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乔向廷一说到孩子,乔老爷子当即心头一紧,他是最心疼孙子的。他的心绪很乱,想了半天,才坐起身子,说:“你要孩子们上进,我不恼你,但你不该下死手打他。他那么娇嫩的身子,你要是一时手重,万一打坏了,落下个残疾,心里后悔不?再说他小小年纪,你动不动就罚跪,要么就不给吃饭,他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要是耽误了孩子长,后悔可就来不及了。你小时候我是咋管你来?你这么大时,还跟着牛屁股满山跑呢,你认识几个字?我看他已够好了,都可以当先生了都!”
乔向廷见和老爹话不投机,只好苦笑一下,摇了摇头,说声:“孩子的事,您老以后就甭管了。俗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小痞孩子,念书写字偷懒,调皮耍滑却不用教,真是不打不成器。我心里有数!”说完,头也不回地出去了。
这里乔老头气得直哆嗦。
父子争执不只这一回,近来他的心情极不舒畅。虽然儿子媳妇都很孝顺,吃穿用度伺候得无微不至,邻里也非常羡慕,但他心里总觉得有些堵。儿子长大了,什么事情都有他自己的主张,虽然也知会老人一声,但有时老人说出自己的想法来,他虽满口答应着,可心里怎么想的还是怎么做——答应他的话只是面子局儿罢了。
乔老头渐渐也明白了,不哑不聋,不做家翁。他常对自己说:“唉,老喽,装聋汉、当哑巴好了。”
话虽如此说,但有些事他还是忍不住要管——也许是隔辈亲使然,孙子就是他的命根子,连孙女也是他的心头肉,他容不得孩子们受一丁点儿的委屈。
好在乔向廷对于春草倒还疼惜,从不让她受苦受累,无非是学点针线,其余任其玩耍也就是了;但对于儿子,那可就不一样了,家教是出奇的严!只要学堂里不放假,哪怕天上下刀子,也不能误了去上学。放学后载德也不能尽情地玩耍,他背书稍有松懈,就遭受爹爹的斥责甚而笞挞。
乔老头又不识字,有时去劝说时,反被儿子顶得无言以对,只能郁郁寡欢地回屋生闷气。
他料不到,自己盼孙子盼了那么多年,好容易等着儿子有了儿子,可儿子管教儿子的事他却管不了了。他那颗苍老的心,几乎每天都在为孙子担忧,怕他身子骨会有什么闪失。
有时他默默祈祷上天,若是后辈们必要受到什么业障,那就全部转嫁到自己身上来吧。可上天也由不得他,自家书房里,经常传来打手心的“啪啪”声。
乔老头每每在外听了,心疼得老泪横流,只好跺着脚回自己屋里怄气。
等依莲到了临产期,乔老头暗暗祈求上天再赐给他家一个男丁,因他觉得只有一个孙子未免太孤单了,所谓“孤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线”。然而这回却有些令他失望,她又给家里添了个女孩。他虽然嘴上不说什么,脸上却有些淡淡的,当乔向廷来让老人给孩子起名字时,他顺嘴说:“我没那么大学问,你的孩子你起便好了——我说了也不算。”乔向廷知道他话里有话,也便装不懂的,只依着春草的名字,取名夏叶罢了。
展眼又是个秋天。
这一天,学堂里放了假,狗蛋跟爹娘去野外了,乔向廷却还要留乔载德在书房里读书,训示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恰好老人正在门外甬道上拄杖徘徊,听了这话,他把嘴巴一撇,嘟囔一句:“哼,以后你别吃饭了,你啃书去吧。”
然后扶杖走到大门外,到村头去散心。
他百无聊赖地看看远处,不见一个人影。
他坐在阳光下的台阶上,想眯一会儿,合眼不足半袋烟的工夫,却觉得一个身影飘然而至,一句“阿弥陀佛”,叫得乔老头心里无比煦暖,他睁眼一看,原来是那位法名唤作“了空”的和尚又来了。乔老爷子十分纳罕,刚才远远地看去,空无一人,合眼片时却见他来到近前,他何时来的?
乔老爷子不及多想,赶紧站起来还礼。
了空和尚问道:“老施主不在高堂高坐,在这台阶上做什么?敢是修炼吸风吐纳的功夫吗?”
乔老爷子本来心情烦躁的,没想到一见了他,顿时心如止水了,那种安逸旷达的心境,似乎从前未曾有过的。
他拉住了空和尚的手,问:“师父什么时候来的,我没察觉呢!走,快回家去。”
了空道:“阿弥陀佛,是该回去了,走。”
一僧一俗,携手回到家里。
刚走进大门,就听到书房里传来孩子的读书声,不时夹杂着乔向廷急不可耐的纠错声。
乔老头指指里面,转头对了空说道:“你听听,整天就像催债的,背不过书,就下狠手打,他非得要孩子中状元呢。唉,自己一个庄稼人,却逼着孩子去站高枝儿,哪有那么容易的事?”
了空笑笑,说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一切随缘就好!”
