札子连一点水花都没有飘起来。

李杰压根就懒得理会。

不仅是他,就连御史中丞刘烨也没说什么。

讲武殿。

“陛下,经由两府商讨,八月十五于大庆殿接见各国使臣,不知陛下圣意如何?”

各国使臣先后抵达京师,接见来使,也得提上日程,今天,寇准就代表中书向李杰进行了汇报。

“可。”

大庆殿是外朝正殿,殿庭广阔,可容纳数万人,如此巨大的空间,最能彰显大宋之威仪。

故此,元旦、五月朔、冬至的大朝会,皆在大庆殿举行,同时,各类隆重的庆典活动,也会在大庆殿举办。

而之所以定在八月十五,一来是预留充分的筹备时间,二来嘛,彼时河北路的禁军,也该班师回朝了。

前线取得如此大胜,献俘仪式,那是必须要办的。

正好,各国使臣都在现场,让他们参加此次献俘仪式,等到他们归朝,也好向各自的主君宣扬大宋之雄武。

此一时,彼一时。

如今的大宋,威仪四海,强盛不可以道里计!

其实,两府决议在大庆殿接见各国使臣,并不是因为此次造访的使臣人数多。

一般而言,除了遇到某些特殊庆典,接见各国使臣完全用不到大庆殿,更多情况下,紫辰殿、垂拱殿就够了。

此次庆典,接见使臣,只是顺带的。

献俘,才是主角!

上一次献俘仪式,还得追朔到太宗太平兴国年间,距今已然四十余年。

时隔四十年,大宋再次在外战中取得重大胜利,所以,这次献俘仪式,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

起初,两府商讨时,觉得应该在太庙举行。

毕竟,在太庙举办献俘仪式,也有着上告祖宗之意。

但前不久,李杰已经上告过太庙了。

间隔时间太短,此次若是仍在太庙,难免有重复之嫌。

后来,商讨来,商讨去,最终还是决定在大庆殿举行。

举国同庆嘛!

……

……

……

四方馆。

此次高丽共遣派使臣二百余人余人,主使是礼部侍郎韩祚,副使为户部郎中元颖。

天禧五年(1021),韩祚就来过大宋一次。

小国向大国进行朝贡,当然是带着目的,究其原因,无非是贸易、政治诉求、外交惯例,或者文化需求。

高丽此次朝贡的目的和上次一样,都是希望大宋出面,调停辽国入侵高丽一事。

自太宗淳化年间至今,辽国先后三次入侵高丽。

虽然期间互有胜负,但辽国什么体量,高丽什么体量?

最终吃不消的还是高丽。

在三次战争期间,高丽不止一次向大宋求援,毕竟,在高丽人眼中,大宋才是他们认可的宗主国。

但真宗哪会在意小小的高丽?

对于高丽的求援,大宋君臣自然是视而不见的。

如此反复数次,高丽人也放弃了大宋这条路,天禧五年那次朝贡,本来也是高丽最后一次朝贡。

然而,当大宋大败夏州党项的消息传至高丽,高丽君臣再次对大宋燃起了一丝希望。

于是,便有了这次朝贡之行。

为了此次朝贡,高丽筹备许久,但到了汴梁之后,得知契丹也败于大宋的消息,韩祚和元颖二人,可谓是既兴奋,又忐忑。

兴奋的是,大宋如此雄威,倘若大宋天子愿意出面调停高辽之间的关系,碍于大宋的威势,辽国君主多半会放过高丽。

至于,忐忑的原因,也不难猜。

高丽使臣入中国走得是海路,自高丽礼成江出发,沿着朝鲜半岛西海岸,一路向西北方向前行,然后在往西南方向绕行,直至行驶到登州。

走这条路线,一来一回少不得需要半年。

所以,当高丽使臣出发之际,并不知道契丹兵败的消息,于是,他们筹备的规格,自然是按照之前的标准。

虽然标准仍然很高,但现在看来,还是低了一点。

“侍郎,此次我朝的贡品,是不是太轻了一点?”

这一日,副使元颖又一次和正使韩祚聊起了贡品一事。

“事到如今,也只能如此了。”

韩祚微微一叹,虽然他也感觉轻了,但他也没办法,总不能在汴梁购置一批物资,加到朝贡清单中吧?

朝贡是国与国之间的来往,如果将别国的东西放到了己国的上贡清单,那不是打脸吗?

其实,严格来说,高丽的准备的贡品并不少。

单单进奉给太后、太妃的金器,总重便有四百余两,各种珍惜木材打造的家具,近百件。

此外,生中布二千匹,生平布两千匹,高丽特产山参千余斤,松子二千三百余斤,香油三千余斤,金镀银鞍三副。

高丽使臣抵京之后,也调查过汴梁的物件,依照汴梁市面上的价格,此次朝贡的物资,价值最少也有十余万贯。

如此厚礼,前所未有也!

旋即。

韩祚拍了拍元颖的胳膊。

“元郎中,你也无需太过担心,大宋乃是天朝上国,对于这等小事,是不会再乎的。”

“况且,自淳化元年(990)至今,我朝已向大宋进贡六次,除交趾国之外,我朝进贡的次数,当属第一。”

“有这番渊源在,此次纳贡的物品‘寒酸’了一点,也没什么。”

“再不济,下一次进贡时补上便是。”

“侍郎,高见!”

元颖连忙给韩祚奉上了一记马屁。

“下官还是眼皮子太浅了,不及侍郎万一。”

“呵呵。”

韩祚微微一笑,轻轻拍了拍元颖。

“我已经老了,元郎中还年轻,未来是你们的。”

“下一次来使大宋,元郎中很可能就是正使了。”

“下官不敢。”

元颖连忙俯首低头:“侍郎是我高丽之柱石,下官岂敢僭越。”

如果有旁人在场的话,估计很难发现这两个人是高丽人,因为不论是他们的外形,言论,还是说话时的语气,都和土生土长的大宋人一样。

他们的官话,说的比某些宋人还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