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朝的国制参考了周朝,受封的藩王有八个,封地各有贫富,藩王才能不一,还有推恩令的削弱,几代发展下来渐渐拉开差距。
其中兵力最强的是显王,因直面北地蛮人,常有战争洗礼,兵强马壮,在藩王中很是突出。
显王所属的秦家祖上本就是开国悍将出身,也曾是一方大势力头领,争霸失利后为求自保才向宁朝太祖夫妻投诚,如难驯的烈马,却也为守卫大宁朝立下过汗马功劳。
最富裕的是封地位于显王封地和京都之间的诚王,祖上乃是大宁朝开国皇帝表亲,与帝脉感情最好,封地也最为特殊。
诚王封地被作为显王或者北蛮与京都之间的缓冲,诚王所在的吕家百多年来帮助大宁皇室驯养马匹,大宁朝战马多出自成州,境内还出产矿产,是税收大户。
吕家子孙多爱行商,与毗邻的小国商贸往来频繁,在商贸、粮食等方面互相依赖,偶有摩擦也多以其他方式解决,战事较少,在藩王中是最亲近皇室的。
其余六位藩王也分别镇守各方边境,实力都在伯仲之间。
帝后成婚流程延续了几日,八位藩王在朝贺之余,难得与其余几位藩王正常碰面。其中安分的自然安分,有些其他想法的自然不会放过当前的时机。表面上大家都是和和乐乐,只祖上都有些交情,互相拉些关系也算正常。
皇室尚算稳定,宁宣帝统治目前也无大错处,还有些功绩,又有正统之名。
除了朝廷军马之外,八大藩王互相制衡,只要小皇帝这一支嫡脉尚在,无人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擅动,否则必遭围攻。
显王府上,贤王态度谦卑,对着身着劲装的显王礼数周到:
“拜见舅公,孙外甥久不见舅公,日思夜念,恨不能如稚子承欢您膝下,略尽孝道。幸如今得见一面,祝舅公如月恒,如山寿......”
刚练完一套拳法的显王秦如风见贤王本来挺风流俊逸一男儿,如今躲在灰扑扑的小厮衣服里,明明是来拜见长辈的,却如此鬼祟,显出几分小气和畏缩,顿觉伤眼。
又听他文绉绉如背书似的一大段,更是心烦,制止道:“贤王不必对老臣行此大礼,快起来吧。”
显王比太皇太后还大上几岁,只是从小练武,年轻时又常带兵打仗,如今身子还算硬朗。贤王之父是他同胞妹妹的亲生子,贤王这声“舅公”倒也不错。
只是本朝太祖本就定下皇子不可与藩王结亲的规矩,免得藩地八王平衡打破,危及皇室正统。
但那时宁成帝好战,几次御驾亲征,还曾到北地与显王一同参战对付不安分的北蛮人。
期间宁成帝与妹妹情投意合,他不过一时心疼妹妹,还带着些隐秘的心思,便推了一把。妹妹很快怀孕,宁成帝却拗不过朝臣宗亲,还是回到京都娶了现在的这位太皇太后。
妹妹痛苦了一阵子,想打掉孩子重新开始。是贤王坚持要她生下贤王之父,妹妹不愿管那个孩子,他便好好养在身边。
他劝妹妹,宁成帝对她有情,劝她发誓终生不嫁,反正她与宁成帝之事在北地已不是秘密,难找好人家。
不如在北地做痴心人设,换宁成帝泽佑秦家,暗地里他会替妹妹找合心意的男子,丈夫也可,面首也罢,妹妹依旧可以过自己的小日子。
妹妹同意了,多年来听他的话谨慎行事,哪怕后来急病死了,宁成帝也只当是妹妹对他思念成疾才早逝。一番感动之后,流着秦家血脉的贤王之父被宁成帝带去了京都,宠爱有加,风头一时盖过正宫嫡子。
那是个极优秀的孩子,和显王一样武力超群,很合显王的胃口。两人情同父子,那孩子还承诺等他继承大统,定会提拔秦家,接他入京。可那孩子不知道的是,他的胃口,比他想的大。
可惜那对真父子命薄,没等到那一天就出了意外,连累他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未能出兵,尘埃早早落定,先帝顺利登基。
好在宁成帝至死感念妹妹的痴情,甚至抗争到底,虽未给妹妹名分,但好歹封了贤王之父为江南王,死前还将如今的贤王记入了皇家玉牒,承袭江南王王位。
虽名分上仍是庶出,但却是在先太后名下,不过是宁成帝欺负儿子的嫡妻早死,死人不会说话罢了。
将自己的私生子的儿子记在继承皇位的儿子名下,又有富庶江南做封地,若说宁成帝没有替心爱的长孙与嫡孙争皇位的心思,谁都不信。
显王自然乐见其成,也是天然站在贤王这边的。还因身为有封地的藩王,与贤王舅家,保皇党的安国公府不同。
若是贤王起兵,安国公顶多犹豫一下,还是会站在宁宣帝那边,但显王不同,他有兵马,祖上未实现的夙愿,他未尝不可借着贤王的名头做些事情。
从宁成帝去世到如今,显王等了太久,对此次趁帝后大婚见一见贤王,还是有些期待的。
可......显王再看一眼听他所言后惶恐不安的贤王,有些嫌弃。
他们显王府一门武将,连小姐们都能舞几道剑花,对弱鸡似的文人本就不喜。贤王虽生得高大俊美,却手脚无力,下盘不稳,妥妥的虚有其表的小白脸无疑了。
再有这胆小怕事的畏缩模样,是他最不喜的那种人。可想到如今显王府想更进一步,或者保住荣华,只有依靠面前这个便宜孙外甥,显王有些愁。这也不是靠得住的样子啊。
贤王不知这一会儿功夫,显王已经想了那许多,但能看出显王不满意他,也不敢摆出在小皇帝等人面前的孤高模样,只委屈讨饶道:
“孙外甥父母早逝,安国公家和众大臣只听皇祖父遗命护我周全,却不喜与我往来,太皇太后又......算来算去,只有远在北地的舅公一家是亲亲家人。小子今日失态,请舅公怜我,不与小子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