乔老头说:“这个孩子却是命苦,偏偏托生在这个家里,摊上这么个爹,小小年纪就被摁在屋里啃书,也不敢说半个不字。小孩子哪能记得住许多?唉,只罚跪就有多少回了,可怜见的。我也是为了眼不见心不烦,刚才才躲出去了。”
了空道:“这也是他们父子的前缘注定。他爹对孩子严苛些,许是前几世中,恰好孩子曾是他爹呢,也被苛责打骂过来的。呵呵,你就当这孩子是来还债的罢了。你记住了:有些孩子是来报恩的,有些孩子是来讨债的,——无因缘,不相见。只要今世了断了前债,乃各归寂静矣。”
乔老头听了,如醍醐灌顶一般,说道:“嗯嗯,是我管的太宽了。正是俗语说的,儿孙自有儿孙福,勿为儿孙做马牛。嗨,我也不再管他爷俩的事了,随他去吧。”说完,请和尚往上房去。
然而了空却不进内院,仍去倒座房里打坐。
乔向廷在书房里听见了,赶紧出来相见;一边喊魏嫂和依莲准备素斋。
至晚用了斋,乔老头与了空在倒座房里叙话,攀谈至很晚,也无睡意。
了空说:“老施主行善积德,本是有慧根的人。我这里有《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愿为施主念诵,可生清净心,消除人执、我执、法执,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身达命。”
乔老头虽听不懂,但自从上次他诵咒之后自家就逢凶化吉、遇难成祥,他便一心信佛了。今夜听他说又要为自家诵经,心中大喜,连连点头,忙跟他在炕上盘腿坐了,先静默片时,了空禅师待他心无杂念之后,为他念诵道: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乔老头听了,茫然不知何意。
了空便说道:“此经虽短,却总摄佛法要义,亦非只言片语就可道断的。今我试着粗解大意,或对你明心见性有所裨益。”
乔老头虽听不懂,但连连点头。
了空便道:
“这经文告诉世人‘空’的道理,就是说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因缘在,它便在,因缘灭,它也就随着灭了。故而万事万物,其本身是没有自性的,这便是所说的色即是空也——人们常说世事无常,也是这么个道理,红尘中没有一成不变、永恒存在的东西,世事轮回,唯变不变。因此,唯有隔断尘缘,脱离色相,归本溯源,找到自己清净无染的本来面目,才能知道我是谁,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从而能自主自控,恒持正念正见,而不为外境所扰,最终修成金身正果,达到真空妙有的涅盘境界。在那种境界之中,一切都是永恒的,恰适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然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谈何容易?因这红尘之中,有恒河沙数众生万相,机缘盘根错节,业障层层叠叠。这世间万相,都是从哪里来的呢?佛家说都是从意念中来的,一念动,则万相生,故曰相由心生。而人的念头是不间断的,念念相生,才有了这恒河沙数大千世界。其间的万千机缘,又催生了诸般业障,业又成因,因又生果,因果循环,无休无止,这就叫做转世轮回。”
说到这里,他看看乔老头,问道:“此时你还记挂着子孙之间的因缘纠葛、苛责相向吗?”
乔老头摇摇头说:“想通了一切都是因缘所生,也就任他们随缘度化去吧,我已说过了,儿孙自有儿孙福,我从此了无牵挂了。”
了空微笑道:“嗯嗯,若明白了因缘这个道理,修行便从根儿上入手,重在‘因’上下功夫,而不是单求其‘果’。既然万物唯心所造,那么造业的总根源还在于内心,故修行宜内求而不外顾,常常观照自心,修心养性,进而明心见性。然而如何降服其心?贫僧的心法便是,要时刻着意于当下一念,只要起心动念即是正觉,那就能远离颠倒梦想,摆脱这盘根错节的宿因孽缘。”
乔老爷子点点头,了空接着说: “这只是第一步,参透空相,消除执念,生清净心。然而仅此一步还远远不够,尚不足以弥补累世所造的业障。业报终须业来还,故须修行第二步,——行善积德,以赎前愆。”
见乔老头又点头,了空接着说道:“世人修行,无非天天打坐,参禅入定,虽能暂得身心清静,然而也仅止于今世少造业障罢了,即便把蒲团坐穿,焉能尽消累世所造的恶业?唯有多行善事,将功补过,善恶相抵,渐渐善大于恶,直至有善无恶,功德圆满,临终才能通过有司神职的考校,得以飞升,跳出世道轮回,身居紫府,位列仙班,或者往生极乐,端坐莲台。故我们出家人常说:欲知前生事,今生所受是,欲知来生事,今生所作是!
《增一阿含经》中载:尊者阿难曾说一偈,佛谓诸法皆由此生,其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此言不虚,由此可知,修行之要,一言以蔽之,惟‘善’、‘净’二字而已,只要做到这两点,即便成不了罗汉,至少也可做个自了汉。
众善之中,何为至善?常言道:‘上天有好生之德’,‘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由此可知,不杀生为至善!孝道亦归属此类,——双亲年老无助,孝而使其老有所养,亦活命之德也,若亲且不养,如何复望其能利他人乎?故常言道:‘百善孝为先!’
诸恶之中,何为至恶?常言道:‘诸恶淫为首。’奸淫良家妇女,夺贞洁烈女之志,秽乱他人宗族血脉,灭绝天道人伦,罪莫大焉!
故修行之要,在于为善去恶。而若要为善去恶,又须克己复礼、清心寡欲,这又回到自净其意、清净污染的起点了。
若能再进一步,知晓众生平等、皆有佛性的道理,自度之余,亦能度他,发愿普度众生,则可谓世世常行菩萨道矣,来世可做菩萨了。”
乔老头听他讲法论道,虽不甚懂,却又似有所领悟,直到鸡叫三遍,才回房歇息。
欲知乔老爷子能否开悟,且待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