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吕氏的慌张
朱雄英为什么没有死。
她怎么都想不明白。
虽然她对朱雄英的药动了手脚,导致朱雄英假死。
可是那封埋朱雄英的葬穴,可都是封死了的。
朱雄英就算不是真的死了,也只能被活埋在里面。
可是为什么,朱雄英没有死,反而从葬穴中跑了出来。
又好巧不巧,化名朱烨,偏偏被朱元璋那个老不死的发现。
吕氏怎么能不慌张。
若不是朱烨并没有以前的记忆,并不记得自己当初怎么从葬穴中跑出来的。
更不记得自己当初被活埋葬穴的原因。
吕氏怕是早就动手杀人了。
可是哪怕朱烨出现,吕氏仍然妇人之仁的认为朱元璋舍不下对朱允炆的情谊。
不会轻易将内定的储君人选让给朱烨。
偏偏,偏偏一切不知道怎么,都没有再按照她的计划去发展。
而朱允炆也像是突然有了自己的思想一般,开始反抗挣扎。
不再似以前乖顺听话,让她所有的举动都有种被逼无奈的感觉。
哪怕她再说让朱允炆隐忍,可是奈何朱允炆根本就已经听不进她的话了。
朱烨的出现让朱允炆产生了巨大的危机感。
并且因为这样,朱允炆私下办了不少不该办的事情,导致她自己一再的帮朱允炆擦屁股。
是因为这样,所以才暴露出了缺点被朱元璋抓住,方便顺藤摸瓜了吗。
吕氏不由得陷入了自己的沉思之中。
她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年以来都这般的安然无恙,偏偏现在开始朱元璋对她,对东宫起了疑心。
吕氏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东宫大殿中的门却被人缓缓的推开而来。
刺眼的光线照射在吕氏的脸上,多日未见亮光的吕氏,紧闭着双眼,有些不适应。
高大的身影缓缓走入大殿,一直来到了吕氏的面前才停下了脚步。
吕氏微微睁眼,适应了光线才看清来人,竟然就是朱元璋。
看着朱元璋脸上的冷色,吕氏站起身来:“吕氏见过皇上。”
看着恭敬行礼的吕氏,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一丝讥讽。
都到了兔死狗烹的地步了,吕氏竟然还能表现得如此从容。
他以前怎么就没发现这个女人竟然是个这般善于掩饰的狠角色。
朱元璋一歪头,身后的蒋瓛上前将手中慢慢一沓的罪状递到了吕氏的面前。
“你可,还有要说的?”
朱元璋压着心中的怒火,他不想在这个女人面前表现出太多的情绪浮动。
“皇上还想问什么?”
吕氏嘴角提起一抹苦笑,那些罪状就算她不看,也知道没有一句是写她好话的。
那她何苦还要看。
“吕氏,你好大的胆子,都到这个地步了,你是不是该和朕解释解释你所做的这些事情。”
朱元璋的手都气的忍不住发抖起来。
“何须解释呢,皇上想要相信的,臣妾不用解释,皇上若是不相信,就更不需要臣妾解释了。”
吕氏不卑不亢的跪在朱元璋面前,颇有一副英勇就义的感觉。
“好,你老吕家的傲骨,倒是用在了朕的身上。”
“吕本教出来的好女儿,还真是被朕低估了。”
朱元璋突然哈哈大笑,笑声中难掩一片悲凉:“朕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情,便是要你这个吕氏独女,成了太子侧妃。”
“这就是老天爷,在惩罚我朱重八。”
刺耳的笑声缓缓停下,朱元璋揪起吕氏的衣领,恶狠狠的问道:“你告诉朕,这些事情,朱允炆到底知道多少。”
朱元璋的问题落下,吕氏心中突然颤动了起来。
既然朱元璋这么问,那就是说,并没有将朱允炆牵扯进来。
这是她最后的希望,还好老天有眼,听到了她的祈祷。
“皇上自己既然查出来了,这些事情和允炆有没有关系,皇上又岂能不知。何必问臣妾呢。”
吕氏甚至朱元璋的秉性。
若是她真的回答这些事情和朱允炆没有关系,朱元璋越是不会相信。
相反,越是回答的模棱两可,朱元璋反而越愿意相信朱允炆和此事没有关系。
不为别的,就因为他朱元璋的软肋和七寸,偏偏就长在亲情之上。
她拿准了朱元璋舍不得把朱允炆怎么样。
所以这次,只牺牲她自己一个便是,只要能保住朱允炆,她也算没有白死。
“哈哈哈,吕氏。事到如今,你心中的算计丝毫不减。”
朱元璋拿过蒋瓛手中的罪状,从里面抽出了一张递到了吕氏的面前。
“瞪大你的狗眼看看,这上面写的是什么。”
吕氏被朱元璋按着头看到眼前的纸张上。
上面的内容尚未看清楚,吕氏倒是先认出了那字迹,竟然是朱允炆的。
“皇上,允炆,你把允炆怎么了。”
吕氏惊慌失措的喊道。
“呵呵,你倒是个好母亲,不过若是你对所有的孩子都这般紧张就好了。”
“允炆没有怎么,不过这些罪情,是他自书呈上的。”
“这些罪状,你可认?”
朱元璋松开手,那纸张在空中转了一圈落在了地上。
看着纸张上记载的罪状,吕氏有些触目惊心。
纸张上除了一些琐事,是朱允炆以前知道的事情以外。
竟然还给她安上了几条莫须有的罪名。
吕氏越看越心惊,可是或许是母子连心,吕氏瞬间便已经明白这些她不知道的罪状,怕是朱允炆瞒着她犯下的。
可让她不敢相信的是,除了派死士刺杀朱棣的事情以外。
制造烟花炸死胡可儿这件事情,竟然也是朱允炆所为。
而且,朱允炆竟然详细的写明了,此事是吕氏背后操控,他也是后来才知情的。
不但把自己的罪孽推脱的干净。
甚至在罪状的最后,朱允炆声声泣血哭诉自己在王法和亲情面前,只能选择大义灭亲。
也只有最后为她求情的那几句话,稍微让吕氏的心中的愤怒没有彻底的发泄出来。
隐藏起自己的心灰意冷,吕氏很明白朱允炆这样做的原因。