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今日之事你如何看待?”
宫中,惊魂未定的小皇帝还有些回不过神来,就听到上首的太皇太后冷静发问。同在殿内的,还有尚未换下凤袍的池盈和几位重臣。
此时殿门紧闭,殿外守卫森严,殿内气氛严肃。因着太皇太后的话,大家有志一同地看向小皇帝。
小皇帝面色有些不好,总觉得自己似乎做错了事情,有些后悔,也有些难堪。
但他前几日因着被丁灵拒绝,丁灵又与贤王火速定亲,被太皇太后和池盈要求,自己也觉受到愚弄的情况下,每日勤恳学习处理政务。
于他而言,今日本是很平常的一天,跟他过去的每一天似乎没什么不同。只是太皇太后和池盈这几日格外忙些,然后今日正上朝时,就遇天象异变,自己也忽觉头晕目眩。
正暗叫不好,便有太皇太后身边的得力宫人上前背上自己,传令大臣前往宫门处,然后带着自己运起轻功飞速前往。
自己到达宫门时,就见盛装的池盈像是已经等候多时,给自己喂了一颗药,加上那宫侍的几下拍打,人才得以清醒站立。
“城中传言,神女预测,帝王失德,天降神罚。皇祖母与我不知真假,做此准备如今用上,陛下与臣妾一起即可。”
寥寥数语,激得小皇帝瞬间又清醒了三分,从骨子里透出了几分寒意。接下来就见证了不怕人的白色发光麋鹿踏破黑夜而来,亲昵而臣服,引得百姓前来,随着异象消失,自发跪服皇室,大振大宁神威。
可他知道,那白色麋鹿亲近、臣服的只有皇后一人罢了。想到这里。他看了看一旁的皇后。在精美朝服衬托下,几日未见的池盈如盛唐牡丹,让人移不开眼。
“咳咳,皇帝,哀家和皇后三日前得知一个消息,有人存心在京都内外传播流言,说那未来的贤王妃乃真‘在世神女’,预测到这几日会有天地异象,还告诉了贤王府上的下人小心避祸。\"
小皇帝闻言睁大了眼睛,他是第一次听说此事,有些不敢相信。太皇太后看他神色,还有这段时间的表现,有些失望地刺他:
“你不是说与那丁灵相交莫逆,哪怕婚事不成也不许哀家教训一二么。怎么,人家连贤王府上的下人都通知到了,没提醒你这个‘知己’?”
小皇帝面色尴尬,有些心虚地看了池盈一眼。几位老臣低下了头,假装喝茶。池盈也只是眼观鼻,鼻观心,小皇帝见池盈没反应,失望之余,按捺下种种情绪开始分析今日之事。
“孙儿知错,愿听凭皇祖母教训。只孙儿对今日之事知之甚少,还望皇祖母明示。”
见孙儿两次看向池盈,显见还是在意皇后的,如今也好好认错,太皇太后略略宽心,示意将这几日收集到的证据和证词都呈给了殿上众人参阅。小皇帝一一看过去,只觉越看越心惊,殿中几位大臣的面色也严肃起来。
竟有人真能提前预测异象,还勾结鸟国人企图以此为自己赚名声。还有人上蹿下跳,异象一起便动作不断,企图以此打压帝王名望。
天降异象本是罕有,常被视为帝王之过,上天降责。若有心引导,难免动摇皇室统治。前朝就有天子因被如此异象吓破了胆,惊惧之下慌忙迁都,引起了一系列的事端。
“先是测出异象,然后在异象出现前引导舆论预热,异象一起便有人想借此直指帝王失德,还有趁着异象迷晕帝王的手段,若真成了......”
辅国公亲眼目睹今日之变,还亲眼见到被柱国大将军抓住后自尽的侍茶宫人,再有帝后带进宫的“瑞兽”和宫外的呼声。再看太皇太后给的这些东西,年迈的老人不禁后怕。
一旦有了“天罚”之名,但凡大宁哪里出现灾祸,他们精心培养的皇室“独苗”宁宣帝的名声只会更差,还有以女子之身执政多年的太皇太后......
以异像抨击帝王,那之后呢?将心比心,若是让自己来,第一步若是成功,之后能做的还有许多。何况此事不仅有丁灵和贤王的手笔,还出现了不少鸟国人的身影,避开了他们的探查网络,差点成事。还有显王......
想到这件事可能会有的后果,在场众人不由庆幸,还好此事未成,还有那神来之笔的瑞兽白鹿暗色中发着光奔向帝后的一幕。虽不知那兽是哪来的,为何对帝后亲昵如此——作为亲手炮制过“祥瑞”的重臣们,真不觉得那鹿除了白毛,与其他鹿有何不同。
池盈解释了瑞兽由来,诚王府的小郡主姐妹俩外出偶得。而为何那鹿会如此亲近池盈,也只得解释为自小的天赋罢了。还有那发光的白,也多亏了系统提供的小道具的渲染,被池盈含糊过去,私下奖赏了诚王忠义,还有两位小姐的功劳。
至于小郡主二人因何能如此恰当地悄悄献上白鹿,池盈事后调查过,却一无所得,只得按捺此事,帮着在太皇太后面前圆了过去。
“皇城卫追踪传流言之人,竟追到了贤王府中,口供上虽无直接证明是贤王指使,但出面的人与贤王府管事数度会面。还有此事中出力的鸟国人......”
有大臣表露了隐忧:
“此事主谋除了丁灵和贤王,京都不知何时竟有了如此多的鸟国高手。鸟国数年前起便在临海岛屿异动频频,如今在我朝京都竟也不安分,靠着‘神女’之名和......”
那人看了眼小皇帝,继续道:
“......和贤王的名头与我朝臣子频频接触,还曾提出想租借营州三地。不成之后又想借阅我朝经典,还将市面上可买的数本文献翻译成鸟文。之前就有鸟国僧人将前朝名着,包括《将进酒》、《水调歌头》等绝作翻译成鸟文,连作者署名都写成了他们鸟国人。被我朝人发现之后,竟还狡辩是因为翻译之人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